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小梦读书贴——不断更新
楼主: 梦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梦读书贴——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11-11-29 20:09 |只看该作者
手抄项羽本记
才发现侯与候原来是两个字
⊙﹏⊙b汗哪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发表于 2011-11-29 20:11 |只看该作者
侯 hóu
笔顺编号:325131134   四角号码:2728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FAF
基本字义

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门。公~。封~。诸~。
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3. 姓。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发表于 2011-11-29 20:11 |只看该作者
候的中文解释
基本字义

1. 等待:等~。~车室。~选人。守~。~补。~场。~审。~诊。
2. 看望,问好:伺~。问~。
3. 时节:时~。气~。~鸟。~虫。
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
5.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发表于 2011-12-4 14:31 |只看该作者
宋辛弃疾(1140——1209)山东历城(今济南)人
  
  幼年丧父,和祖父辛赞一起生活在金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十四岁。由州官荐领乡举。
  
  弱冠之年开始结交抗金人士,共谋义举。
  
  二十二岁在抗金领袖狄京军中任掌书记,曾只身拿获叛变投金德义端和尚,追回义军大印。后又劝狄京与南宋朝廷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狄京派他奉表去宋,在北归复命途中听得张国安叛变,即率五十轻骑冲入五万人的金营,生擒杀害狄京投降金人的张国安,并押至临安斩首。此举震动南宋朝廷,真是“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二十四岁南归后,除做过短暂朝官外,长期在外做地方官。由于坚持抗战主张触犯当权的主和派,政治上屡遭排挤和打击,终于在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四十二岁时被弹劾罢官。
  
  四十三岁以后,辛弃疾归隐江西上饶带湖。后因带湖住宅失火,迁入铅山瓢泉定居。虽然上饶山明水秀,闲居生活也不清苦,但他却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超然物外,忘却世事。
  
  纵观辛弃疾一生,便可知道他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的文人,首先他是一个金王朝统治区起义的豪杰,一个力主抗金的名臣,一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一个凛然有节概的爱国志士。虽然“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但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11-12-4 14:31 |只看该作者
苏子被贬海南后,读着陶渊明集就能杜门清坐超然自得
而辛稼轩却是“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心以收复失地为终生抱负的他,临死犹在含恨大呼“杀贼!”。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叹乎!
惜乎!
敬乎!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发表于 2011-12-4 16:57 |只看该作者
何等的毅力,赞!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发表于 2011-12-5 21:3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8# 芳紫陌


    谢谢紫陌一直以来的鼓励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发表于 2011-12-7 20:04 |只看该作者
苏轼读完了?

太快太快。

写几篇苏轼不同风格的诗词赏析。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11-12-7 20:14 |只看该作者
苏子被贬海南后,读着陶渊明集就能杜门清坐超然自得
而辛稼轩却是“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心以收复失地为终生抱负的他,临死犹在含恨大呼“杀贼!”。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一直关注,关于读书的都爱看。
。陶渊明非苏轼没有后来这样的大名
。辛弃疾的词很多是他人代笔。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发表于 2011-12-7 21:1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1# 尚书青云


    谢谢尚书老师的指正
    老师的关注让我非常惊喜
   我根基差又不聪明,只能慢慢读慢慢领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发表于 2011-12-7 21:18 |只看该作者
苏轼读完了?

太快太快。

写几篇苏轼不同风格的诗词赏析。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12-7 20:04



    哦哦、、、遵命哈
    我尽快交作业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发表于 2011-12-8 21:04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思想基板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

    他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卓然自立;在外任之际又恤民疾苦,在徐州、杭州等地政绩卓著。他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胸怀,身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洒脱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苏轼一生所遭受的政治挫折的唐宋著名文人中是较多的一个,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却极少出现那种悲凉凄沧、消极颓废的情调。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发表于 2011-12-8 21: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m 于 2011-12-8 22:08 编辑

例如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处变不惊达观坦然的心态是多么的可贵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发表于 2011-12-8 2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m 于 2011-12-8 22:06 编辑

我个人认为苏轼的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气象万千”

他非常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景物千变万化的特征,又擅长用妙笔生花的手法去描写刻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意象和境界。

例如他在杭州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滟潋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两句用“水光滟涟”“山色空濛雨”来描写雨后西湖的景色,后两句又引用西施的美来盛赞西湖的美

还有《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都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借用移步换形的浏览目光形象的写出了庐山丘壑纵横千姿百态的瑰丽风光。

一个人只有全身心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才能让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抑郁得以舒展释怀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发表于 2011-12-8 21:46 |只看该作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发表于 2011-12-9 00:12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苏轼的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气象万千”

他非常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景物千变万化的特征,又 ...
梦m 发表于 2011-12-8 21:33


从唐宋两代的诗作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唐诗重意境而宋诗偏玄理。宋代玄理诗的流行,是受五代到北宋“理学”盛行的影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包含了许多数理理念,几何空间感,后两句很有哲理意义。多读几首,会发现这个特点,你可以选几首诗对比并总结一下。

放慢速度,精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发表于 2011-12-9 00:13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思想基板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 ...
梦m 发表于 2011-12-8 21:04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政治上有个明显的转折。读读乌台诗案前后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出来。乌台诗案之后,他开始转向佛老。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发表于 2011-12-9 00:16 |只看该作者
读文史有三个要点:
把作品跟作家联系起来;
把作家作品跟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把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和历史背景贯穿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11-12-9 00:17 |只看该作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梦m 发表于 2011-12-8 21:46



   这是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艺术来源于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只看该作者
从唐宋两代的诗作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唐诗重意境而宋诗偏玄理。宋代玄理诗的流行,是受五代到北宋“理 ...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12-9 00:12



    嗯嗯,就像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飞鸿那复计东西?

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意象之中,以奇趣哲理取胜。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义蕴无穷。

这在唐诗中颇为罕见,而在苏轼笔下则屡见不鲜,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哲理诗的两个重大艺术问题:一、是寓抽象的哲理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二、是融枯燥的哲理于动人的情感之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只看该作者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红烛照红妆

苏轼的这首海棠真是写的痴绝委婉,让人不禁柔肠百折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发表于 2011-12-13 22:07 |只看该作者
自己曾经在碧风的博客抄来用在qq签名的几句话
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恐流年惊暗换
只恐君心独处时
怜君君不知

原来出自这里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发表于 2011-12-13 22:08 |只看该作者
我怜海棠也怜君
可谁来怜我?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发表于 2011-12-13 22:10 |只看该作者
冷暖自知耳
go !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发表于 2011-12-14 01:14 |只看该作者
我怜海棠也怜君
可谁来怜我?
梦m 发表于 2011-12-13 22:08



    卿须怜我我怜卿。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发表于 2011-12-14 01:15 |只看该作者
嗯嗯,就像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
梦m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不错,小梦悟性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发表于 2011-12-14 01:26 |只看该作者
嗯嗯,就像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
梦m 发表于 2011-12-13 22:05



    小梦,再进一步把宋诗的几个特点与唐诗对比一下,又会有收获。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发表于 2011-12-14 17:2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发表于 2011-12-14 21:15 |只看该作者
小梦,再进一步把宋诗的几个特点与唐诗对比一下,又会有收获。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12-14 01:26



    刚刚又百度了苏轼的作品,看到苏轼的另一首诗《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全诗用了两问两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阐释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之间的紧密配合的这样的一个深刻哲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发表于 2011-12-15 19:58 |只看该作者
读着宋朝苏轼的哲理诗,忍不住翻开了文学史上册,重新再看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这批古诗以抒情为主,语言浅近自然、精炼丰富又情味隽永,被奉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官之冠冕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