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股海泛舟 【开聊】太平天国(旧帖整理并继续更新)
楼主: 榆园书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聊】太平天国(旧帖整理并继续更新)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20-12-25 22:18 |只看该作者
太平天国之彩蛋:

我们把目光从即将覆灭的太平天国移开。

远望中华大地,多灾多难的中国又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历史走向和家国命运的大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咸丰驾崩,宫廷政变,垂帘听政。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同一时期,互相影响,互为背景。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20-12-25 22:28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趁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之机,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在俄、美支持下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国外称为“第二次中英战争”或“英法联军之战”,只有中国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上一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政府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的英国武装入侵。

  我们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次战争是上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是20年后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侵略中国。

  现在,我们政府拼了命地招商引资,欢迎外国到中国来投资办企业,做生意,谁能招来外国人谈生意,政府给你发红包,这叫“改革开放”。

  清朝的时候不行,闭关锁国。那时候的中国,就已经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落后200年了。四亿五千万人口的中国还处于农耕社会,贫穷落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眼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就是想跟中国做生意,把工业产品卖到中国来,而且关税由他们自己定(5%),清政府就是不让,外国就动用武力,强迫中国打开国门。打了六七十年,直到清朝灭亡。

  这不特么强买强卖么?帝国主义就这么不讲理。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除了割地赔款,还开放青岛、厦门、宁波、上海和广州,允许英国人在这五个城市设立领事馆,从事贸易活动。

  美国、法国闻讯而来,蹭热度,要求给他们与英国同样的待遇,也要在这五个城市设立领事馆,而法国主要是要求允许他们在中国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这就是《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望厦条约》还规定,十二年后,可以修改条约。

  这些条约中,还有一条叫“最惠国待遇”。什么意思呢?就是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约定,如果以后你给别的国家什么优惠待遇,我可以直接就享受这个优惠,就不用再谈了。

  我就是你家VIP客户,以后你家再做什么好吃的,都得给我带一份。

  到了1854年,南京条约满十二年。 英国援引《望厦条约》和最惠国待遇,要求修改条约,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利益,而后法国、美国也陆续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还有一件事,《南京条约》不是规定“五口通商”么,英国在青岛厦门宁波上海都开设了领事馆、唯独广州没开成。

  为什么呢?广州老百姓不让外国人进城。

  广州民众排外很厉害。“三元里抗英”知道吧?就在广州郊区发生的。

  英国官方几次要进广州,甚至把军舰都开进珠江口内。广州老百姓组织“民团”,长矛大刀队,把老外轰出去了。

  英国找清政府交涉,历任两广总督嬉皮笑脸,双手一摊:这些老百姓,我们也管不了哇,再等等吧。

  一等就是十几年。1853年—1856年,欧洲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俄忙于打仗,无暇顾及中国的事。广州军民以及清政府受到英国人退让的鼓舞,更加肆无忌惮,老百姓开始袭击港口的英国商人。

  而时任两广总督的,是晚清名臣叶名琛。

  叶名琛因为屠杀两广抗清民众和强势排外,深受咸丰爱戴。叶名琛挟民众情绪以自重,对英国人的投诉置之不理。

  到了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英法帝国主义腾出手来,一看中国又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手忙脚乱,于是趁火打劫,又开始琢磨对中国动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20-12-25 22:43 |只看该作者
1、【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货船,船主是香港的华人,雇了一个英国人肯尼迪当船长,船员都是中国人。因为经常有海盗骚扰,船主曾在港英当局注册过,挂上英国国旗,海盗一般不敢劫。

1856年10月,亚罗号货船从澳门运了100吨大米到广州,停靠在黄埔港。

广州水师官佐梁国定带着几十名士兵突然登船检查,称有人举报,亚罗号上有海盗,当时抓了12名水手,并把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给扯掉了。

此事后来经过英国法院审理,亚罗号确实被举报与海盗有关系。一个葡萄牙水手向澳门当局举报亚罗号上藏有海盗,澳门当局派人去码头时,亚罗号已经离开澳门了,于是通知了广州水师。

广州水师登船检查及抓人,属于正当执行公务。“扯旗”一节,水师说根本没挂英国国旗,英国船长肯尼迪说挂了。

结果这件事,被英国人大做文章,说亚罗号是英国货船,清兵胡乱抓人,还侮辱了英国国旗。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巴夏礼,要求清军立刻放人,并由两江总督亲自道歉。

叶名琛一开始坚决不放人,不道歉。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跟你们英国无关。

而亚罗号在港英当局的登记,刚好在前一天过期了。英国领事馆故意隐瞒这件事,并扣押了一艘中国商船作为抵押,要求中国放人道歉加上赔偿损失。

叶名琛答应放人,但拒不道歉。 10月23日,英国军舰炮击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20-12-25 22:49 |只看该作者
  2、【西林教案】
  
  鸦片战争以后,法国人也来到中国,除了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主要是建天主教堂,在中国传教。把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
  
  如果说,通商是经济侵略,那么传教就是文化侵略。
  
  清政府非常保守,不愿意基督教“自由、平等”之类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
  
  在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强调:只能在五个通商口岸传教,不允许传教士到中国内地传教。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私自进入我国广西地区传教。
  
  当时国内比较乱,打着拜上帝会旗号的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清政府很怕外国教会渗透到中国,勾结乱党,所以防范很严。
  
  1856年,西林县县令张鸣凤根据群众举报,逮捕了法国神甫马赖和26名抢劫奸淫为非作歹的教众。
  
  张鸣凤无知,把马赖和两个罪大恶极的教徒关进站笼,站死了。
  
  这可捅了篓子了。
  
  《南京条约》的补充协议又称《穿鼻条约》规定,外国公民在中国内地,涉及民事、刑事诉讼,由外国领事馆按本国法律裁决。——这叫领事裁判权。
  
  法国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咸丰也扛不住,派人到西林县令张凤鸣审查,张凤鸣来了个死不承认:谁呀?咋地啦?
  
  张凤鸣说:西林县又不是通商口岸,哪里来的法国神甫?没见过,也没杀过。
  
  咸丰打个圆场说:就算有,也是马赖非法进入中国内地。
  
  法国以此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20-12-25 22:54 |只看该作者
这两件事,都属于外交事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英国人什么时候这么热情关心中国的船员?


杀神甫的确是知县太莽撞,但给知县治个罪也就算了,何至于兵戎相见?

这就是居心不良,欺负中国落后。

正常两国之间,比这再大的事也都是协商解决。但英法两国根本就不是来协商的。


他们的目的不是解决这两件事,而是找个借口开战,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就范,以实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20-12-25 22:58 |只看该作者
  3、【清末重臣叶名琛】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很多人都认为,是两广总督叶名琛处理不当,才引发了这次战争。

  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被英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武力入侵中国,以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割地赔款,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由此开始。

  可以说,是林则徐引发了鸦片战争,那么,林则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叶名琛此时跟二十年前的林则徐站在同一个位置上,其身份地位甚至超过林则徐。

  同样坚定地抗拒外敌入侵,同样提出“民心可用”,同样为国家为民族而战,历史给了林则徐很高的评价。林则徐被推崇为“民族英雄”,以“冷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名垂青史。

  林则徐的雕像,伫立在广东,在福建,甚至在纽约东百老汇大街上。

  而叶名琛呢?

  叶名琛的下场比林则徐要惨烈得多,但后世对叶名琛评价很低,甚至是恶名昭彰。从没有人想到为叶名琛塑个雕像。

  叶名琛(1807—1859)是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一年进士,而后一路仕途通畅,道光二十三年,38岁的叶名琛出任广州巡抚,以镇压两广农民起义手段凶残而深受道光皇帝的赏识。

  这段时期,时局动荡,起义频发,各地总督巡抚因平叛不利,不断被撤换,唯独叶名琛,官越做越大。咸丰二年(1852年),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咸丰五年,授协办大学生,不久升任体仁阁大学士,钦差大臣专办夷务。再封男爵,赐三眼花翎,黄马褂。名副其实的“封疆拜相”,时称“叶相”、“叶中堂”。

  广州,两次鸦片战争的发源地,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火药桶。

  叶名琛不幸,一屁股坐在火药桶上了。

  叶名琛接徐广缙出任两广总督,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广州城,发动群众捕杀进入广州的洋人,每杀一个洋鬼子,赏三十块大洋。

  1856年10月,“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生后,英法联军炮轰广州,随即武装入侵广州城。

  朝廷因为忙于扑灭太平天国运动,无暇顾及广东,指示叶名琛“息兵为要”。

  叶名琛也深知,无论八旗军还是绿营兵,根本打不过洋鬼子的杨枪洋炮,而且,打仗是要钱的,而为了对付太平天国,各地粮饷吃紧。

  但叶名琛不愿意求和,更不肯投降。

  于是上书咸丰皇帝,以洋人忌惮粤民鸷悍,而洋人最终不过想通商做生意为目的,不至于过于放纵,“不如听彼所为”。

  一方面想借重广东民众的力量,一方面寄希望于洋人的“尺度”“理性”。

  此中,既有对敌我形势的错误判断,也有对帝国主义本性的盲目无知,更是家国贫弱的辛酸无奈。

  时有民谣称叶名琛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1857年1月,英法联军再次攻入广州城。

  打到总督府,其实不是打过去的,是走过去的,总督府大小官员卫兵早就跑光光了。

  英法联军官兵走进总督府,见人去楼空,只有一个人,身穿总督官服,头戴官帽,官帽上是一品顶戴,三眼花翎,端坐在总督府大堂之上。

  此乃“六不总督”叶名琛是也。

  英国人把叶名琛掠至印度加尔各答。

  叶名琛一直以为,英国人要把他带回英国,交给英王审问。叶名琛准备跟大英国王“当面理论”,准备在法庭上舌战英国法官。

  于是他以“海上苏武”自居,自比范仲淹、文天祥,从容不迫地写诗,作画,见客,始终保持着大清中堂大人的威仪。

  直到有一天,英国人让他穿戴整齐,把他关在玻璃房里,像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供人观赏。

  叶名琛终于明白,他以为英国人都是绅士,“闻其国王素称明理”,只不过是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于是叶名琛开始绝食。

  在被俘辗转海上,又被拘禁在印度两年零三个月之后,1859年4月9日,叶名琛饿死在印度加尔各答。

  现代人看来,叶名琛的“六不总督”也许有些迂腐,但以当时的背景下,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呢?

  如果是你,你是1856年的两广总督,你还能比叶名琛做的更好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20-12-25 22:59 |只看该作者
  记得《三国演义》有这么一段:

  三国时,我们辽阳老乡,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派司马懿征讨。

  司马懿大军围困襄平城,公孙渊自知不敌,让相国和御史二人 缒城而出,来见司马懿说,请太尉退二十里,我君臣自来投降。司马懿令武士砍了二人脑壳,公孙渊又派侍中求告司马懿:先送世子为人质,与太尉约个日子投降。

  司马懿说:两军打仗的事吧,不外乎有这五个要点,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不能守就跑,跑不了就投降,不能投降,那就自杀。送儿子当人质干嘛?

  【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懿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

  叶名琛一个人,做到了“六不”,最终饿死在异国他乡。

  我觉得,国人应当给叶名琛也立个塑像。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20-12-25 23:00 |只看该作者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20-12-26 08:44 |只看该作者
打卡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20-12-26 10:14 |只看该作者
  5、【大沽口之战与八里桥之战】

  大沽口,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地理名词,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痛点,清政府的麻穴。

  大沽口位于天津东南五十公里处的海河入海口处,与塘沽隔河相望,是明清两代防守要塞。素有“京津门户、陆海咽喉”之称。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把军舰开到大沽口,道光朝廷立刻求和。

  1858年,清军与英法联军三战大沽口,一胜两败,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从这里登陆,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北京条约》。

  四十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从这里登陆,占领北京达一年之久。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大沽口这个地名频繁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上,给我的印象是,外国人想要在中国取得什么利益,只要把军舰开到大沽口,放几炮,清政府马上妥协,要什么给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20-12-26 10:17 |只看该作者


一图看懂第二次鸦片战争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20-12-26 10:19 |只看该作者
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碰上个滚刀肉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跑不死不降,最后学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印度。

英法联军在广州折腾了两年,遭到广州民众的奋起抗击。

其实英国人和法国人,并不想占领广州。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列强多次对中国发动战争,但是,除了日本一直觊觎中国的国土,其他帝国主义并不想占领全中国,把中国彻底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也并不想推翻清政府。

不是不想,是不能。

中国太大,人太多。他们管不过来。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亿5千万人口,想想都头疼。

他们是一群强盗,他们的目的,是掠夺,抢完了就走,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1858年,英法联军把军舰开到大沽口。

此后两年内,清军与英法侵略者三战大沽口。

第一战,清军战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清政府连忙求和。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有美俄什么事?

英法入侵广州的时候,曾邀请美俄参战,美俄均表示不愿出兵,但可以出面调停。

以调停人的身份出面,比参战更能捞到好处。

清政府给英法什么好处,同样也得给美俄一份。

条约签订了,洋人退兵了,但清政府仍然不愿意开放自由贸易。于是条约始终无法落实。在换约手续上,洋人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

清政府一边拖延,一边积极备战。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僧格林沁率部坚守炮台。就是击溃太平天国北伐的僧格林沁。

由于僧格林沁准备充分,僧军作战勇敢,也因为英法联军大意轻敌,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打了个打胜仗。

击沉英法联军军舰四艘,重创六艘,缴获两艘。

这次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首场胜利。

马克思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20-12-26 10:20 |只看该作者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军舰再次开进大沽口。

第三战,北炮台将士全部战死,咸丰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僧格林沁放弃抵抗,退至通州,保护北京。

随即大沽口失守。天津失守。

9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展开一场血战。



悲壮的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

经典在哪里呢?

枪炮与大刀,近代武器装备与冷兵器的一次惨烈对决。

这一战,僧格林沁的三万骑兵,两万多步兵,全军覆没。

八千多英法联军,死12人。伤数十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20-12-26 10:22 |只看该作者


学习近代史,我们一直痛恨清政府,为什么如此软弱?为什么投降?为什么议和?为什么割地赔款,为什么不打?!

不是不打,真的打了,真的打不过。

1900年,慈禧太后向十五国宣战,又一次战败。

后来是真的打怕了。慈禧太后在北京,一听见大沽口炮响,立即派李鸿章议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代差】

80后成长过程中,中国开始流行一个新的心理学名词,叫代沟。(英文generation gap)

代沟不用解释了,我们都懂。

这个词在社会学上,特别是军事装备上,更准确的表述是,代差。

武器代差,坦克代差,飞机代差,航母代差。

参照一下代沟,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代差。

如果还不理解,就参照一下八里桥之战。

“代差”在现代战争中的经典案例是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贝卡谷地空战”。

此战,以色列出动92架战斗机,以及空中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对叙利亚设在黎巴嫩中部贝卡山谷中的防空导弹基地发动空袭,同时引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

在这场空战中,以色列空军的四代机F15/F16,对阵叙利亚空军82架三代机,米格21/米格23。

结果是,82架三代机被以军四代机全歼,而以空军无一伤亡。

82:0。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20-12-26 10:25 |只看该作者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联军攻破僧格林沁的八里桥防线,进军北京。

  9月22日,咸丰皇帝出逃。留下恭亲王奕欣议和。

  10月,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占领天津,准备攻打北京的时候,咸丰曾经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代表,跟英法联军在通州城谈判。

  英法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提出要面见大清皇帝。怡亲王载垣要求洋人见皇帝得跪地上磕头。

  巴夏礼拒不接受,没谈成。

  没谈成就算了呗,咸丰皇帝下令把巴夏礼等39名英法谈判代表和士兵扣押为人质。关在圆明园里。

  等到英法联军进了北京,奕䜣奉命放还扣押的英法联军谈判代表,这时才发现这39名谈判代表,只剩下巴夏礼等18人还活着,也是奄奄一息,一身烂肉都生蛆了。死了21人,甚至尸体都是零散的。

  英法联军急眼了。

  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照会清政府,谴责清廷“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誓必毁为平地”。

  “火烧圆明园”只是个简约的提法,英军烧的不仅是圆明园。

  10月18、19两日,英军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说,英法联军觊觎圆明园里的珍宝,于是去攫夺,而后为了掩盖丑行,放火烧了圆明园。

  其实,不是为了掠夺圆明园的财物,也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清廷虐杀谈判代表,那都只是借口。

  英法联军真正的目的,是要“辱我家邦,辱我门楣”,借此摧毁清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抵抗意识。逼迫清政府就范。

  不然为什么不火烧紫禁城。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20-12-26 10:29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烧紫禁城?

帝国主义列强中,只有俄国和日本想侵吞中国的土地,掠夺资源,甚至长期占领中国。

其他欧美帝国主义,压根不想推倒清政府的统治,他们从清政府那里,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远比占领中国更经济,更实惠。

不仅不想推翻清政府,别人想推翻他们都不让。英美曾组织雇佣兵部队帮着清政府打天平天国。

洋枪队,常胜军。

别把清政府推翻喽。

所以,如果火烧紫禁城,就是表示要消灭清政府了。怕把清廷逼的没了退路。

烧了三山五园,却不烧紫禁城,等于给清朝廷一个暗示:可以谈。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20-12-26 11:01 |只看该作者
  【木兰秋狝】

      词语解释: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就是捕鹿。
  
  狝:(xiǎn)读若“显” 。古代称春天打猎为蒐,夏天打猎为苗,秋天打猎为狝,冬天打猎为狩。
  
  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政府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
  
  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三万铁骑全军覆没,咸丰皇帝出逃热河,美其名曰“木兰秋狝”。

      留下恭亲王奕欣与洋人斡旋。

      咸丰皇帝带着老婆孩子大小官员,以“打猎”为名,丢下京城百姓,落荒而逃。

      君王死社稷,皇帝不应该跑。皇帝可以跑,京城却跑不掉。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拒绝南迁,拒绝出逃,拒绝投降,当守城禁军和太监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城之际,崇祯皇帝在紫荆城后面的煤山御花园上吊自杀。

      遍观中国两千年封建时代历史,出逃的皇帝不多。临阵脱逃的皇帝,都没有好下场。

      第一个放弃京城逃跑的皇帝,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这位“圣人”。唐玄宗李隆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叛军攻入长安之前,唐玄宗弃城出逃。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随即在灵武宣布登基,即为唐肃宗。

      仅仅过了一年肃宗就收复了长安,此时天下已经易主。玄宗为太上皇,被软禁在甘露殿,五年后郁郁而终。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20-12-26 11:28 |只看该作者
恭亲王奕䜣代表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⑥增开11个通商口岸。


最领中国人痛心的是中俄《北京条约》,割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经提出要废除中俄之间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归还被沙皇俄罗斯6+侵占的中国土地。可惜没等实施,列宁就去世了。

到斯大林就不再提了。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20-12-26 11:46 |只看该作者
写到这里,少年时的悲怆依然充满胸膛。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写到的“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至今都已经回到祖国怀抱,台湾情况复杂一点,也是在中国人手里。

盼望祖国早日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越来越强大,狠狠揍日本一顿,再把俄罗斯侵占我们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都要回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20-12-26 12:06 |只看该作者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0-12-25 10:38
泡婶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遥看美婶灼灼其华,主动上去围着圈泡。
一种是自身发光引婶围观示好,你再挑肥 ...

醉笑对论坛上的美婶儿只围观,不围抢不圈泡。

至于围观示好醉笑的婶儿,请私聊。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20-12-26 12:20 |只看该作者
大手笔~大气势~我都看到眼花缭乱~能写这么多文字简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20-12-26 12:57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一个恶果,就是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中的有关原则规定,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规定鸦片以“洋药”的名义合法进口,税率为每百斤30两。

      清政府用鸦片进口的高税率收入购买洋枪洋炮,用以镇压太平天国。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20-12-26 14:21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而结束。

  1860年10月,条约签字后,英法联军撤出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这时候已经是咸丰十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避难。

  洋人撤兵了,但咸丰却没有回北京。

  首先是咸丰的个人原因,内忧外患让原本羸弱的身体越发虚弱。

  另一个原因是身边的八大臣,有意把咸丰留在热河行宫。

  一旦回了北京,掌握朝政的就是摄政王奕䜣。他们几个重臣就不会这么随时陪侍在咸丰身边了。

  就这样,咸丰一直留在热河。

  但也没多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6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行宫。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

  咸丰一登基,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折腾了十一年,无计可施,到死也没摆平太平天国,抱憾而去。

  死前一天,咸丰在病榻上召集群臣交代后事,立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并命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赞襄政务,即顾命八大臣。次日咸丰一命呜呼,六岁的载淳继位,拟年号“祺祥”,咸丰皇后钮钴禄氏和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并称皇太后。

  十月,两宫皇太后携幼帝回京,八大臣扶咸丰灵柩后行,两宫皇太后暗中勾结留守京城处理洋夷事务的恭亲王奕䜣密谋宫廷政变。十一月,肃顺等人一到北京即遭革职拿问,改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赐端华、载垣自尽,肃顺处死,其余五人褫职戍边。载淳皇帝年号改为“同治”,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大清天下,落到慈禧手里。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20-12-26 14:21 |只看该作者
桃花雪 发表于 2020-12-26 12:20
大手笔~大气势~我都看到眼花缭乱~能写这么多文字简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20-12-26 16:33 |只看该作者
彩蛋结束。

我们再回到太平天国,看看他们最后的覆灭。

【石达开兵败】

石达开在决定入川之后,围攻永州不下,转而围攻宝庆。

也许石达开想打下宝庆,休整部队,再向四川出发。总之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宝庆会战失败,石达开转回广西,部队又一次发生了分裂。

一部分将领再次要求返回天京,石达开的助手,元宰张遂谋下狠手杀了几个领头的,还是没有遏制住。

跟随石达开南征北战多年的几个高级将领,扩天燕彭大顺、观天燕童容海等带着数万精兵,辗转回到天京。

他们在沿途收容流民,到达天京时人数达二十万众。洪秀全大喜过望,诏封为“扶朝天军”。对太平军将士说:看!这就是天父天兄派来的天兵天将!

这件事对石达开的打击很大。

想不到我翼王石达竟然到了此众叛亲离的地步?

石达开无限伤感,心灰意冷,斗志全无,真的想放弃了。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石达开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大成国是天地会在广东地区组织的一个农民政权。1654年,在太平天国节节胜利的鼓舞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起义,席卷广东。

又转至相对贫穷落后的广西,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终被清军击溃。

1861年9月,大成国残部三万多人来到广西贵县投奔石达开。

1850年底,还是十九岁少年的石达开带着4000多家乡子弟从贵县老家出发,到桂平县金田村参加起义,为推翻满清轰轰烈烈干了十年。

十年后,历尽坎坷饱受挫折,还有几万兄弟愿意跟着石达开继续推翻满清的大业。

热血再次涌上石达开的胸膛。

石达开重振精神,聚集五万家乡子弟,再次出发。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20-12-26 19:55 |只看该作者


1861年秋天,石达开领着五万子弟,再次从广西贵县出发,准备进军四川,建立新的根据地。

石达开大军先后三次进入四川,均无功而返。

1863年2月,石达开率领三万人第死次突入四川,东转西转,过金沙江时,石达开部队就已经断粮了。

经过几番血战,渡过金沙江,终于来到大渡河边的紫打地。

“紫打地”,你可能不熟悉,它后来改名叫安顺场。

安顺场有一座铁索桥,是康熙年间建的。当年红军长征被国民党围追堵截,到达安顺场,十七勇士飞夺泸定桥,红军走向雪山草地。

但石达开到达安顺场走的是另一条路,在铁索桥的西边几公里处。(一说铁索桥被当地土司王应元拆毁以防石达开。)

这一带群山林立,左边是松林河,右边是老鸦漩,对面是大渡河。

石达开命将士连夜砍树扎木筏,准备先渡过几千人抢占对岸,防止清军在对面堵截 。

不料当夜起天降暴雨,加上上游春雪溶化,大渡河暴涨数尺,水流湍急,无法渡河。

三天后,清军赶到对岸,包围了石达开的部队。

石达开指挥部队强渡大渡河,遭到清军炮击,向右突围马鞍山,又遭到土著土司的阻截。

石达开给山上和后面的土族土司写信,请求放太平军一条生路,回应是一阵猛击。

英雄末路,石达开终于走到了绝境。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20-12-26 20:00 |只看该作者
  石达开三四万人到此刻,战死的投降的逃散的,身边仅剩下九千余人。

  石达开十几个妻妾先后投江自尽。只有十四娘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逃跑了。

  包围石达开的清军统帅是骆秉章。骆秉章,广东花县人(跟洪秀全是老乡,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你看人家怎么能考上呢?),时任湖南巡抚,奉调督军入川,追杀石达开。

  骆秉章把石达开围困在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为了“活捉石达开”,派人过江诱降。

  石达开给骆秉章写信,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死若可以安民全军,何惜一死”。石达开愿意舍命以全三军。

  要求骆秉章放过自己的士兵,愿意回家的遣散回家,愿意打仗的改编成清军为国效力。

  骆秉章满口答应。于是石达开带着几名将领和五岁的儿子,坐着小船渡过大渡河到清军营中。

  石达开的部队将士,被清军王松林部收编了三千多人,渡河遣散四千人,但随即被追杀殆尽。

  另有200多将领2000多士兵作为石达开的后援,石达开过河后,这支部队被围歼。

  1863年6月,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受审,随后同几个将领一起被凌迟处死,应勇就义,时年32岁。

  附:石达开写给骆秉章的信

      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缘达生逢季世,身事天朝,忝非谄士,不善媚君,因谗谮而出朝,以致东奔西逐。欲建白於当时,不惮旰食宵衣,只以命薄时乖,故尔事拂入谋。矢忠贞以报国,攻竟难成,待平定而归林,顾终莫遂。转觉驰驱天下,徒然劳及军民,且叹战斗场中,每致伤连鸡犬。带甲轻年,人无宁岁,连筹终日,身少闲时。天耶?人耶?劳终无益。时乎?连乎?穷竟不通。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遁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顾。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大丈夫生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身,死若可以安民全军,何惜一死。达闻阁下仁德普天,信义遍地,爰此修书,特以奉闻。

  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职,量才擢用,顾为民者,散之为民,原为军者,聚之成军,推恩以待,布德而绥,则达顾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生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吾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惟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臣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畜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拜望贲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胎误。否则阁下迟行有待,我军久驻无粮,昔三千之师,犹足略地争城,况数万之众,岂能束手待毙乎!特此寄书,希惟垂鉴。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20-12-26 20:18 |只看该作者
石达开死后,骆秉章把审讯石达开的供词记录编辑奏报朝廷。
称《石达开自述》,实际是石达开供词。但原件在辛亥革命中毁于战火,现在流行于市的是汇编版,仅此两页。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20-12-26 20:25 |只看该作者
十几个妻妾哦,咋不跑,三十二岁相当于现在小五十的年龄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20-12-26 20:31 |只看该作者
水流云在 发表于 2020-12-26 20:25
十几个妻妾哦,咋不跑,三十二岁相当于现在小五十的年龄吧

他大军被围困,又不能一个人跑,跑不掉了。

年龄不能那么计算的,三十二就是三十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