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5-5-24 16:56 编辑
版友提出了一个据说思索了许多年的问题:为什么诗经的十五国风里,没有楚风。
我散散乱乱的跟了几句贴,在此整理一下。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为什么没有“楚风“?
第一,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蹊跷。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而春秋争霸之际,周王室有大约170多个大小封国。《诗经》却只收录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国风。
不仅没有楚风,也没有晋,鲁,燕等国风。
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提法应该是:为什么诗经只收录了十五国风。
第二,十五国风的“国”,不是指诸侯国,而是“地区”的意思,就如现在说“北国”“南国”。
十五国风,是指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四周的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曲调。
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周南指南阳,召南指南郡,在今河南南部、湖北江陵一带。二南后均为楚国吞并,成为楚地,所以,其实周南、召南即楚风。
《诗经》没有楚风而只有代表楚地风格的二南,可以证明《诗经》在编辑的时候,二南尚未被楚吞并。
周南是周公旦的封地,面积比较大些,大概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荆襄一带。后来大部分成为楚地。二南的楚地风格,是楚辞的滥觞。“屈宋之作,于此起源”。
第三,这十五个地区,分布在都城洛邑周边各个方位,基本涵盖了周王朝各地。
从不同国风的采集数量上看,是由近及远的。离都城越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采集的诗歌也越多。洛邑周边的“郑卫之音”有六十多首。周南11首,召南14首。而当时的楚国离都城比较偏远,其民间曲调可能跟二南接近,被二南代表了。
其他没有出现在十五国风上的晋,鲁等等,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春秋五霸,不是同时称霸于当世,有个时间顺序问题。齐桓公最早,楚庄王最晚。我没有细查年代,楚国称霸的时候,应该是在诗经成集之后,否者何来二南?
同样道理,十五国风有魏而没有晋,说明诗经最后成书的年代应该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楚吞并二南之前。
也就跟孔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或者稍早。
第四,以上所有这一切观点,都建立在纯客观的历史之下。
有没有可能如版友所推测,编辑者有意为之?
就如司马迁作《史记》并不完全忠于历史,把项羽按照帝王规格列入本纪,把陈胜按照王侯级别写进世家等等,而《史记》中对人物事件的记载和评价,有强烈的个人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