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红粉&小说专栏】
楼主: 视点管理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粉&小说专栏】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4-3-8 16: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0:10 编辑

89,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写小说也有个高度选择问题。有不少网友把发表在纸媒上换取稿酬当做写作方向,这是很合理的,但这个高度太差劲儿。海量阅读且视野开阔的人总会把目标定的很合适,见过太多,就知道什么是高低。不会轻易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丰碑自炫。大量的练笔作品只能是自己前进的踩石,而非顶在头上的大帽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14-3-8 16: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0:16 编辑

90,死要面子活受罪效应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或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此为面子效应。


    这类人物是很广泛的小说素材人物。要面子、走捷径和功利心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只要你肯观察,就会有鲜活的例子为你作品增色。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14-3-8 16: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0:25 编辑

91,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 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 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

    典型人物在小说创作里曾经被当做标准来描写,这是很具体的印刻效应。典型人物往往是各领域比较突出的或说是有首席的位置特征,被写是应该的。但这类写作被奉为绝对地位就是很讽刺的。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有成为描写对象的特质,这并非是第一名的专利。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14-3-8 16: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1:57 编辑

92,两分法

    两分法的基本观点是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是两分的,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与产出等实际变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当经济系统的实际变量达到均衡以后,如果所有名义变量发生相同尺度的变化,此时并不能影响经济系统所有实际变量的原有均衡状态。

    小说本身是现实生活的投影,但并不是生活本身。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据说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再现,文字的力量总是文弱的。有参考价值并不等于确有价值。只有社会矛盾到了临界点,小说可能参与生活的能力才会凸显,比如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还原生活是个功力,高于生活需要才气,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14-3-8 16: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2:02 编辑

93,搭便车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此类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现象之一,熟悉并观察搭便车现象,深度剖析人性变异,是小说的基本内涵表达手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14-3-8 16: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2:14 编辑

94,爆冷门效应

    在赌博中,如果在一个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门下注,结果大赢,就谓之“爆冷门”。爆冷门因为其出乎意外和新颖独到,大大超出人们的料想,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在短期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爆冷门效应”。

    小说素材离不开意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突然的黑马是小说的绝佳包袱。生活的必然性有时候往往被偶然性惊出一身冷汗,大爆冷门太有意思了。足球比赛,泰国队击败中国队直接导致名帅卡马乔下课,而此次亚洲杯却因为泰国队的净胜球让中国队惊险出线,国足实在应该去泰国做点小手术,其实很快的,咔擦一刀,也不枉了被泰国队拯救。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14-3-8 16: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8 22:31 编辑

95,差一点效应

    在成功心理学中,人们把关键因素所引起的本质变化现象,称之为沸腾效应,也叫差一点效应。这犹如烧水烧到 99 度时,还不能算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 99 度的水温基础上再烧使它再升高 1 度,它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可用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里的 1 度就是关键的因素,这 1 度就能使水发生质的变化,从液体变化为气体。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若没有放骆驼身上,就是差一点。

    临界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导致不一样的两种状态,这在小说素材里屡见不鲜。若能有不一样的新鲜的差一点观察,那么小说临摹的多样性就有了保证。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14-3-10 21:16 |只看该作者
玫瑰,该更新了。{: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14-3-12 08: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08:36 编辑

96,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说的是: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此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一般就不会再继续寻找下去;在寻找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当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了。

    小说写作的理论探究也大抵如此,一旦某些作家的某些写法成为某些写手的写作依据,无论那写法是否迂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被人推崇过,就成为某些人的写作标杆。沉溺在一个并不高明的理论里是自由选择,但并非最优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标榜也无非是给自己一点遮掩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14-3-12 08: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08:44 编辑

97,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道格拉斯·诺思就是因为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小说思绪的变迁与每一个作者密切相关,作品里的每一个表达都是写手写作的灵魂,在这种表达展示中不可避免就有自己的世界观裸露出来。从人性上说,对自己认同的路径选择有一种惯性或是惰性的依赖,不需要思考,跟着走就是了。儒释道各自宣扬,基督教伊斯兰教各自表述,对的或错的判断不是重要问题,你依赖谁才是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14-3-12 08: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08:54 编辑

98,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小说的功利性往往也是这样。大多数人的审美选择会迫使很多有才华的作家改变写作方向,去迎合大众需求,不惜有庸俗的放弃道德操守的写作倾向,而失去小说更加精美的探索动力。小说的社会性能被群体思维所改变,那些不愿意迁就的写手就被称之为离群索居的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14-3-12 08: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09:05 编辑

99,用脚投票

    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提出的: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辖区政府、各辖区政府税收体制相同、辖区间无利益外溢、信息完备等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所以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居民们可以从不能满足其偏好的地区迁出,而迁入可以满足其偏好的地区居住。形象地说,居民们通过“用脚投票”,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与税负的组合时,展现了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


    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农民工的流向。为什么农民不留在农村,理由很简单,农村没有城市那样给予农民工相对高的收入。迁移的过程就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现实范例。如何把握这类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找到写作方向,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4-3-12 08: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09:22 编辑

100,信息不对称效应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此理论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共同获奖人分别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

    体现在小说交流中,高位者和低位者的语境不一样,交流障碍始终存在。在小说阅读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各自的信息不一样,阅读感受就会评价不一。做一盘鱼香肉丝,有的厨师极其讲究蔗糖产地,而有的厨师却去追问鱼的种类,能不让人笑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14-3-12 08: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13:40 编辑

101,印加效应

    历史上,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在经济、政治、生活上都在统治者高度而严格的控制之下,即便一件小事也要请示最高当局。有一天,西班牙皮萨罗带领一支168人分遣队来攻打印加,强大的印加帝国虽然拥有20万军队,但必须经过层层请示才可出兵。西班牙人抓住时机,先活捉了印加皇帝。印加大军赶到时,看到皇帝被捉,便群龙无首,乱成一团,被几十名西班牙骑兵追杀。最终印加帝国战败了,这一战中被杀死的印加人不下七千,而西班牙人却损失很小。


    其实这个效应被大诗人杜甫早就捕捉到,“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僵化的印加体制,它被灭掉是早晚的。任何一个小说作品或小说理论只要是僵化不动的,被抛弃也是早晚的,时间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14-3-12 09: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13:45 编辑

102,麦穗哲理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但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人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

    第二个人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个人把麦田分为3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大麦穗中的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研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离最大的也差不太多——这就是成功者的“麦穗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草率做决定、犹豫不决空留恨,都是不可取的。在激情中保持理性,成功几率就会提高,就能有更多的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小说写作其实也有个路径问题,你看素材准确度和情感吻合度有多高,你运用的技巧就有多么娴熟。最大的麦穗只能被细心的人拿在手里。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14-3-12 09: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13:58 编辑

103,康德“魔桥”效应

      哲学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人物,虽然哲学界存在许多的派别,其观点千差万别,但是没有人可以不学习“康德”而研究哲学。俄国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曾说:“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去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这就是著名的“康德魔桥”。

      六星小说也是这样,你可以反对我,也可以支持我,但不能没有我。不是我重要,而是我的小说有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4-3-12 09: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14:05 编辑

104,赫克金法则

     美国营销专家 L 赫克金有句名言:“要当一名好的推销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好的作家首先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没有这个基础,作品的起点就会低很多。从善如登太费力,但总有人登;从恶如崩太放纵,不免太多人崩。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4-3-12 09: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2 14:15 编辑

105,卡诺莎觐见效应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趁德帝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演出了一场德国版的“负荆请罪”。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人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小说交流中常有这样的事情,一般的写手往往会有好的作品出现,而比较高明的写手会出现败笔作品。其实仔细观察每个成名的作家,那些作品序列里,败笔作品居多数,真正显示作家水平的作品反而是不多见的。 有很多名作家沦为写匠,倒不如某些初涉文论的人更加智慧,这就见怪不怪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4-3-12 14: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3 09:16 编辑

106,树叶问题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果说原理,应该是哲学里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类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有共同性,即共性。而每个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即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只是概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而没有包括个别全部内容和特点。


    个人写作也是这样。一个是你是独一无二的写手,你不可能代替别人,别人也无法代替你。第二是,你的所有写作疑问除了共性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回答你的个性疑问。只能你自己去面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4-3-12 14: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3 09:24 编辑

107,卢维斯定理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人文经验不可能像宗教那样需要虔诚就够了,不像科学那样有既定的系统标准和程式化规范,是一种人类智慧的发散性思维积淀。对待态度上,谦虚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卢维斯定理的好处在于这种谦虚是界定了某些情绪的有无,而不是是非。你并非是差的,而是无我的,这就是谦虚的含义。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14-3-13 09: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20 18:13 编辑

108,托利得定理

    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提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小说思维的两面性往往体现在认识的深度上,从语言的技巧上说可以用喜剧的手法变现悲怆,可以用悲剧的手法表现喜悦,此为语感觉悟。若放在小说思维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可能才是最真的生活状态,表现生活的深度可能就有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4-3-13 09: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20 18:20 编辑

109,雷鲍夫法则

    雷鲍夫法则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提出的,他从语言交往的角度,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建立合作与信任的规律。在我们着手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时候,应该将雷鲍夫法则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交流与沟通之中,自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诺亚领着他的后代乘着方舟来到一个地方。居住在这块平原上,他的子孙打算造一座通天庭的通天塔以扬名显威。上帝知道后深为不悦,他没有直接阻止他们造塔,而是搅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结果由于缺乏共同语言,无法协作配合。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沟通的艺术。你的小说思维是个体思维,只有变成群体思维,其他人能接受你的小说立意才算完美。不惯着其他人是不是纯粹的阅读群体,是不是作家评论家团体,不要抱怨别人看不懂,只能说你没有弄好沟通行为。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4-3-13 09: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20 18:24 编辑

110,洛伯定理

    洛伯定理告诉我们,要想让员工在你不在场的时候知道该怎样做,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程,并把责任落实在每个员工的身上。美国管理学家R·洛伯研究发现,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会怎样。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洛伯定理。


    小说之所以有技巧,那是前人总结出来为了适应阅读的更好需要。传承的意义就在这里。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是进步还是退步,小说的理解总能发现一点曙光。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14-3-13 09: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20 18:30 编辑

111,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小说素材来源于生活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素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方方面面透析出不同人的不同样貌特征。没有细致的观察视角和海量的信息筛选,找一个合适的素材是很难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4-3-13 09: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20 18:35 编辑

112,斯坦纳定理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说: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阅读和写作是小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只有深度阅读理解前人作品才能为我所用。未必是全盘拿来,但精粹的东西是能够点石成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14-3-13 10:05 |只看该作者
感谢玫瑰的支持
辛苦了
猫,斟茶------{:soso_e160:}

弱弱地问:
可以加具体的文本案例吗?
可能更易于初学者消化吸收
比如俺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4-3-13 17:29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3-13 10:05
感谢玫瑰的支持
辛苦了
猫,斟茶------

这是初稿
整理时候再说吧
临屏而作
粗陋之处太多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4-3-13 20:10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玫瑰
猫特别喜欢你结合文本讲述的那种
呵,特过瘾{: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4-3-17 22:48 |只看该作者
咋还不更新呢{:soso_e114:}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14-3-19 22:58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事情多
会更新的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