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5-31 05:34 编辑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人面对该词的感受,是人赋予的,和什么词性或语法规则无关。褒贬首先是个体主观的,比如,本人就觉得:“爱国”是贬义词,“国家”是贬义词,“权力”是贬义词。“伪君子”是褒义词,“汉奸”是褒义词,“传统”是贬义词,现代是褒义词,青年是褒义词,老年是贬义词……这里有啥语法或词性?只与本人的价值情趣偏好有关。
当多数人都认为某词是褒义或贬义时,该词才会固化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该词在情感色彩上也才有了客观性。人们对某词持褒贬,与所受教育,当地媒体舆论有关,是被外界环境所塑造的。不同时代,同一词的褒贬色彩甚至会发生根本转变。
比如,在几十年前,“贫穷”是褒义,人们都希望自己在填写出身和成分时能填上“三代贫农”,今天的人去相亲,说自己是三代贫农,你再看是个啥情况?呵呵。八杆子打不着的秦桧远房旁枝,都想炫耀自己和秦丞相血脉相连。在不久前,“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个褒义词,但现在“公知”一词在舆论场上,大多都是贬义。这类词有很多,典型的像什么“小姐”,“同志”,“独立”等等。
几十年前的官媒上,天天都在大力赞美某某地区独立了,人民获得了解放。今天呢?呵呵。
港独,台独,疆独,藏独,是褒义还是贬义?
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使用场景和语境下,都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比如,我虽觉得“爱国”是贬义词,“国家”是贬义词,“权力”也是贬义词,但有时候也会中性的使用这些词。
所以说,某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东西,根本就争不出啥甜酸来,除非你说清楚是在什么层面,或是在什么语境情景之下。比如,你是在说大众共识,公共权威认定,在知识层面,还是说自己对这个词的个体感受;是在客观描述,还是在议论或抒发感受;是正常表述,还是特定的修辞语境,比如什么讽刺,反讽,或单纯就想用该词去恶心一下对方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