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19-1-4 21:44 编辑
(二十八)
整个大队有十个小队组成,二队、三队在一个村,因为这里地势相对平坦,交通相对便利,去往县城的大客也路过这里,所以大队部自然建在这里,因为这成了村中心,小学也建在这里。
二嫂的儿子已经五岁了,经常和其他的小伙伴到学校玩,看人家打pia击,那种用书、报纸叠在一起的玩意,叠好的东西分反正面,两个人一替一下,只要把对方的pia击扇过来,就归自己。因为家里没人念书,也找不到纸,所以只能看别人玩。直到不回家吃晚饭,二嫂到操场喊声,小军子,回家吃饭才罢休。
小军子是小名,大名是红军,起名的时候,孩子奶奶看人家孩子起名叫玉国,想让孙子叫赵红国,二嫂嫌不好听,红果?还山楂哪,叫红军多好,大气还时髦,却是如此,那阵子后面带军字的一抓一大把。
傍晚时分,军子总要到学校操场转一圈,看看电影的幕布是不是挂起来,如果看到马上跑回家,告诉家里要演电影的好消息。
五毛岁还小,虽然记不清主要的情节和人物的名字,但激昂的冲锋号能听懂,知道红军八路是好人,知道国民党、鬼子是坏蛋就行,剩下的表演就是导演的事了,鬼子、国民党兵像吃了迷幻药一样,弯着腿,佝偻着腰,像蜗牛一样向前走着,给英勇的八路当活靶子。 那时代给百姓放的电影基本就这些,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多看几遍,情节掌握的也就差不多了,直到有一天演的电影忽然变成了彩色。
炮火连天的情节没有出现,先是出现了一个挺大挺大的房子,看上去很亮堂,乐曲有些哀沉,几年之后才知道那是毛主席纪念堂,放的曲子是哀乐,原来是毛主席死了。
红军见过毛主席,在电影里!记不得是哪个电影,解放军打跑了坏蛋,浩浩荡荡开进城的时候,前面高举着的两个大画像。问了明白人,人家告诉他,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朱德(dei三声)。,红军说,那个叫毛主席的头型真怪,两头尖尖的像鼓两个包。明白人赶紧说,那不叫包,那叫龙角(jia三声),毛主席是真龙天子,万寿无疆的。
现在这个据说是真龙天子的就躺在大玻璃柜里了,也没有万万岁的说法了。哦!长大些后才知道那叫水晶棺材,苏联老大哥帮助,做过防腐处理,不臭不烂。这是人民的大救星,要后世都去瞻仰,顶礼膜拜的。好像是这样,红军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a、o、e、i、u……拼音学完的第一课就是,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仅如此,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同学们站起来后,班长接着喊,向毛主席敬礼,同学们标准的行完礼,才允许坐的,老师在前面做的更恭敬。
现在的红军不懂这些,只是新奇这排场,这灯光,还有大玻璃柜外面排队走的人。镜头推进到玻璃柜里,红军看看毛主席那两个龙角,又看看嘴下面那个巨大的痦子。然后镜头又推到纪念堂外,围着纪念堂转一圈在推进的玻璃柜,几个来回,红军就厌烦了,朝着妈妈要回家,但二嫂和其他的社员一样,没一个挪动脚步,也不知道是不敢回还是真的尊敬到那个地方。
一会儿工夫,红军就抱着妈妈的腿,坐在妈妈的脚上睡着了。操场里,小孩子除了怀里抱着的,地上已经睡了一片。 怎么缅怀是大人的事儿,几天后,小孩子们就没了感觉,谁死了能咋地?睡一觉也就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下午,红军跟妈妈去了趟大队。
大队门口已经来了几十个家庭妇女,也有拖儿挈女的。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红军大了,不用抱在怀里或者扔在背后。农村还是设施不好,也没有个凳子,几十人就蹲在地上。前面宣传了什么,红军没听清,或者是听不懂,只见几十个女人开始哭了,但是没有大声的,都是默默地流泪,偶尔有低声抽泣的,但声音都很小,没有影响别人发挥。几十年后,红军看纪录片,介绍朝鲜领导人去世时,嘴张那么大,夸张地伸开双手往前冲的镜头没有过,哭晕过的更是没看到。
不知哭了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红军看到有人哭着哭着就吐了,接着好像传染似的,又有人开始吐,好在每个人中间有些距离,没有吐到人家背上,红军没感到恶心,只觉着不可思议,但也不敢乱动,只是转动着眼睛去看每个人的脸。
目光逡巡到一个女人身上时,红军目光不再乱动,女人这边哭着,她的儿子也在旁边蹲着,女人用手指扒拉着儿子开裆裤中的小雀(que三声)子,好像这事和哭的事一样重要。几十年后,每当有人提及伟人逝世的情景,红军总忍不住想起这段情景。
死了也就死了,天还是照亮,太阳还是照升,早晨起来队里的哨子响起来时,人们又开始出工干活,春种秋收,锄草浇地,割草扬场,除淤积肥,风雨无阻,晨星月光,等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歇到正月初六正式上工干活。
几十年后,有人说,农民也不易啊,交公粮,养任务猪,哪怕饿死自己也要喂饱城里人,也算为国家做了贡献,国家是不是也可以为他们开份工钱,送他们的终,最后上面呵呵一笑,给否了!光荣是光荣,工农商学兵都高尚,可管个屁用,有一点实际的么?
有句很有哲理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一样转,这一句比一万万句还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