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风剑客 于 2015-3-22 08:14 编辑
一条名叫母亲的河
(六十八)
我早就猜测到,父亲总是放纵地酗酒无度,长期以往,迟早还是会出问题的,没想到,我这样一种不祥的预感,竟然在母亲去世的一年半之后,竟然生生地演变成了现实,而父亲的那一次突然病倒,对于我原本就已经笼罩着阴云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那是在2007年的3月5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六,前一天是元宵节,父亲如同往常一样,照例去了陆家小桥附近的罗家庄村,到我的小姑奶奶家里去拜年,在我们农村老家的习俗里,只要是“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没有过去,亲戚朋友之间还是可以像过年时的正月初几一样,到处走亲访友地相互拜年,那一天,父亲也许是心情高兴,在同桌亲戚朋友们的劝说下,一杯接一杯地,不知道喝了多少酒,自然地,父亲最终又被灌得东倒西歪,烂醉如泥!
傍晚五六点钟,父亲被我的大爷张志发、三爷张志好叫了一辆车子,好不容易将父亲送回了家,安排好父亲上床休息,那个时候,我并不在家,姐姐过年时,又因为路途太远而没有回来,所以,我根本就无法想像,父亲一个人在家里,又总是听不进我们的劝告,喝了那么多酒,现在又喝多了,他是怎么照顾自己呀!
就是在那一天晚上,从九点多钟开始,我父亲腹部开始隐隐地疼痛起来,后来,疼痛愈演愈烈,让父亲痛不欲生,头上黄豆粒大的汗珠滚滚而落,而就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疼痛,差一点要了我父亲的性命,幸亏当天夜里,约摸凌晨父亲被三爷张志好等人,及时地送往无为县中医院救治,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说起来也是无法,早在正月初八那天,我就回到合肥的翰林教育上班去了,当时我和女友王英在一起,我们两个人都是在教育培训行业工作,她在合肥铁四局附近的弘文教育工作,我们都是英语老师,所以,对于寒假这样的补课旺季,我们的假期自然是非常少,也就短短的十天不到。那一年,为了着急地赶到合肥上班,我濡须张氏家族定于正月十二日,时隔九十余年的修谱大事,我都没有参加!
俗语里有一句话,叫做“一语成谶”,谶是指将要应验的某种预言或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事。一句不好的话,在无意之间突然被说中了,特别是那些“不幸而言中”的不吉利的事情,又带有诅咒别人似的,将会受到别人极端的反感。农村里的人尤其注重这一点,特别是过年时,父母亲通常要求子女要忌口,不该说得话,千万不要乱说,否则,老天就会怪罪下来的!
在我们农村老家那边,每到阴历的腊月廿三、廿四送灶节的那两天,这也就是传统的“小年”,而这个小年,在我们那边,根据姓氏不同,灶王节的日期可能会有稍微的差异,比如说,在我们高张村,一般都是在腊月廿三号过,而离我们村庄不远处的高垴村,一些姓徐的家庭,却在腊月廿四号过节。
而就在这一天,家村里家家户户地,都要烧一大锅滚烫的热油,炸豆腐块、鱼块还有一些鱼肉籴丸子等,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对我们千叮呤万嘱咐:我的小老子耶,今天你千万不要胡乱说话,灶王爷就坐在这里听着呢,如果说了不应该说的错话,灶王老爷听到了,上天后就会启奏玉皇大帝,不久之后,老天就会降罪于你的!所以,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和姐姐都是将嘴巴头得紧紧的,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年照例过灶王节,那天下午,父母两个人一起在家里炸各种豆腐块、鱼肉籴丸子等,因为那些丸子刚刚出锅,特别好吃,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些,不是觉得没过瘾,于是我又忍不住用手去抓了几颗,母亲可能是害怕我被热油给烫着了,自然是要阻止的,我那时懵懂,见母亲不让我吃,我便哭闹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油锅里可能是进了一些水滴,突然“砰砰”地炸了几下,母亲责怪地看了我一眼,我以为是得罪了灶王爷,吓得站在原地,丝毫都不敢动弹!
所以,在我们农村老家,尤其是过年时,无论是大人小孩子,都是只能说一些好话,或者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坏话”,但是,不吉利的话,或者明显是带有一些恶意的话,你可千万不要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否则,一旦出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后果就严重了!而这样的事情,竟然就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以致于许多年以后,我每每思想起来,我的心里仍然一片愧疚!
那是在2006年的腊月底,快要过年了,我也因为培训学校放假,而从安徽省会合肥回到了家乡,在这一年,父亲一直跑前跑后地,忙碌着年后正月十二号从红庙镇胜张村接回“濡须张氏”家谱,父亲是高张村张氏大房里唯一的后裔,也是长子,所以,父亲最有资格代表着张氏去胜张村接谱。
那一天,大约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八号,因为年后接家谱的事情,父亲需要与家里的大爷张志发、二爷张志富、三爷张志好等人一起商量一下,看到底怎样去做要好一点。我刚刚到家不久,虽然对此事不太了解,但也是有几分兴趣,所以我也就跟着父亲一起来到了三爷张志好家里,父亲说我们张氏家谱是第四次续修了,前前后后地一共用了三年之久才得已修成,这是我张氏宗族里的一件大事,据说,光是我濡须张氏的谱牒,都有十几本,我听到这里,顺便插嘴说了一句:怎么那么多书呀?三爷看了我一眼,解释说,从一世祖到现在,都经历了将近三十代了,这么多年的精华浓缩起来,有个十几三书也并不稀奇呀,要不是“文革”中张氏东大房里的家谱被毁了,这两个大房的张氏后裔一共加起来,说不定能有个二三十本呢?
我听了,惊叹不已,我又好奇地问到,这么多书,如何保管呐?父亲说,当然是装在一个大箱子里面了!我说那好呀?这家谱接回来之后,箱子放在哪里呢?父亲说,要是在古代,家谱是要悬挂在房梁之上的,一般只能等到每年的六月初六那一天才能晒谱的,而且,家谱还不能用手去翻,必需要用筷子慢慢挑起来,才能阅读的,只能家族中的男子才有资格看到家谱,女孩子是要回避的!再说了,逢年过节的时候,作为家族的后辈,我们还要虔诚地焚香祭拜,还有这么多规矩呀,我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不由地吐了吐舌头!
也许是我当时有一些激动了吧,所谓的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我当时听父亲说,家谱接回来之后,是要悬挂在房梁之上的,可是我家建的是楼房,已经没有以后旧式建筑的那一种房梁了,于是我就又问了父亲一句:我们家现在没有房梁了,家谱接回来之后,放到楼上行不行?
父亲白了我一眼,那怎么行呢?不能坏了规矩呀!我听了父亲的话,还是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于是追问了一句:那怎么放呢?父亲笑着说,这不好办么?用电钻在墙壁上钻几个孔,然后接上钢筋,不就解决了?也许是我当时太傻了,我还是颇有顾虑,于是我没头没脑地,当作我家族里所有成员的面,说了一句无可挽回的错话:放在钢筋上呀,如果家谱掉了下来,砸到了人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