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水思静 于 2016-7-29 16:23 编辑
第九十二回 一朝轻生无再辱 百年沧桑忆英魂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到头来都是同样结局。在奈何桥前,什么万丈红尘恩恩怨怨、千秋霸业打打杀杀,都统统化为乌有。 青龙子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突然一拍桌子道:“我一直弄不明白,王国维为何就会轻生呢?” 黄龙子喟然叹道:“惜哉痛哉,一代大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用李白的这两句诗来形容王国维的自尽,也许有些牵强,又似乎颇为贴切。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就毅然离开,到另一个世界去漂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青龙子说道:“一个人年纪大了,最后病了死了,没有人会介意。但王国维正值五十一岁的盛年之际,同时也是他的学问成熟时期,他居然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让人十分扼腕痛心的!一个有理性的人,一个思想家,一个大学者,王国维面对生命的最终课题,却是采取了一种自觉的方式来结束一切。这也许应该赞赏,但终觉有些惋惜!” 洪辰感慨道:“宋代先贤词人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给我们后代提供的其实不只是文字之美,而且也包含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王国维先生正是用他生命的智慧和不幸经历,帮助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思考。他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让我们对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那些曲折坎坷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之时,再回过头来看看你走过的路程,就会发现这一路的艰难辛酸,都只是奔向自己坚定目标的必须过程! ” “王国维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极深造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自己却在失意潦倒里诀别在人生的半途之中!他的一生,其实也浓缩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苦恼和悲情。”说到这里,黄龙子神情显得有些肃然。 洪辰便将茶杯递给他,他微微点头啜了一口,继续说道:“有人说王国维能够认识罗振玉是他的一大机缘,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的相识,是罗振玉在他主办的专门补习日文的东文学社里,看到王国维给一个同学写的扇面,上面有咏史诗一首:‘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罗振玉看到后大为赞赏,便刻意和王国维结交,并在经济上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使其无后顾之忧。后来又帮他到日本去留学。对于罗振玉的支持,王国维一方面心存感激,另一方面,也感到是一种压力。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即追求学术独立和经济上不得不依附于他人的苦恼。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悲哀!” 洪辰此时也感慨于王国维一生的坎坷经历,就黯然说道:“一个人的成就,在其生命终结之后,或者戛然而止,或者继续流芳,都只是因为后人的评判,于其本身并无意义。不过,王国维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却是无法抹杀的。而他的死因,却成了20世纪的一个学术之谜。” 黄龙子道:“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民国与之签了条款,采取优待清室的条件,准许溥仪仍住在紫禁城内,相关的礼仪也不变,在紫禁城里照样过着皇帝的生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了皇宫。王国维本来是一个纯学者,从不参与政治。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却有了一段特殊的经历,当上了逊位皇帝溥仪的老师,正是这段经历,把他与政治搅到了一起。他的生命,就身不由己地陷入到敏感的政治漩涡之中去了。” 青龙子叹道:“当社会变迁的时候,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趋时的幸运儿,一种是不合适宜的痛苦者。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个不合适宜的痛苦者。当溥仪被赶出宫以后,王国维虽然痛苦,但还不至于痛苦得想去自杀。” 黄龙子道:“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投湖自尽,是在溥仪出宫几年之后,关于他的死因说法非常多,我觉得对于王国维之死给予最正确解释的是陈寅恪,他认为王国维最后是殉了文化理想,而不是殉了清王朝。” 洪辰道:“面对因为文化价值的断裂而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王国维最终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自杀虽然看起来消极,甚或有些无奈,却蕴含了丰富和深刻文化意义。因为在他的命运里,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的困惑与迷茫。” 黄龙子道:“对我们这些修道之人来说,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所以陈寅恪说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相比之下,我们则是六旬开外,尚苟一躯,说来实在有些惭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