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白话《世说新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1471
发表于 2015-9-10 08:43 |只看该作者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①,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②。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③。”鞠爱过于所生。

【注释】

①桓南郡:桓玄,小名灵宝,桓温的儿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桓温临死时,指定他做继承人。桓车骑: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参看《雅量》第18则注②。
②酸:悲痛。
③“灵宝”句:桓温原来镇守姑孰,死后,朝廷任桓冲为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代替桓温镇守姑孰。桓冲说的“以此坐还之”,就是指的镇守姑孰的职位。

【译文】
  
    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

使用道具 举报

1472
发表于 2015-9-10 08:43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发表于 2015-9-10 08:43 |只看该作者
【题解】
  
    豪爽指豪放直爽。魏晋时代,士族阶层讲究豪爽的风姿气度,他们待人或处事,喜欢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魄,直截了当,无所顾忌。本篇所记载的主要是气概方面的豪爽。他们或者一往无前,出入于数万敌兵之中,威震敌胆,如第10则所记。或者有所动作,而大刀阔斧,气势磅礴,如第5则记晋明帝驱使武士挖池塘,一夜就完工。或者有所触而长吟,意气风发,旁着无人,如第12则所记。或者纵论古今,豪清满怀,慷慨激昂,如第8则所记。或者声讨乱臣赋子,正言厉色,痛快淋漓,如第6则所记。有时随兴会之所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拘束,这也是性格豪放的表现,第11则就是说的这一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4
发表于 2015-9-10 08:43 |只看该作者
(1)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

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使用道具 举报

1475
发表于 2015-9-10 08:44 |只看该作者
(2)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①。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②。时人叹焉。

【注释】

①荒恣:放纵。
②阁:侧门;小门。之:到...去。

【译文】
  
    王处仲(王敦),世人赞许以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女色,身体也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他说:“我却不觉得怎么样,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侧门,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打发上路,任凭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476
发表于 2015-9-10 08:44 |只看该作者
(3)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译文】
    大将军王敦评论自己高尚开朗,通达直爽,学有专长,精通《左传》。

使用道具 举报

1477
发表于 2015-9-10 08:44 |只看该作者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1478
发表于 2015-9-10 08:44 |只看该作者
《左传》成语: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是说晋国不知满足,往东向郑国扩展疆界,又为所欲为地向西去开拓疆土。今成语“肆其西封”谓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及瓜而代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5.言归于好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
  
    《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强中干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9.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太行山,河:黄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
  
10.厉兵秣马
  
    《左传·僖公三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11.馀勇可贾
  
    《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还有剩余的勇力可以卖给别人,即尚有馀力可使。
  
12.灭此朝食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谓等待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形容斗志坚决,急于求取胜利。
  
13.困兽犹斗
  
    《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14.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使用道具 举报

1479
发表于 2015-9-10 08:45 |只看该作者
15.剑及屦及
  
    《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春秋时楚庄王派往秦国的使臣申舟路过宋国时,被宋人所杀。楚庄王急于出兵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16.鞭长莫及(鞭不及腹)
  
    《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但不能打马肚子。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7.城下之盟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现指事发因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18.尔诈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指你诈骗我,我诈骗你。
  
19.贪天之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20.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席:铺垫用具。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21.一之谓甚(一之为甚)
  
    《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表示不可一错再错。
  
22.假途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载: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的计策为假途灭虢。
  
23.经天纬地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
  
2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会自取灭亡。
  
    其它还有: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居安思危;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

使用道具 举报

1480
发表于 2015-9-10 08:45 |只看该作者

(4)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①。”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②。

【注释】

①“老骥”两句:引自曹操的《龟虽寿》诗,大意是:老了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志向却在于驰骋千里;壮士虽然到了晚年,雄心还是不减。按:《晋书·王敦传》载,王敦权势越来越大,想控制朝廷,晋元帝既怕他又恨他,就重用刘隗等人,王敦心意不平,常咏曹操这首诗。
②如意:器物名,参看《雅量》第 41 则注③。唾壶:等于痰盂。

【译文】
  
    王处仲每逢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敲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81
发表于 2015-9-10 08:45 |只看该作者
《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使用道具 举报

1482
发表于 2015-9-10 08:45 |只看该作者
注释:

1.该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4.“螣(téng)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5.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已:停止。
7.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8.但:仅,只。
9.养怡:指调养身心,保养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10.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1.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白话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使用道具 举报

1483
发表于 2015-9-10 08:46 |只看该作者
(5)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

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 称太子西池。

【译文】
  
    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使用道具 举报

1484
发表于 2015-9-10 08:46 |只看该作者

    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母亲为代郡出身。生来像鲜卑人,为人豪爽,在位期间曾经中兴,可惜在位仅四年早死.在位期间曾平定王敦叛乱.
  
    晋明帝自小聪慧,按照《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争辩,以及运用东宫卫士一夜兴建太子西池的逸闻。司马绍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并且司马绍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晋明帝于322年,在晋元帝司马睿死后即位,大赦天下。晋明帝曾经微服乘马密探王敦营垒,并且于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晚年有宠妃宋袆,国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绿珠之女弟子,不久帝病笃,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后送给吏部尚书阮遥集。325年闰八月戊子(二十四)日(10月18日),晋明帝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在位4年,葬于武平陵。

使用道具 举报

1485
发表于 2015-9-10 08:46 |只看该作者
(6)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①。祖车骑尚未镇寿春②,瞑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③!催摄面去④!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⑤。”王闻之而止。

【注释】

①处分:处理。树置:栽培;安插。讽旨:指暗示自己的意图。
②祖车骑:祖逖,字士稚,死后赠车骑将军。按:祖逖原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屡建战功。 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 319 年),败于石勒部将,退屯梁国,又退屯淮南郡首府寿春。
③阿黑:王敦小名。逊:谦恭。
④摄面:指收起老脸。面,唐写本作“向”,一本作“回”。
⑤槊:长矛。上:指溯江而上。王敦镇守武昌,地在建康上游,这里指西上武昌。

【译文】
  
    大将军王敦起初想领兵东下京都,要处理朝臣,安插亲信,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且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那时车骑将军祖巡还没有移到寿春镇守,他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告诉王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样傲慢无礼!叫他收起老脸躲开!如果不马上走,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

使用道具 举报

1486
发表于 2015-9-10 08:46 |只看该作者
(7)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①。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②。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③;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 遂三起三叠④。徒众属目,其气十倍⑤。

【注释】

①“庾稚恭”句:稚恭,是庾翼的字,他想北伐入侵的外族,收复中原。晋成帝时,他哥哥庾亮升任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后又为司空,遥执朝廷大权。当时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大守,镇守江陵,权位不重。文康,是庾亮的谥号。
②“及季坚”句:季坚,是庾冰的字,庾冰是庾亮的弟弟、庾翼的哥哥。王导死后,庾冰任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庾亮死后,庾翼任都督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代庾亮镇守武昌,这才掌握了兵权。晋康帝即位后,庾翼想率师北伐,庾冰和他心意相同,桓温等也赞成,但康帝和大臣多以为难,且派人劝止进军。庾翼不从,违诏北行。这就是所谓“历同异”。但这里说季坚和稚恭历同异,在史书里没有反映。
③“倾荆”句:庾翼北伐时,征调所统六州奴和车牛驴马,并移镇襄阳。
④三起三叠:等于说三发三中。叠,指小击鼓。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说:“凡军中阅射, 中的则以击鼓为号。”
⑤属(zhǔ)目:同“瞩目”,注目。

【译文】
  
    庾稚恭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到庾季坚作丞相时,害怕兵祸,和稚恭经过了长时间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动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力量,调集了所有的车船,率领军队驻扎到襄阳;在襄阳召集所有下属开会,摆开军队的阵势,亲自把武器发下去,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 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7
发表于 2015-9-10 08:47 |只看该作者
庾翼(305-345) 东晋大臣。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弟。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时与杜乂、殷浩等才名冠世。初为陶侃太尉府参军,累迁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亮死后,代镇武昌,任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他胸有大志,戍政严明,以收复北方为己任。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不顾朝中大臣阻挠,移屯襄阳,准备进攻后赵。因征发地主豪强壮的车牛驴马和奴仆当兵,遭豪强反对。不久病死。
  
    (庾翼,颍川鄢陵人。东晋书法家,字稚恭,官征西将军荆州刺史,谥曰肃。书法初与王羲之齐名。王僧虔称:“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平,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后,其兄庾亮得王羲之书,翼见后乃大服。”唐代窦臮《述书赋》称:“积薪之美,更览稚恭。名齐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愧时誉这未尽,觉知音之罕逢。”)
  

使用道具 举报

1488
发表于 2015-9-10 08:47 |只看该作者
(8)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①。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②。既散,诸人追味余馀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③

【注释】

①“桓宣武”句:桓温代蜀地李势一事参看《识鉴》第 20 则注①。萃,聚集;聚会。
②英发:英气勃发。磊落:指仪态俊伟。
③周馥:家住庐江邵寻阳县,曾为王敦的属官。按:周馥这话暗示王敦胜过桓温。

【译文】
  
    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邀请来聚会。桓温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以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

使用道具 举报

1489
发表于 2015-9-10 08:47 |只看该作者
  李势(?-361)十六国成汉皇帝。343-347年在位。字子仁,寿长子,以晋建元元年僣即皇帝位,在位五年,改元二,太和、嘉宁。李势没有儿子,他的弟弟李广要当皇太弟。李势不肯。这是马党、解思明出面为李广求情。李势怀疑二人与李广有阴谋。边追捕二人,一方面派人攻打李广。李广闻讯后自杀。至晋永和三年为桓温所灭,迁于建康,封归义侯。升平五年死。

使用道具 举报

1490
发表于 2015-9-10 08:47 |只看该作者
(9)桓公读《高士传》,至淤陵仲子,便掷去①,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②!”

【注释】

①淤(wū)陵仲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据《高士传》载,陈仲子住在淤陵,夫妻俩靠编草鞋、织布过活。他哥哥任齐国丞相,仲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一次有人送他哥哥一只鹅,他母亲杀给他吃,当他知道是别人送他哥哥的,就立刻吐了出来。楚王想请他出任丞相,他便和妻子逃到别处去给人做工。
②溪刻:指行事苛刻不近情理。

【译文】
  
    桓温读《高士传》时,读到放陵仲子的传记,便把书抛开,说:“谁用这种苛刻的、不近情理的做法来对待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1491
发表于 2015-9-10 08:47 |只看该作者
(10)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①。年十七八,未被举,而重隶己呼为镇恶郎②。尝往宣武斋头③。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④。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⑤。

【注释】

①司空豁:桓豁,是桓温的弟弟,任征西大将军,死后赠司空。长庶:妾所生的长了。
②举:立,指正式承认庶出子女的身分地位。郎:一种尊称。参看《方正》第 59 则注③。
③斋头:书房。
④“从征”句: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率领他弟弟桓冲等北伐燕国,一直打到枋(fāng)头(属今河南省地)。后粮尽退兵,被燕将乘机迫击,大败。车骑冲,即桓冲,从桓温出征时是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桓温死后,他才改任车骑将军、徐州刺史。陈,同“阵”,战斗队列。
⑤河朔:黄河以北。断疟:指消除疟疾,使病痊愈。古人迷信,以为疟疾是疟鬼作祟。由于桓石虔声威大震,当时的人以为对患疟疾的人大喊“桓石虔来”,把疟鬼吓跑,就会除病。

【译文】
  
    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了,身分地位还没有得到承认,而奴仆们已经称呼他为镇恶郎了。他曾住在桓温家里。后来跟随桓温出征到枋头,在一次战斗中,车骑将军桓冲陷入敌阵,他手下的人没有谁能抢先去救他。桓温告诉石虔说:“你叔父落入敌人阵里、你知道吗?” 石虏听了,勇气倍增,命令朱辟做副手,跃马扬鞭冲入几万敌军的重围中,没有谁能抵挡他,他径直把桓冲救了回来,全军都十分称赞佩服。后来黄河以北的居民就拿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

使用道具 举报

1492
发表于 2015-9-10 08:48 |只看该作者
【桓石虔其人】
    (?—388) 小字镇恶,东晋时猛将,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桓豁的庶长子。少有才干,矫捷绝伦,尝手拔猛虎所中之箭。从桓温入关击前秦,于万军中跃马救出桓冲,威震敌胆,前秦军莫敢相抗。袁真以寿阳叛,石虔帅诸将攻之,克其南城。前秦寇淮南时夜渡击之,大破秦将梁成、阎震,斩获万计。复逐秦兖州刺使张崇,纳降二千家而还。
  
    桓温入关伐苻健,桓石虔竞以单骑冲入前秦万人军中,救出被围的叔父桓冲,“三军叹息,威振敌人”。时有患疟疾者,谓曰'桓石虔来'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见畏如此。"后遂以"桓石虔来"谓镇恶去疾的典故。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发表于 2015-9-10 08:48 |只看该作者
(11)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①。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②于是竟坐不得谈。

【注释】

①陈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淮南太守,驻守历阳县。淮南郡包括今江苏、安徽一带,在长江北岸,即这里所说的西岸。要(yāo):邀请。牛渚:牛渚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临长江南岸。
②鸡笼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孙伯符:孙策,字伯符,是孙权的哥哥。东汉末封吴侯,平定 江东,被仇家射伤而死,传位于孙权。

【译文】
  
    陈林道驻守在江北,京都诸友人一起邀他到牛渚山聚会。陈林道谈玄理谈得很好,大家想一同和他辩论,要驳倒他。陈林道却拿如意支着腮,远望鸡笼山感叹地说:“孙伯符志向、事业都没有如愿!”于是大家坐到散时也没机会谈论。

使用道具 举报

1494
发表于 2015-9-10 08:48 |只看该作者
(12)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①。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②。”

【注释】

①“入不”两句:引自屈原《九歌·少司命》,大意是:神来时不说话,去时不告辞,乘着旋风,驾着云旗。指神的意向难知,神的形貌也不得见。回风,旋风,云旗,以云为旗。
②“当尔”句:因神往于超现实的神灵境界,故觉一座无人

【译文】
  
    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在谢安家作客,朗诵起“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诗句。他告诉别人说:“在这个时候,就好像四周没有一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495
发表于 2015-9-10 08:48 |只看该作者

(13)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①。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前鼓并作②,直高咏云:“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③!”

【注释】

①“桓玄”句:桓玄原为都督荆、司等七州军事,荆州刺史,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他从江陵出发,举兵东下,攻入建康,自为丞相,杀会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又废晋帝,自称皇帝。桓玄入建康时,梁王司马珍之出逃到寿春,桓玄败后,才返回朝廷。
②事形:事态;局势。平乘:大船。笳:胡笳,类似笛子的乐器。
③“萧管”两句:引自阮籍《咏怀》,这首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古迹吹台的(吹台在今开封市)。两句大意是:萧管奏出的乐曲里还有魏国时的音调,可是魏王又在哪里呢!梁王,即魏王。按:桓玄在这里只是用了“梁王”的字面意义,借指梁王司马珍之。

【译文】
  
    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叛逃了。这时桓玄大局已定,在舰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使用道具 举报

1496
发表于 2015-9-10 08:49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使用道具 举报

1497
发表于 2015-9-10 08:49 |只看该作者
   容止指仪容举止。容止,在本篇里有时偏重讲仪容,例如俊秀、魁梧、白净、光彩照人;有时也会偏重讲举止,例如庄重、悠闲。主要是从好的一面赞美,个别也讥弹貌丑。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直接描写容貌举止,也可能着重写某一点,例如眼睛、脸庞,或者某一动作,例如弹琵琶。有一些条目只是点出“美姿仪”等,而不做具体描写;有的用侧面烘托法,表现人物容止之美。例如第19则说的“看杀卫阶”;第14则记王武子“俊爽有风姿”,可是看见卫阶就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都没有正面涉及卫玠的容止。有时也用对比的手法,如第 3、4、17 则, 或者用品评的方式说出,如第30则。
  
    士族阶层讲究仪容举止,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容风采有时甚至能借以活命或办成事情。例如第23则记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一样了,“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从此足见注重容止是当时的风尚。
  
    另外,在赞美声中还可以看出一些名士羡慕隐逸、追求超然世外的举止风姿。例如第33则赞叹“此不复似世中人”,第36则欣赏“寝处山泽间仪”。这大概都因顾盼生姿、闲适自得而引发人们超尘出世之想。

使用道具 举报

1498
发表于 2015-9-10 08:49 |只看该作者
(1)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②。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③。

【注释】

①魏武:曹操。按:下文的帝、魏王都是指曹操,因为他生前封魏王,谥号是武,曹丕登帝后, 追尊他为武帝。
②雄:称雄;显示威严。崔季珪:崔琰,字季珪,在曹操手下任职。他仪表堂堂,很威严。而据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却是“姿貌短小”。
③“魏武”句:曹操认为匈奴使已经讽破了他的野心和做法,所以把使臣杀了。按:此说不大 可信。

【译文】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499
发表于 2015-9-10 08:50 |只看该作者
   崔琰(?-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少好击剑,尚武事。及长,诵论语、韩诗。结公孙方等,师丛郑玄。袁绍辟之。绍出兵黎阳袭许都,琰谏阻,绍不听。未几,果败于官渡。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获罪,赖阴夔、陈琳救得免。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使用道具 举报

1500
发表于 2015-9-10 08:50 |只看该作者
(2)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①。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

【注释】

①傅粉:搽粉。汉魏时的贵公子喜欢搽粉,这是当时习气。汤饼:汤面。
②皎然:形容又白又亮。

【译文】
  
    何平叔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