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白话《世说新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1411
发表于 2015-9-1 08:30 |只看该作者
(36)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①。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②;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③。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④。
  
【注释】
  
①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献之,字子敬,官至中书令。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遽:匆忙。不惶:没有时间。惶,通“遑”,空闲。
③扶凭:搀扶。按:当时贵族的一种气派是走路要由仆人搀扶着。
④神宇:神情气宇(气度)。
  
【译文】
  
    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412
发表于 2015-9-1 08:30 |只看该作者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使用道具 举报

1413
发表于 2015-9-1 08:30 |只看该作者
  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东晋名士,东晋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徽之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曾预兰亭之会,晋哀帝兴宁中(364年左右),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中事。后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骑兵参军,桓冲问其署何曹,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回答说:“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死多少,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桓冲令其理事,直视不答,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年间,召为黄门侍郎,居官数年,弃官归会稽。据《世说新语》,期间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喜好竹子,认为自己不可一日无竹。与弟王献之关系极好,共读《高士传》,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则赏司马相如傲世。性傲诞,又过度纵情于声色,时人钦佩其才而鄙薄其行。与献之一同患病,曾求方士把自己的余年转给弟弟。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径直登上灵床坐下,取献之的琴弹,很久音调都不协,感慨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不久去世。子王桢之。

使用道具 举报

1414
发表于 2015-9-1 08:31 |只看该作者
(37)苻坚游魂近境①,谢太博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②。”
  
【注释】
  
①游魂:流散的魂魄,这是对敌寇的憎称。
②当轴:朝廷中的当权人物。
  
【译文】
  
    苻坚的鬼子兵逼近边境,太傅谢安对王子敬(王献之)说:“可以用个执政大臣为统帅,把他们就地消灭。”

使用道具 举报

1415
发表于 2015-9-1 08:31 |只看该作者
(38)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①,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可尔。”僧弥勃然起②,作色曰:“汝故是吴兴溪中钩碣耳,何敢诪张③!”谢徐抚掌而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④。”
  
【注释】
  
①王僧弥:王珉,小名僧弥。谢车骑:谢玄,死后赠车骑将军。谢玄叔父谢安,曾任吴兴太守,当时谢玄年少,曾随叔父住在吴兴。所以下文说到吴兴。后来谢玄任充州刺史、徐州刺史,所以下文称他为使君。王小奴:王荟,字敬文,小名小奴,是王导的儿子,王珉的叔父。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死后追赠卫将军,下文谢玄以卫军称呼王荟,似误,当称镇军为是。
②勃然:盛怒的样子。
③碣(jié):谢玄的小名。按:谢玄喜欢钓鱼,所以这里既直称他的小名,又鄙视他为垂钓的贱民。僧弥以谢对他不礼貌而生气,当面骂谢,而谢则以玩笑对待,可称有雅量。诪(zhōu)张:欺骗;胡说。
④肃省:严肃明白。上国:指春秋时中原各国,这是对周围的夷狄等部族而言。这里用上国指自己,就等于把对方说成夷狄。按:谢玄在这句里也是直呼王珉的小名。
  
【译文】
  
    王僧弥和车骑将军谢玄一起到王小奴家聚会,僧弥举起酒杯向谢玄劝酒说:“奉献使君一杯。”谢玄说:“行啊。”僧弥生气地站起来,满脸怒色他说:“你原先不过是吴兴山溪里垂钓的碣奴罢了,怎么敢这样胡言乱语!”谢玄慢慢拍着手笑道:“卫军,你看僧弥太不庄重,太不懂事了,竟敢侵犯欺凌上国的人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416
发表于 2015-9-1 08:31 |只看该作者
(39)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①。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②。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③。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④
  
【注释】
  
①承藉:指继承、凭借祖先的福荫。按:王东亭即王珣,封东亭侯,是王导的孙子,年轻时就为桓温所敬重。人地:人品和门第。
②谢:问。仪:礼节。
③宕仆:摇摆跌倒。宕,同“荡”。
④名价:名声身价。公辅器:指相当于三公、辅弼大臣一类人材,后也指可以做宰相的人才。
  
【译文】
  
    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薄,既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人品和门第上都能成为整个官府所敬仰的榜样。当初,他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趁着初一僚属进见、王珣正在官厅里的时候,桓温就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给吓得跌跌撞撞,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声价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辅弼大臣的人材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417
发表于 2015-9-1 08:31 |只看该作者
(40)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①。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②:“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注释】
  
①“太元”句:太元是晋孝武帝的年号,据记载,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九月出现蓬星(即这里说的长星,是彗星的一种)。按:古人的迷信说法,蓬星出现是不吉利的,多预示兵灾。这里以为是预示帝王死,所以说没有万岁天子。见(xiàn),同“现”。
②属(zhǔ):劝。
  
【译文】
  
    太元末年,长星出现,晋孝武帝心里非常厌恶它。入夜,他在华林园里饮酒,举杯向长星劝酒说:“长星,劝你一杯酒。从古到今,什么时候有过万岁天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418
发表于 2015-9-1 08:32 |只看该作者
(41)殷荆州有所识,作赋,是束皙慢戏之流①。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新文,甚可观。”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读,殷笑之不自胜②。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已③。殷怅然自失④。
  
【注释】
  
①束皙:字广微,任尚书郎,曾作《劝农赋》、《饼赋》等,文颇诙谐。慢戏:不庄重、开玩笑。
③自胜:自制;克制自己。
③如意:器物名。用玉、骨等制成,可用来搔痒,也供指划、赏玩之用。帖:通“贴”,压着。
④怅(chàng)然:失意、不痛快的样子。
  
【译文】
  
    荆州刺史殷仲堪有了点见解,就写成一篇赋,是束皙那种游戏文章一类的。殷仲堪自认为很有才华,告诉王恭说:“我刚见到一篇新作,很值得看一看。”说着便从手中套子里拿出文章来。王恭一面读,殷仲堪一面得意地笑个不停。王恭看完后,既不笑,也不说文章好坏,只是拿个如意压着它罢了。殷仲堪很失望,心里觉得丢了点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发表于 2015-9-1 08:32 |只看该作者
(42)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蚤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①。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自若②。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曳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不住,直云:“向者不得从命,中国尚虚③。”二王是孝伯两弟。
  
【注释】
  
①向席:走到座位上;入座。说:同“悦”。
②眄(miǎn):斜看。委:放。咏瞩:吟咏、顾盼。
③中国:指腹中。按:二王原先想赶他走,后来又献殷勤,羊孚才说明所以不走是因为腹中尚空。
  
【译文】
  
    羊绥的次子羊孚,少年时就才智出众,和谢益寿很要好。有一次,他一大早就到谢家去,还没有吃早饭。一会儿王齐、王睹也来了,他们原先不认识羊孚,落了座,脸色就有点不高兴,想让羊孚离开。羊孚看也不看他们,只是把脚搭在小桌子上,无拘无束地吟诗、观赏。谢益寿和二王寒暄了几句后,回头仍旧和羊孚谈论、品评;二王方才体会出他不同一般,这才和他一起说话。一会儿摆上饭菜,二王一点也顾不上吃,只是不停地劝羊孚吃喝。羊孚也不大答理他们,却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便告辞。二王苦苦挽留,羊孚按道理不肯留下,只是说:“刚才我不能顺从你们的心意马上走开,是因为肚子还是空空的。”二王是王孝伯的两个弟弟。

使用道具 举报

1420
发表于 2015-9-1 08:32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发表于 2015-9-1 08:33 |只看该作者
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使用道具 举报

1422
发表于 2015-9-1 08:33 |只看该作者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

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使用道具 举报

1423
发表于 2015-9-1 08:34 |只看该作者
乔玄(109年-183年),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汉末名臣,曾任大鸿胪、司空、司徒等职,光和元年(178年)迁太尉,数月后因病罢免。光和六年(183年)卒,时年七十五。《后汉书》卷五十一有传。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成帝时为大鸿胪。祖父基,广陵太守。父肃,东莱太守。
  
    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邽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后谢病免,复公车征为司徒长史,拜将作大匠。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假黄钺。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遂策罢。岁余,拜尚书令。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复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就医里舍。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玄子羽,官至任城相。

使用道具 举报

1424
发表于 2015-9-1 08:34 |只看该作者
译文

  乔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乔玄的七世祖(比他高七辈的祖先)乔仁,师从同郡(梁国郡)人戴德求学,著作《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称“乔君学”。汉成帝时担任大鸿胪(官职名)。乔玄的祖父乔基,是广陵太守。乔玄的父亲乔肃,是东莱太守。
  
    乔玄年青时为县功曹(官职名,小官吏)。当时的豫州刺史周景带领部队巡察到梁国郡,乔玄拜见周景,伏在地上列数陈相(官职名,陈王的相国)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任命自己为部陈从事(官职名),彻查羊昌的罪行。周景认为他意气豪迈,同意并派他去了。乔玄上任以后,全部收捕羊昌的食客,详细地核查他的罪行。羊昌一直被大将军梁冀优待。梁冀为了羊昌派快马传文书救他。周景按照梁冀的意思召回乔玄,乔玄只交还文书而自己不出发(回去汇报),核查羊昌的罪名更加急切。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乔玄从此出名。
  
    乔玄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洛阳左尉。当时梁不疑为河南尹(官职名),乔玄因为公事去梁府拜见梁不疑接受问话,耻于被梁不疑所侮辱,于是辞官回到乡里。后来经过四次升迁做到齐相(官职名,齐王的相国),因为过失为城旦(一种处罚),服刑完毕,朝廷征聘,再升迁到上谷太守,又改任为汉阳太守。当时上邽县令皇甫祯犯了贪污罪,乔玄抓捕拷问他并施以拔光头发鞭笞的刑罚,皇甫祯死在冀地的集市。整个辖区的人都感到震惊。汉阳郡上邽县人姜岐,恪守信仰隐居不仕,在西州一带很出名。乔玄召他出来做个官吏,姜岐托病不答应。乔玄大怒,命令督邮(官职名)尹益逼迫他来,并说:“姜岐如果不来,马上就让他的母亲改嫁。”尹益坚持劝止乔玄没有成功,马上转告了姜岐。姜岐坚决躺在床上不起来做事。郡内的官员和读书人也都去劝说乔玄,乔玄才肯罢休。当时的人都拿这件事讥笑他。后来托病免职,又被公车(朝廷招聘读书人的礼节)征为司徒长史(官职名),加封为将作大匠(官职名)。
  
    汉桓帝末年,鲜卑、南匈奴以及高句丽的继承人伯固等少数民族一同叛乱,在边境一带抢劫掠夺,四府(汉朝政治机构名)举荐乔玄为度辽将军,特赐可以使用黄钺的权力。乔玄到了任上,修养兵士,然后监督各将领讨伐胡虏以及伯固等。敌人都败退逃跑,乔玄在这里任职三年,边境安定无事。
  
    汉灵帝初期,调回乔玄任命为河南尹,改任少府、大鸿胪(都是官职名)。建宁(汉灵帝年号)三年,升迁为司空,改任司徒(都是官职名)。乔玄平时与南阳太守陈球有怨仇,当他在司空司徒的位置上的时候,反而推荐陈球担任廷尉(官职名)。乔玄因为国家力量薄弱,并且揣度自己的能力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托病上奏,把各种灾害归咎在自己身上。于是被免职。一年多后,任命他为尚书令(官职名)。当时太中大夫(官职名)盖升曾经和皇帝有密切关系,愿来担任南阳太守,贪污好几亿。乔玄上奏罢免盖升并关押起来,没收他的财产贿赂所得。皇帝不同意,反而升迁盖升为侍中(官职名)。乔玄托病辞职,又任命为光禄大夫(官职名)。光和(汉灵帝年号)元年,升迁为太尉(官职名)。过了几个月,再次因为疾病免职,改任太中大夫,在家中养病。
  
    乔玄的小儿子十岁的时候,独自外出游玩,突然有三个人拿着棍棒把他劫持了,进入乔玄府里楼阁上,让乔玄拿钱赎人,乔玄却不答应。不一会,司隶校尉(官职名)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县令围住了乔府。阳球等人担心劫匪杀掉乔玄的儿子,没有下令追赶劫匪。乔玄大声说:“犯罪的人没有人性,我怎么能因为一个儿子的性命而纵容了国家的罪犯!”催促命令追击。于是攻击劫匪,乔玄的儿子也死了。乔玄于是面见皇帝谢罪,请求皇帝向天下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不得拿财宝赎回人质,让罪犯有利可图”。于是诏书发布了这个命令。起初从汉安帝以后,法律渐渐失去效力,京城里面劫持人质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富贵官宦人家。从乔玄这次事件以后,就没有这种事再发生。
  
    乔玄在光和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乔玄性格刚直急躁不顾大体,但是谦虚勤俭善待下级,他的子弟族人没有担任很高职位的。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产业,丧事不用殡礼,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起初,曹操地位很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他曾经去拜见乔玄,乔玄见到他感到惊异。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战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曹操常常感叹乔玄是他的知己。后来曹操每次经过乔玄的坟墓,都感到凄怆并祭祀他。并亲自为他撰文说:“原任太尉乔公,品德高尚,仁爱宽容。国家感念您的训诫,读书人缅怀您的教诲。您的在天之灵,我们缅怀不止。我从年轻时候,就去过您的府上,那时以顽劣的品质,接受您的会见。您对我褒奖称赞,就像孔子称赞自己不如颜渊,李生赞叹贾复。士为知己者死,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又想起我们的誓约:‘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虽然是当时开玩笑的话,如果不是关系密切,怎么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怀念旧事,想起来就感觉凄怆。如今我奉命东征,驻扎在乡里,向北望着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所以用薄礼祭奠您,愿您享用!”
  
    乔玄的儿子乔羽,做官做到任城相(官职名,任城王的相国)。

   

使用道具 举报

1425
发表于 2015-9-1 08:34 |只看该作者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注释】

①裴潜:字文行,曾避乱荆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曾依附刘表,曹操指的就是这事。
②居中国:占有中国,指处在京都的统治地位上。
③乘边:驾御边境,即指防守边境。方:地区。

  
【译文】

    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使用道具 举报

1426
发表于 2015-9-1 08:35 |只看该作者
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生卒年不详。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晋封清阳亭侯。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

使用道具 举报

1427
发表于 2015-9-1 08:35 |只看该作者
(3)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①。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②。二贤若穆,则国之休③。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④。”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⑤。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⑥。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

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傅嘏那时名位未显,看来三人不一定会追求和傅嘏结交,这里所述之事不大可靠。夏侯玄,字太初,参看《方正》第6 则注①。
②好成:指有交谊。致隙:产生裂痕。
③穆:和睦。休:喜庆。
④“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壁归赵之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下,在下,这里指退让。
⑤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虚誉:虚名;虚荣。利口覆国:用能言善辩来倾覆国家。《论语·阳货》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辞锋利。
⑥有为:有作为。关龠(yuè):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妒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

【译文】

    何晏、邓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使用道具 举报

1428
发表于 2015-9-1 08:36 |只看该作者
  鄧颺(?-249年),字玄茂,南陽新野人。是東漢太傅鄧禹的後代。與夏侯玄、諸葛誕和田疇並稱為「四聰」。三國時曹魏大將軍曹爽的黨羽。
  
  鄧颺年少時在洛陽已有美名。魏明帝時任尚書郎,曾任洛陽縣令。後任中郎,入兼中書郎。在中書省因與李勝等人作風浮華而被魏明帝免職,不再任用。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逝世,遺詔命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助幼主曹芳。曹爽其後架空司馬懿專政,任何鄧颺為潁川太守,後轉任大將軍長史,遷侍中、尚書,作為曹爽的黨羽、腹心。及後李勝和鄧颺為了令曹爽立威信,建議曹爽征伐蜀漢,曹爽聽從並於正始五年(244年)從長安率兵經駱谷伐蜀。但當時關中和氐、羌族的物資供應出現問題,令曹爽軍缺乏軍資而令大量牲畜死去。當地平民和外族亦因缺乏物資而生活困難,在道上號哭。另一方面,蜀漢軍隊已到,並在駱谷附近依山而守,曹爽不能前進。曹爽參軍楊偉此時向曹爽解讀形勢,勸曹爽盡早撤軍,否則必定會吃敗仗。李勝和鄧颺反對撤軍,並與楊偉爭論,楊偉於是向曹爽說:「李勝和鄧颺此舉會破壞國家,可以處斬。」曹爽感到不快。同時,司馬懿寫信給當時任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的夏侯玄,預測曹爽必敗,應該盡早撤軍,並恐嚇他一旦曹爽慘敗可能會負上罪責。夏侯玄於是勸曹爽撤軍。曹爽最終撤軍,蜀漢大將軍費褘從後領兵在山谷截擊曹爽軍,曹爽軍苦戰之下才得以逃出,但士兵傷亡甚多,關中因而大為損耗。
  
  鄧颺亦常受賂,舉薦的人都不是因為他們的才華。例如曾答應臧艾讓他當高官,臧艾就以父親的妾待送給鄧颺作為報答,所以當時洛陽人都說:「以官易婦鄧玄茂」。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到明帝高平陵掃墓,此時司馬懿發動政變(即高平陵事件),封鎖洛陽城和接管曹爽和中護軍曹羲的軍隊。曹爽兄弟最終都決定向司馬懿投降。事後曹爽被控告謀反,鄧颺等黨羽都曹爽一同被捕,被指控與曹爽同謀,其後被誅殺、夷三族。

使用道具 举报

1429
发表于 2015-9-1 08:36 |只看该作者
(4)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①。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②。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③。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④。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注释】

①讲武:讲授并练习武艺。偃(yǎn)武修文:停止武备,提倡教化。临幸:到场。皇帝到某处叫“幸”。
②山公:山涛。曾任尚书、太子少傅,所以下文称山少傅。据《晋书·山涛传》载,灭了吴国后,晋武帝就搞偃武修文,撤除州郡武备,以炫耀天下太平。山涛不同意这种做法。孙、吴:孙武、吴起。孙武是春秋时代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代魏国人,著名将领。后世谈到擅长兵法的人,都是孙、吴并称。
③诸王:帝王给同族人的封爵,最高一级称王。诸王都有分封的土地,称为国或王国。骄汰:放纵、奢侈。轻遘祸难:指八王之乱。西晋初大封宗室,诸王拥兵自重。晋武帝死后,诸王互相攻杀,内讧达十六年,史称八王之乱。
④以谓:认为。理会:理合;事理上相同。

【译文】

    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停止武备,提倡文教,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的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王放纵、奢侈,轻率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到处像蚂蚁一样聚合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服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可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王夷甫也慨叹道:“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使用道具 举报

1430
发表于 2015-9-1 08:36 |只看该作者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使用道具 举报

1431
发表于 2015-9-1 08:36 |只看该作者
(5)王夷甫父义,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①。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②。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注释】

①行人:指使者,奉命执行任务的人。论:陈述,这里指向上陈述。
②总角:指未成年时。《晋书·王衍传)载当时王衍(字夷甫)是十四岁。

【译文】

    王夷甫的父亲王义(yì),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谒见尚书左仆射羊祜和尚书山涛。王夷甫当时还是少年,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加以事实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涛认为他很不寻常。他告辞后,山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终于叹息说:“生儿子难道不该像王夷甫吗?”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432
发表于 2015-9-1 08:37 |只看该作者
(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①。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②”。


【注释】

①“君蜂”句:古人认为蜂目而豺声的人是残忍的人。蜂目,指像胡蜂样的眼睛。振,扬起。
②“必能”句:指会杀害别人,也会被人杀掉。

【译文】

    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也会给别人吃掉。”

使用道具 举报

1433
发表于 2015-9-1 08:37 |只看该作者
【潘滔其人】

    西晋荥阳人,字阳仲。初为愍怀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引为心腹,与刘舆、裴邈合称“越府三才”。历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及越专朝政,疑朝臣贰于己,因劝越悉诛尚书何绥等。永嘉四年(310),为河南尹,惠帝恶越专权,与苟唏联结,五年,唏陈越罪状,表求杀滔。遣骑收之,夜遁,得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4
发表于 2015-9-1 08:37 |只看该作者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①。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②,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注释】

①石勒:东晋时代后赵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晋室,公元319 年自称赵王。后来攻占了晋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到330 年又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
②郦食其(lìyìjī):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按:楚汉之争,项羽把刘邦困在荣阳,丽食其献计大封战国时代六国的后代,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阻挠项羽的扩张。刘邦马上下令刻印章,准备加封。


【译文】

    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435
发表于 2015-9-1 08:37 |只看该作者
石勒(274-333)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后赵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319年称赵王。西晋羯族的来源,一说类亚洲西境诸族人而非匈奴人,如夏曾佑;一说是附属于匈奴随之入塞的羌渠部後裔,如王国维;一说与匈奴有关但与匈奴不同属,似来自西域,如黄文弼;一说与羌族有关,如吕思勉、钱穆;一说属西域月氏胡,如陈寅恪、姚薇元、王青;一说来自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如谭其骧;一说西域胡占较大比重的杂胡,如唐长儒;一说来自呼揭国遗民,如陈可畏。诸说并存,各有所据。羯人高鼻深目多,信奉祆(音先)教(即拜火教,看来他们和波斯有些渊源)。石勒父祖都是羯人部落的小帅。没于333年。谥号:明帝;庙号: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号: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

使用道具 举报

1436
发表于 2015-9-1 08:37 |只看该作者
起兵原因
  
    他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种落的后裔,祖父名叫耶奕于,父亲周曷朱,又名乞翼加,都曾为部落小帅。石勒出生后,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随即进入八王之乱的混乱年代。
  
    少年时的石勒,健壮有胆力,善于骑射,很有才干。当他十四岁时,跟同邑人到洛阳做小买卖,曾倚上东门长啸,被大官僚王衍看到,王衍认为他有“奇志”,恐怕将来会扰乱天下,派人来抓他,幸而他已先离开。年轻时他还曾代父督摄所部胡人,很得人心。并州(山西省大部及邻近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一带,魏晋以来,官僚地主们拥有许多佃客。尤其是“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
  
    石勒青年时由于生活贫困,就曾当过邬人郭敬、阳曲宁驱的佃客。郭、宁认为石勒不同于一般人,所以对石勒另眼相待,并且在困难时还能对石勒予以周济。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发生饥荒,社会动荡不安,胡人佃客乘机散走,石勒就投靠于宁驱。北泽都尉刘监,要缚卖石勒为奴,宁驱把他藏匿起来,幸而获免。于是石勒潜行,拟转投纳降都尉李川,路上遇到郭敬,泣诉饥寒之苦,郭敬即以货卖所得,供给石勒的衣食。石勒目击当时灾荒严重和掠卖胡人为奴事,因而建议郭敬诱骗诸胡人到冀州(河北中、南部及山东西端与河南北端)就食,趁机卖掉他们,既可使饥胡免于饿死,自己也可得利,可谓“两济”。此事议而未行,而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已经采用建威将军阎粹之计,令将军郭阳、张隆等,虏捉诸胡,两人共锁于一枷,驱向山东(太行山以东一带)出卖。二十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者之中。幸而郭阳是郭敬的族兄,郭时是郭敬的侄儿,他们受郭敬之托,所以石勒在路上未吃大苦。到山东后,石勒被卖与茌平(山东茌平县)人师懽家为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老百姓时常听到鼓角之声、或者产生鼓角之声的错觉,这是不足为怪的。石勒和诸奴在田野耕作时,就常听到这种声音。石勒还说到在家乡种田时,同样也曾听到这种声音。大家即将此告知师懽,师懽也因石勒相貌非凡,就免掉石勒奴仆的身份。
  
    师懽的家邻近于西晋的一个牧马场,师懽与牧帅汲桑常相往来。石勒借机以善于相马结识了汲桑,从此开始了收揽人才、积聚力量的工作。起初召集到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接着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人,也来投奔,号称十八骑。石勒就以这十八骑为基本力量,向茌平牧场东面的赤龙、骥等马苑中夺得苑马,乘马到远方掠夺丝绸珍宝等物,用以结好于汲桑。
  
    这时,八王之乱已经进行多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早已被杀死于元康元年(291年);赵王司马伦称帝于永宁元年(301年),并在同年被杀;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也相继败死;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于荡阴大败晋惠帝,逼迁惠帝于邺(河北临漳县西南)。这时,东瀛公司马腾、安北将军王浚举兵攻邺,成都王颖战败,挟惠帝南走洛阳,河间王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逼惠帝与成都王颖西入长安。就在这一年,匈奴刘渊称汉王于左国城(山西离石县东北),李雄称蜀帝于成都。次年,即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惧怕不敌,废除司马颖皇太弟的位号。但司马越的军队终于攻入长安,司马颙、司马颖最后都被杀死,司马越掌握了军政大权,拥立了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当成都王司马颖西入长安后,邺城空虚,颖的旧将公师藩就在永兴二年起兵,以援救颖为名。石勒随即同汲桑一起,投奔公师藩。这时,“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石勒的姓名由此而来,从这里看不出与昭武九姓的石氏有何联系。于是,公师藩命石勒为前队督,攻打邺城。结果,公师藩被晋将苟晞所斩,汲桑、石勒逃匿于茌平的牧苑中。石勒初次参加战斗就遭到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他率领苑中牧人,劫出郡县狱中囚徒,并招纳山泽逃亡之人,许多人都来归附,他就带领这支队伍协助汲桑。永嘉元年(307年),汲桑自称大将军,以石勒为前锋,宣言替成都王司马颖报仇,讨伐东海王司马越及其弟弟东瀛公司马腾。司马腾这时已进爵为新蔡王,镇守邺城。邺城经过战乱,府库空虚,人民生活痛苦。司马腾自并州东下时,尽携府藏所有,又掠卖胡人,所得资财甚丰,但十分吝啬,不肯济人之急,因此,“人不为用”。故汲桑与石勒一举攻下邺城,杀死司马腾。接着又向南进军,拟攻打兖州(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省东部部分地区)。东海王越闻讯大惊,急派将军苟晞、王赞等阻击,司马越还进屯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为苟晞声援。经过大小数十战,汲桑、石勒才被打败,死者万余人。二人收拾余众,想投奔刘渊,中途又被冀州刺史丁绍所拦击,汲桑败死,石勒奔于乐平(山西昔阳西南)。这时,胡部大(少数民族的一部之长)张督、冯莫突,拥众数千人,壁于上党(山西襄垣县东)。石勒前往相从,深被亲昵。石勒因向张督建议:如果自己没有力量自立,就应归附于强有力者,大单于刘渊正是可依之人,何不前往归附!假若你的部下先往归附,那时事情就难办了。张督接受了这一建议,随石勒归降于汉王刘渊。石勒不但自己招徕人马,而且扩大了刘氏势力,刘渊自然十分高兴,就封张督为亲汉王,冯莫突为都督部大,而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以统率督等。石勒改张督姓名为石会,意思是督幸而与石勒自己相会合。
  
    还有乌桓族的张伏利度,拥众二千人,壁于乐平,刘渊屡次相招而不来。于是,石勒假装得罪了刘渊,投奔伏利度,伏利度和石勒结为兄弟,派勒带兵攻掠,所向无敌,深为诸胡人所畏服。石勒知道自己是众望所归,就借一次聚集的机会,抓住伏利度,并即当众询问:“如果发动大事,我与伏利度两人,谁能胜任为领袖?”大家皆推石勒。石勒当场释放伏利度,带领这支队伍归于刘渊。刘渊加封石勒为督山东征讨诸军事,将伏利度部众拨与石勒指挥。从此,石勒既获得了张督和张伏利度的部众,又是在汉刘渊政权的统领下,形成一支相当独立的军事力量,和初起时的依附汲桑、公师藩的情况大不相同,而且日益发展和壮大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437
发表于 2015-9-1 08:38 |只看该作者
灭亡西晋
  
    石勒归附匈奴刘氏的汉王国后,在名义上是接受汉王国的指挥,事实上也得到刘氏指挥下其他部队的声援和配合,从而成为匈奴刘氏的一支方面军,驰骋疆场,既助刘氏灭掉西晋,也逐步为自己建立后赵政权打下基础。
  
    归附刘氏汉政权的次年即永嘉二年(308年)正月,刘渊命令他的儿子抚军将军刘聪等十将,南据太行山,石勒则受命东进,攻打魏郡(河北临漳县西南)、汲郡(河南汲县西南)、顿丘(河南清丰县西南)等处,这里的垒壁望风而降者五十多所。石勒即假予这些垒主以将军、都尉的名号,给予印绶,而从这些垒壁中挑选强壮者五万人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于是,进而俘斩了魏郡太守王粹、冀州西部都尉冯冲,并攻杀乞活赦亭、田禋等。
  
    石勒帮助汉刘氏严重打击了西晋,故在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封石勒为安东大将军,开府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僚属。石勒继续进攻巨鹿(河北平乡县西南)、常山(河北正定县南)二郡,攻克冀州郡县的堡壁百余所,部队增加到十多万人。就在这时,石勒将在这一带所罗致的“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始署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由于吸收汉族地主中的才智之士为其出谋划策,从此,石勒这支军队才真正成为多谋善战的军事力量。
  
    说到张宾,字孟孙,赵郡(河北高邑县西南)中丘人,父亲张瑶,曾任中山太守。张宾博涉经史,而不泥于章句,尝言自己的谋略不在张良之下,只是没有遇到像汉高祖刘邦这样的人。及至见到石勒,即对亲近的人说:“吾历观诸将,无如此胡将军者!可与共成大业。”于是,“乃提剑诣军门,大呼请见”。开头石勒没有器重他,后来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石勒这才十分倚重他,称他为“右侯”而不名,对他言听计从。石勒能够据有中原,张宾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当石勒进军常山郡后,西晋安北将军王浚,命其大将祁弘,带领鲜卑段务勿尘等十余万骑兵来攻打石勒,由于步、骑的不敌,石勒被大败于常山的飞龙山,死者万余人,石勒只得退据黎阳(河南濬县东)。但随即转而进攻信都(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斌,并连败晋将。刘渊因授勒为镇东大将军。至永嘉四年(310年),匈奴汉帝刘渊死,刘聪称帝,加封石勒为征东大将军,勒辞而不受。这时,石勒还转战于黄河南北的兖州、冀州一带。到这年冬十月,汉刘聪命刘粲、刘曜、王弥等率众四万进攻西晋都城洛阳,命石勒率领骑兵二万与粲等会师,大败晋军于渑池,石勒进至成皋关(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被晋将王赞所败。于是,石勒转而南攻襄城(河南襄城县),进驻于宛(河南南阳市)的北山。
  
    此时恰逢王如、侯脱、严嶷等,起兵于江汉间。王如是京兆新丰(陕西临潼县东北)人,因乱流离到南阳取得胜利,因而归附者日多,结集到四、五万人,王如自称大将军。因为害怕石勒来进攻,王如就和石勒结为兄弟,并厚礼贿赂石勒。时王如驻地在穰(河南邓县),侯脱则据守宛城。王如与侯脱不和,就暗中联络石勒,要他袭击侯脱。石勒正拟扩张自己的势力,立即令军士夜中吃饱饭,喂好马,鸡鸣时出发,天亮时直逼宛的城门,攻下宛城,杀死侯脱。严嶷带兵救脱,脱已败死,因而降于石勒。石勒囚嶷送于刘聪,尽并脱、嶷之众。由于军队有了新的增员,力量加强了,石勒又再南攻襄阳,转而攻陷江西(泛指汉、沔以东、淮水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带)壁垒三十余所,还屯于襄城。王如派弟弟王璃率领骑兵二万五千,伪装前来犒军,实际上是想袭击石勒,却被石勒击毙。于是,石勒又再回军到江西。
  
    石勒第一次转战和屯兵于江汉一带,从永嘉四年十月到五年(310年—311年)正月,经过了三、四个月,他很有“雄据江汉之志”。不过,由于粮饷不继,军中又遇时疫流行,死伤大半,并且琅邪王司马睿又派兵前来抗击,石勒这才接受了张宾的建议,于永嘉五年正月,渡过沔水,攻据江夏(湖北云梦县)。又继续北上,攻杀新蔡王司马确于南顿(河南项城县西),进占了许昌城。
  
    当石勒转战于江汉一带时,在洛阳的西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专擅朝政,杀害异己,搞得众叛亲离;尤其害怕匈奴刘氏的进攻,洛阳难守;就以讨伐石勒为借口,企图回到他的封国东海(山东郯城县北)以自全。因此,在永嘉四年十一月,率领甲士四万余人,以及王公卿士等大批人员,离开洛阳,经过许昌,进屯于项(河南沈丘县南)。晋青州刺史苟晞因移文州郡,声讨司马越的罪状。晋怀帝司马炽也痛恨司马越擅领军队离开京城,手诏与苟晞,令其讨伐司马越。越忧惧成疾,于永嘉五年三月,病死于项。众推太尉王衍为首,继续东行,要将司马越的灵柩送还东海。石勒知道后,率领轻骑追赶。这年四月,在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宁平城追上,石勒用骑兵围住越的队伍,乱箭齐发,王公士庶兵卒十余万人,无一幸免,王衍和襄阳王司马范等被俘。王衍这位当时的清谈领袖被俘后,竟对石勒说他自己本无宦情,不豫世事,并劝石勒称帝,企图免死。石勒大怒说:“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耶!破坏天下,正是君罪!”即于夜中,使人排墙杀之。王衍临死前才懊悔说:“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石勒同时斥责司马越是扰乱天下者,劈其棺而焚其尸。司马越的妃子裴氏、世子司马毗听到越死的消息,自洛阳赶来,也都被石勒所俘,并及宗室四十八王等许多士众,尽为石勒所杀掉。
  
    东海王越离京时,带走了大批的僚佐和精锐的部队,所谓“朝贤素望,选为佐吏;名将劲卒,充于己府”,致使洛阳防卫空虚,公私匮乏。司马越、王衍这些贵族官僚本想保全自己,结果不但不能如愿,反而自取速亡,并且使洛阳守卫更加空虚,促使西晋更快地灭亡。所以,司马越、王衍这些人确是罪有应得。而石勒的消灭东海王越这股势力,既大有助于匈奴刘氏的灭亡西晋,也是他收拾人心扩大影响之举。
  
    消灭司马越的力量后,石勒率领精骑三万,由城皋关而入,与匈奴汉帝刘聪所派遣的刘曜、王弥等会师,共攻洛阳。永嘉五年六月,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至平阳,石勒则率军再回屯于许昌,扫荡洛阳东南方的西晋力量,其中重要的一役,是在蒙城打败并捉住西晋大将军苟晞,任用晞为左司马。随后企图消灭王弥。
  
    王弥是东莱(山东掖县)人,晋惠帝末年,随刘伯根起兵反晋,伯根败死后即自领一军,屡败晋军,后归附于刘曜,与刘曜、石勒等再次进攻洛阳。至攻破洛阳这一战,弥军先登,受汉帝刘聪封为大将军、齐公。在群雄角逐时,互有相图之心。王弥也想称霸一方,他接受刘暾的建议,想除掉石勒后称王于青州(山东德州市以东、渤海以南、泰山以北一带地方)。于是派刘暾到东方召还他的部将曹嶷,以加强实力。而刘暾在途中被石勒游骑所捕,搜出王弥与曹嶷的信,石勒暗地处死刘暾,也密谋消灭掉王弥,而弥尚未知。及石勒活捉苟晞后,王弥写信给石勒,故意这样说:“公获苟晞而用之,何其神也!使晞为公左,弥为公右,天下不足定也”。石勒看出这是骄兵之计,即对张宾说:王弥位重而辞卑,这是有意图我。张宾建议及早除掉王弥,并劝石勒出兵。在时机成熟后,石勒请王弥赴宴,王弥毫无防备,石勒在酒酣时亲手杀死王弥,合并了王弥的部队。这样,石勒就除掉了他逐鹿中原时的一大对手。
  
    王弥与石勒同为匈奴汉王国刘氏的大将,石勒杀了王弥,故汉帝刘聪大怒,曾遣使责问,但又无力驾驭石勒,只得还加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并州刺史,以慰其心。苟晞等虽降于勒,勒恐其叛走,即以谋叛罪名把他杀死,实即更彻底的消灭异己的力量。自杀王弥后,在名义上石勒仍为汉刘氏之臣,实际上他已在独立行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38
发表于 2015-9-1 08:38 |只看该作者
北据襄国
  
    石勒既杀王弥后,在永嘉五年十月,继续向南攻打豫州诸郡,“临江而还,屯于葛陂(河南新蔡县北)”。到次年二月,方自葛陂北还。石勒再次向南方活动于江淮一带,屯兵于葛陂四个月左右。在葛陂曾经修缮室宇营垒,劝课农耕,向临时任命的地方官征收“义谷”,以供士卒粮饷,并且制造舟船,准备进攻建业。于此足见其雄心。但为什么跟上次一样,还是回军北上呢?仔细研读刘琨《与石勒书》,可以窥见其中消息。
  
    当初石勒被掠卖于茌平时,跟母亲失散了。并州刺史刘琨知道石勒母亲及侄儿石虎的下落时,派部下张儒护送他们前来,并写信给石勒说:“将军……发迹河朔,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虽自古名将,未足为谕。所以攻城而不有其民,略地而不有其土??周流天下而无容足之地,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将军岂知其然乎?”信的结尾,劝勒降晋,石勒没有答应,并且回信拒绝,这是意料中事,姑且不谈。而刘琨信中谈到石勒“饮马江淮,折冲汉沔”,即两次向南方进军,一次是在汉沔与王如交关的事,另一即这次即屯军葛陂的事,一般注意到葛陂屯军而忽略了前者。再则信中一再强调了石勒没有固定的立足点,虽然百战百胜而飘忽不定,未能掌握到必要的土地和人民,也就是没有立国之本,并且要石勒考虑这个重要问题。这对石勒的启发很大。要树立王霸之业,就必须拥有必要的土地与人民这样的据点,这样的据点应在何处才合适,这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必须选得其地。上次屯兵江西和这次屯兵葛陂,显然表明石勒要以汉沔或江淮之间为据点的。可是,这是否合适呢?应由事实来作回答。首先,江淮或江汉间的气候水土,北方士兵不能适应,霖雨和时疫流行,造成大批士兵的饥饿和死亡,石勒屯兵这里两次,就两次遇到这种情况。其次,南方习于水战,北兵非所敌,如自葛陂退兵时,石虎想夺取东晋粮船而大败,即是一证。再则江汉、江淮间是东晋对北方的门户或屏障,要保住江南政权,就必定以死力来保住这些地方,石勒两次南来,琅邪王司马睿就两次结集大军进行抗击。事实证明,以江淮或江汉为据点是不行的,必须重新考虑。刘琨《与石勒书》着重提出立足点的问题,这对石勒的重新考虑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有很重要的关系。
  
    从当时具体形势来看,江汉、江淮均不可作为据点,据点非北方不可。从北方形势来看,关中、河东各有其主,则唯有选择河北为当。这样重大的决策,在石勒集团中经过大争论,最后才由石勒本人作出决定,这是关系到石勒集团成败的关键,大争论必不可免而且是集思广益之方。
  
    争论发生在永嘉六年(312年)二月。这时,逢到春季大雨,历时三个月而雨不止,加上时疫流行,石勒军中饿死和病死者大半,东晋又派扬威将军纪瞻督率大军集于寿春(安徽寿县),军情紧急。在此情况下,石勒召集众将商讨对策。右长史刁膺主张投降,并求扫平河朔以赎罪,等东晋退兵后再图他计。石勒听后,长啸而不应。中坚将军夔安,建议先移营高地以避水,石勒笑他太胆怯了。孔苌、支雄等三十多员将官建议,趁纪瞻的大军尚未完全集中时,他们各领步兵三百人,乘船分三十多路夜登寿州城,斩东晋将官的头,据其城,食其粟;要当在今年破丹阳,定江南,活捉司马家小儿辈。石勒听了,笑着说:这是勇将之计。各赐予铠马一匹。然后对张宾说:你看计将如何?张宾首先分析了不能投降的道理,指出杀王弥后进军江淮的错误,又说明如果退军,东晋不会追击,而主要的意见是:“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伐叛怀服,河朔既定,莫有处将军之右者。”就是北据邺城,以争天下。张宾在上次屯兵江西时,就主张北还,和这次的意见基本一致,可说是能够洞察当时形势者。石勒经过两次向南进军的实际经验教训,也认识到据点必须选在北方,而刘琨的启发,张宾的划策,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故石勒决策回军北上,在河北一带建立据点。
  
    在回军北上途中,由于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石勒军队过处,都是“坚壁清野”,所以军士粮饷十分困难。从二月到七月,走到汲郡(河南汲县西南),分兵袭击向冰的军队,夺得了大批的军资粮饷,军势才复振,于是长驱至邺。因为邺的守卫犹固,一时难于攻下,而徒耗兵力,张宾又建议说:“邯郸(河北邯郸市西南)、襄国(河北邢台市西南),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然后命将四出……王业可图矣。”石勒欣然从计,进据襄国,以为据点,再分兵攻取冀州诸郡县,运其资粮送于襄国,并上表于汉主刘聪,聪即封石勒为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郡公。石勒据有襄国,建立了稳定的据点,这就为统一北方、建立后赵政权奠定了基石。
  
    不过,石勒据有襄国,就和晋大司马幽州刺史王浚发生正面冲突,永嘉六年十二月,王浚命鲜卑段就六眷、段末杯、段匹等,进攻襄国。段氏鲜卑素以勇悍闻名,但石勒计擒了段末杯,随即与段氏讲和,放还段末杯。诸将有反对者,石勒说:辽西鲜卑与我素无怨仇,只是被王浚所驱使;如果杀掉末杯一人而结怨一方,不是办法;如果将他放还,“必深德我,不复为浚用矣”。石勒以这样的策略来拆散王浚与段氏鲜卑的联盟,颇收成效,段氏从此倾向于石勒,而王浚的势力日趋衰落。
  
    接着在建兴元年(313年)四月,石勒派石虎攻克邺城,三台的许多流民都归附于石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镇守于邺,不久,改用石虎代替了桃豹。就在这段时间内,石勒还俘虏了许多“乞活”,从中发现了曾经救济过他的郭敬,就用敬为上将军,将降者拨归他统领。这年,刘聪又加封石勒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封勒母为上党国太夫人,妻为上党国夫人。
  
    石勒既取襄国,又占邺城,在河北的据点日益稳固,势力日益发展,消灭王浚就是指日而待的事。但王浚既是晋侍中、大司马,又是都督河北东夷诸军事幽州刺史,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有不小的军事实力,与其力敌,不如智取。因此,石勒采用了张宾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派使者携带了大量珍宝财物,并送表文,推尊王浚为天子,自愿为藩臣,以骗取王浚的信任。同时,利用王浚和刘琨之间的矛盾,张宾又建议石勒派使者送信与刘琨,说明过去得罪于晋朝,现在王浚有不臣之心,故要讨伐王浚来赎罪,使刘琨不但不助王浚,且给予石勒以进军的便利。一切准备就绪,就在建兴二年(314年)三月,石勒亲率轻骑袭取幽州,表面上却伪装是亲来幽州奉戴王浚称帝的。于是迅速进入幽州,活捉了王浚,斩于襄国。
  
    王浚既灭,石勒在北方的对手就数到刘琨了。刘琨为晋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自东瀛公司马腾离开并州后即由刘琨继任刺史,他虽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但力量有限,曾几次求援于鲜卑拓跋猗卢。建兴四年(316)冬,石勒进攻晋乐平太守韩据于沾城(山西昔阳县西南),刘琨新得猗卢之众姬澹等,即命姬澹率军拒勒,琨自为后援,结果,姬澹大败,奔于代郡(山西大同市东);刘琨部下长史李弘以并州降于石勒,刘琨只得奔投于段匹,后为匹所杀。
  
    就在刘琨失掉并州的这年冬天,汉刘聪派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送于平阳。次年,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于建康,改元建武元年(317年)。再过一年即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称帝。而汉主刘聪病死于这年七月,临死前,召石勒至平阳受遗诏辅政,并任命勒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勒固辞不去。
  石勒在攻取襄国为据点后,除上述军事上的经营外,在经济和文化教育上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占有邺城的这年,开始正式征收租赋;又立太学,简选明于经术、善于书史的人担任文学掾,选出将佐的子弟三百人,给予教育。及至消灭王浚后,幽冀一带渐趋安定,就令州郡阅实户口,按户每户征收帛二匹,谷二斛。所规定的这个征收数字,可能比西晋还轻些。这些经济、文化教育上的措施,表明石勒已在作建立政权的具体准备。汉主刘聪的大臣在上表中就对刘聪说:“石勒谋据赵魏”;石勒派石越到并州招纳从平阳流散出来的流民二十余万人,刘聪遣使责让石勒,而“勒不受命”。这都可说明石勒正在摆脱匈奴刘氏,自建政权。到刘聪死后,这个发展趋势就变成了现实。
  
    在大兴元年(318年)七月刘聪死后,子刘粲继立为汉帝,但为受遗诏辅政的大臣靳准所杀,准自立为汉天王。因此,石勒自襄国、刘曜自长安都向平阳进发,攻打靳准。刘曜在途中即汉帝位,封石勒为赵公,不久又进封为赵王。在消灭靳准势力的过程中,石勒与刘曜两个势力的矛盾逐渐加深。由于靳准的部下杀准而投奔刘曜,拒降于勒,勒即烧毁平阳宫殿,将浑仪、乐器等迁于襄国。在刘曜这方面,恐怕石勒势力的增长和袭击,杀掉石勒所派的使者,停止太宰的封授大礼。至此,双方闹僵了。石勒大怒说:没有我石家兄弟,你刘家能称帝吗!“帝王之起,复何常耶?赵王赵帝,孤自取之”。
  
    于是,石勒在大兴二年(319年),积极准备称王。他设置太医、尚方、御府诸令,修建正阳门,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余所小学于襄国四门,简选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为学生而教之,并兼为击柝的卫士,还设置挈壶署,铸造丰货钱。不久,石勒下令指出,在大乱之后,律令烦琐,应采集其中的必要者,作为施行条制。即令法曹令史贯志,制订辛亥制度五千文施行。这儿设置了为帝王服务的医疗、工巧制作机构,增置学校和选拔卫士,铸造货币,制定律令等等,都是为正式成立后赵政权作好准备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39
发表于 2015-9-1 08:38 |只看该作者
建立后赵

  兴二年(319年)十一月,由于石虎、张敬、张宾、支屈六、程遐等文武一百二十九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依刘备在蜀、魏王在邺故事;以河内、魏郡、汲郡等十一郡和前封赵国、广平、阳平、渤海等十三郡合计二十四郡,计有二十九万户,为赵国;郡太守皆改称内史,又以大单于“镇抚百蛮”即管理少数民族,并罢去并、朔、司三州。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
  
    石勒既称赵王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举其要者如下:一、均百姓田租之半;孝悌力田及死义之孤赐帛有差。孤老鳏寡者赐谷每人三石。二、建立社稷、宗庙、营建东西官署。三、派使者巡行州郡,劝课农桑。四、设官分职,各司其事:经学祭酒: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律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史学祭酒:任播、崔濬。门臣祭酒:中垒支雄、游击王阳,专明胡人辞讼。门生主书:张离、张良、刘群、刘谟,司典胡人出内,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号胡为国人。五、大执法:张宾,专总朝政,位冠寮首。单于元辅:石虎,都督禁卫诸军事。司兵勋:前将军李寒,教国子击刺战射之法。六、编撰工作:《上党国记》:由记室佐明稭、程机撰。《大将军起居注》:由中大夫傅彪、贾蒲、江轨撰。《大单于志》:由参军石泰、石同、石谦、孔隆撰。七、封赏功臣,死事之子赏加一等。八、厘定习俗:禁国人不准报嫂(即兄死不得以嫂为妻)。禁止在丧婚娶。其烧葬令如本俗。
  
    以上诸项,均在赵王元年。至赵王二年(320),还继续进行了若干措施。关于礼乐方面,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又造金根车、大辂、黄屋、左纛等,天子的车旗礼乐,至此具备。又徙朝臣掾属以上士族三百户于襄国的崇仁里,设置公族大夫来统领他们。还制定宫殿诸门的出入制度。特别注重选举,先是清定五品,以张宾管领选举事宜,又继续定为九品。以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协助张宾负责选举工作。命令群寮和州郡每年各举秀才、孝廉以至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确定士族品级,选举贤才,吸收汉族地主阶级分子参与政权,这对巩固后赵的统治是有利的。
  
    石勒的建立后赵政权,不止于仅称赵王,还要称帝。建平元年(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二月,石勒就进而称赵天王,行皇帝事。同年九月,正式即皇帝位。不仅石勒本人称帝,臣下也须升官晋爵,除石勒世子石弘立为皇太子、其他诸子及侄儿石虎封王外,在职官设置上有明显的改变,举例如下:石虎为太尉、尚书令。左长史郭敖为尚书左仆射。右长史程遐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尚书。夔安、郭殷、李凤、裴宪为尚书。徐光为中书令领秘书监。
  
    又论功封爵,封开国郡公文武二十一人,侯二十四人,县公二十六人,侯二十二人。像这样的尚书、中书等官职和公侯封爵,就是采用魏晋制度。固然还另有一套管理少数民族的大单于属下的政府机构,但上面所列这些职官,证明石勒已采用了汉人的官制,以此与刚称赵王时的官职相比,是个重要变化,亦即是后赵政权中职官制度的汉化,同时也是巩固后赵政权的措施。再则,石勒称皇帝的第二年,即营建邺宫,拟迁都于此,还以洛阳为南都。由此可见,石勒是不甘于以偏方政权而告终的。
  
    在后赵王国刚刚成立时,重点进行政权建设,采取若干措施、确立一些制度是必要的。不过,处于各个王国对峙时,军事行动还是频繁和时常出现的。石勒在建立后赵后,依然不断地进行军事活动,以期统一北方。
  
    就在石勒称赵王的二年(东晋大兴三年、公元320年),东晋镇西将军豫州刺史祖逖,渡江北伐后取得不小的成就。早在东晋建武元年(317年),祖逖就受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渡江北进。祖逖善于抚纳,与士卒同甘苦,劝课农桑,招徕新附,有的坞堡曾经归降石勒,有任子在赵的,祖逖允许其两属,用以窥探石勒军情,因而多所克获,“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之计。石勒看到对祖逖难以取胜,就改变方式,以祖逖本北方士族,祖坟在幽州,就下令幽州修好祖氏茔墓,置守冢者两家。写信与祖逖要求互通使者,进行互市。祖逖的牙门将叛归石勒,勒斩其首送还祖逖,并告知祖逖,叛臣逃吏,你我之所同恶。石勒采用这样的策略,来缓和祖逖的进攻,颇有成效。祖逖于是也不接纳后赵叛将,禁止边界上的抄略,因而东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得休息”。但到明年,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取了河南大片土地。
  
    除经营河南外,在后赵王三年(321年),石勒命石虎、孔苌等攻打鲜卑段匹等于厌次(山东阳信县东南),俘虏了段匹及其弟文鸯等,消灭了段氏鲜卑的势力。后赵王四年(322),石勒又命石虎率众四万,攻晋泰山太守徐龛,俘至襄国后斩之。东晋兖州刺史郗鉴,被石虎所逼,只得退至合肥。至是,徐、兖二州地方,多归于石勒。五年(323年),石勒命石虎率领步骑四万,进讨曹嶷于广固(山东益都县西北),嶷部下东莱太守刘巴、长广太守吕披相继投降,曹嶷也只得投降,被石勒杀死于襄国。石虎要坑杀曹嶷的降卒三万人,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徵说:你任命我来当刺史,是要治理人民的,把人杀光,还要我这个刺史做什么?我还是跟你回去吧!石虎这才留下男女七百口与刘徵。于是,青州郡县也尽归于石勒。六年(324年、东晋大宁二年),石勒派将兵都尉石瞻,攻取东晋的下邳(江苏睢宁县西北)、彭城(江苏徐州市)、东莞(山东沂水县)、东海(山东郯城县北)等郡。又派司州刺史石生,攻杀前赵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河南新安县),破垒壁十余所,掠五千户而还。从此,“二赵构隙,日相攻掠,河东、弘农之间,民不聊生矣”。
  
    至此,石勒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就是前赵刘曜,二赵间的决战,如箭在弦上了。在后赵王七年(325年)石生据守洛阳,前赵中山王刘岳来攻,石虎率军救石生,大败刘岳于洛西,俘岳送于襄国。刘曜自长安来援刘岳,军队在夜中一再惊溃,无法作战,只好退还。
  
    到后赵太和元年(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石虎进攻前赵的蒲坂(山西永济县蒲州镇),赵主刘曜亲自来救,大败石虎于高候(山西闻喜县境内),进围石生于洛阳。后赵荥阳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张进等,皆降于刘曜,“襄国大震”。于是,石勒拟亲自带兵援救洛阳。程遐等还劝石勒“不可亲动,动无万全”。石勒大怒,斥出程遐,而召徐光计议。徐光力主石勒亲自出马,认为“定天下之计,在今一举”。

    石勒所崇信的和尚佛图澄,也认为“大军若出,必擒刘曜”。在这个两赵决战的关头,石勒决策亲征,率领四万人马,进援洛阳。途中石勒还对徐光谈到,如果刘曜陈重兵于成皋关,这是上策;如果阻洛水为阵,这是中策;如果坐守洛阳,则必为我所擒。及勒至成皋,各路军队集合,共有步兵六万,骑兵二万七千,而这里却没有刘曜的军队防守,石勒大喜,迳趋洛阳,大战于洛阳的西阳门。刘曜酗酒,战前还喝得酩酊大醉,结果大败落马,被石勒所俘处死。次年即太和二年(329年)石虎攻入关中,俘虏了刘曜的太子刘熙,前赵势力被消灭。
  
    到这时,中国北方除凉州张氏、代北鲜卑拓跋氏、辽西鲜卑慕容氏外,绝大部分均为石勒所统一。石勒的占地和建国规模,远远超过匈奴刘氏。至后赵建平元年(东晋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的荆州监军郭敬,曾攻占襄阳。不过,自灭前赵以后,石勒死前,没有大的战事。而外国如高丽,即曾遣使送方物以结好;国内如西域高昌、于阗、鄯善、大宛,前凉张骏,都派使者送来方物;东晋陶侃,也遣使来骋,送来江南的珍宝奇兽。可见石勒的后赵,还和各割据政权以及国外通使通商,互相往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40
发表于 2015-9-1 08:38 |只看该作者
石勒病亡
  
    后赵建平四年(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六月,石勒病卧,召中山王石虎、太子石弘、中常侍严震等待疾宫中。而石虎伪造诏命,隔绝群臣亲戚,不许进宫探望病情。七月,勒病死,年六十。石弘继立。石虎强迫石弘杀了程遐、徐光,石虎子石邃带兵入宫宿卫,原来卫士皆被撤换。次年,石虎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夺取了帝位。
  
    石虎字季龙,是石勒的侄儿,勒常用他领兵专征,屡立战功,颇擅威权。太子石弘是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的妹妹程夫人之子,虚怀爱士,喜为文咏,其所亲近者多为儒生。石勒曾对徐光谈到太子文雅,不似将家子。徐光则以汉高祖马上取天下,文帝以玄默守之,胜残去杀,天道之所必然。石勒听了很高兴,石弘的太子位置也就固定下来。当石虎镇邺日久,威权日盛时,程遐建议修建邺宫,迁出石虎的家室,而用石弘镇守邺宫,配与禁兵万人,且将车骑所统六十四营皆配与之,又以骁骑领门臣祭酒王阳专统六夷,辅助石弘。因此,石虎痛恨程遐,派人夜入程遐家中,奸其妻女,掠其财物。到石勒称帝,用石宏为大单于时,石虎渴望得到大单于位置而不能,更加气忿,对其子石邃说:他自己亲自参加战斗二十多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平定了十三州,成就了大赵之业,大单于的位置应该归于自己,现在却授与黄口婢儿,真叫自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等主上死后,一定杀他个不留种。石虎的这种怨忿之气,专擅之心,程遐、徐光等也看得很清楚,劝石勒早作准备。程遐指明石虎勇武而有权术,群臣皆不及,除主上以外,他全不在眼下,且久专征伐,威震内外,恐不可辅少主,该早日除掉他。但石勒却这样说:“今天下未平,兵难未已……中山佐命功臣,亲同鲁卫,方委以伊霍之任,何至如卿言也!”你程遐是不是怕“不得独擅帝舅之权”,发此议论呢?程遐再泣诉理由,并告知徐光。徐光也向石勒建议,中山王无伊霍之忠,而势倾王室,轻视皇太子,恐怕主上万岁之后,宗庙必生荆棘。石勒这才叫太子石弘处理尚书事的奏事,中常侍严震予以协助,日常事务径行决断,征伐刑斩大事,才呈报石勒。不过,这是在石勒死的上一年,虽然旨在锻炼太子,让他取得统治的经验和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为时已晚。抑且太子断事之时,严震又弄权,而中山王石虎之门,可以张罗捕雀,石虎更加怨恨。
  
    到石勒病危时,对太子石弘兄弟说:你们兄弟“宜善相保,司马氏,汝曹之前车也。”对石虎说:“中山王宜深思周霍,勿为将来口实。”。看来石勒认识到天下未太平,还要打仗,既要打仗,即须将帅之才,当时后赵的将帅之才无过石虎,此石勒所以始终不能除掉石虎之故。又因石虎是自己的侄儿(有时又以兄弟相称),如同鲁卫之与周室的关系,想以此亲情来打动石虎,要他如周公辅成王、霍光扶幼主那样来辅佐石弘这位少主。不过石虎蓄志已久,不管石勒的遗言怎样讲,只等石勒眼睛一闭,后赵的政权就迅速落入石虎手中。就这点来说,石勒没有处理好他的身后事宜。
  
    总之,石勒崛起于穷困的少数民族之中,能够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在文治上也有若干建树,并且有统一中国之志,这在当时十六国中确是个杰出的帝王。当然,他屠杀了不少人民,已降者如曹嶷、徐龛等均所不免,尤其是因为戏谑之言,将其姊夫折足而杀之,何其残忍如此!至如弃旧怨而与李阳握手言欢,恕樊坦之失言而厚与赠送,则又俨然一个忠厚长者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