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东晋名士,东晋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徽之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曾预兰亭之会,晋哀帝兴宁中(364年左右),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中事。后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骑兵参军,桓冲问其署何曹,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回答说:“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死多少,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桓冲令其理事,直视不答,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年间,召为黄门侍郎,居官数年,弃官归会稽。据《世说新语》,期间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喜好竹子,认为自己不可一日无竹。与弟王献之关系极好,共读《高士传》,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则赏司马相如傲世。性傲诞,又过度纵情于声色,时人钦佩其才而鄙薄其行。与献之一同患病,曾求方士把自己的余年转给弟弟。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径直登上灵床坐下,取献之的琴弹,很久音调都不协,感慨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不久去世。子王桢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