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一个旧贴,发在这里。
1
我是读了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故事后,才喜欢上他的.
在图片搜索里看到了他的一张照片,浓密的黑发,瘦削的脸,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鼻梁,和同样瘦削,同样眼窝深陷,同样鼻梁挺拔的伍尔芙在一起.
照片上,看得见伍尔夫的微笑.
他叫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看人看物深具慧眼。当时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在此之前,伍尔芙曾与利顿订了婚,发现利顿是男同性恋者,于是利顿将自己的朋友伦纳德介绍给伍尔芙.
伦纳德眼里的伍尔芙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烟火的色彩。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伦纳德写出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求婚信。
历史上有过两封著名的情书,一封是萨冈写个萨特的,而另一封,就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
这是一封堪称情书史上经典之作的情书:“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1912年,俩人结婚。
伍尔芙十分漂亮,额头宽阔明亮,鼻子清秀挺拔,柔和的鹅蛋脸具有知性气质。
她流传最广的肖像大概是那张摄于1902年的黑白照片,那张照片具有一种铅笔素描画的质感和古典韵味,仿佛来自于一尊古罗马大理石雕像。<照片是一个年轻女人的侧面像,这个女的目光微微下垂,神情略显忧郁,像在沉思冥想,又好像沉浸在一个白日梦之中。
伍尔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曾经主编过《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家里藏书颇多,往来名人也多。
她11岁便显露出文学才华,当时和姐姐凡奈莎一起成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大英帝国最难收编的文化贵族:小说家福斯特、美学家罗杰?弗莱、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画家邓肯?格朗特……
伍尔芙为人尖刻,经常以恶魔的姿态出现,因为她的客厅里只能容忍才华横溢与妙语连珠,只用毒舌和冷眼迎接平庸者,甚至对朋友,对自己和家人也是不断发出酷评和嘲弄。
只有伦纳德看出了伍尔芙带着攻击性的不羁气质只是为了遮掩其脆弱本质的盔甲.
因为伍尔芙幼年时曾遭到两位同母异父哥哥性侵犯,这样的经历严重损毁了她的身心,姐姐斯妲拉怀着身孕死去更令她将性与死亡联系在,致使她终其一生也没有彻底消除对性和婚姻的恐惧。
1895年母亲去世,父亲粗暴且重男轻女,13岁的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从此疯癫困扰了她的一生。
至此伍尔芙与姐姐凡奈莎的感情逐渐亲密而暧昧,在很长的时间里,凡奈莎承受了伍尔芙全部的激情。
凡奈莎和克莱夫?贝尔的结婚后,也许是出于报复,也许是为引起姐姐注意,为了夺回姐姐的爱,伍尔芙开始有意识地挑逗姐夫,故意破坏姐姐的婚姻,在凡奈莎怀孕生子期间,和姐夫住在一起,但她最终对姐夫的请求却是:“贴着你妻子的耳朵,低声告诉她,我爱她!
和伦纳德结婚以后,伍尔芙是这样一位妻子。
由于对婚姻和性的恐惧,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
她的一生,有过数位同性精神恋人。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会在做饭时把婚戒丢在猪油里,还在参加舞会时把衬裙穿反。
但伦纳德接受了一切。
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伍尔芙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却徒劳无功.
伍尔芙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
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而我爱她,只是爱她.
从此他丝毫不计较尘世的算计,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现实,心甘情愿的度过了29年的无性婚姻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忍受着伍尔芙与一系列男女恋人的暧昧绯闻,细心地照料着时刻处于疯癫阴影下的妻子。
只有伦纳德懂得伍尔芙是误入凡间的精灵,她的生命如此美丽,却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伍尔芙患有“躁狂抑郁症”。抑郁只是多种症状之一。这来自于她们家族的遗传,她家出了很多这样的病人.
躁狂抑郁症又被称为躁郁症、双极症,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精神病。也就是说,患者的症状不仅仅是抑郁,还有躁狂。病人在躁狂阶段会表现得亢奋、自信、欣快,而在抑郁阶段则会消沉、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伍尔芙一生中经历了四次精神崩溃:1895年,十三岁那年,母亲的病故引发了她的第一次疾病发作,花了六个月时间才最终恢复。1904那年,父亲去世了,整个夏天伍尔芙都处于疯狂状态,有一天她从窗口跳了下去,摔成重伤。1913年,发作中她又试图自杀,一口气吞掉了一百粒巴比妥。而1941年的最后一次精神崩溃,夺走了这位女作家的生命。
实际上,每当伍尔夫完成一部小说,病魔便来纠缠,困扰不堪;但她每次都竭力挺住,同病魔周旋、搏斗,复原以后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写作。
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她致力于创作是为了战胜病魔,追求解脱。
1913年夏天,伍尔芙得知自己一生不可能有孩子时,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
伦纳德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芙患了精神病,将其送入精神病院,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芙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觉得只有自己的细心照料才更有益于伍尔芙的健康。
不管伍尔芙醒着还是睡着,伦纳德的心总是颤颤抖抖,一看到妻子精神亢奋到医生的警戒线,伦纳德就会站起来,把妻子带离激动地带。
朋友说过,当年看到伦纳德轻轻用手按住伍尔芙激动的肩膀,感觉他的动作近乎神圣,而她无条件把自己交托到他手中的神情,也近乎神圣。
在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下,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为了出版方便,伦纳德还帮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也不行。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芙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因为伍尔芙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1930年,伍尔芙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40年,德国空军开始对英伦三岛全面轰炸,他们的出版社与房子都被炸毁,只有避居乡下。
伍尔芙的精神状况跌到谷底,一直作为精神支柱的丈夫此时同样忐忑不安,伦纳德是犹太人,他深知英国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夫妻俩像蛾子一般骚动不安,设想过自焚,也设想过服毒。
终于,1941年3月28日,59岁的伍尔芙给丈夫和姐姐各留下一封遗书,悄悄地走出了家门。
几周后,这位女作家的尸体被河边玩耍的儿童发现,她的衣服口袋中塞着沉重的石块,可以推测,她是自己走入河水之中自杀身亡的。
这就是20世纪杰出的意识流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后的归宿。
她留给丈夫伦纳德的信是这样写的: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
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
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
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
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
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伦纳德一个人前去认领了伍尔芙的遗体,他拒绝了所有的亲友,独自参加了她的葬礼。
在无私奉献了29年之后,他决定自私一次,单独和妻子呆一会。他把伍尔夫的骨灰葬在了家中一棵树下,墓志铭是伍尔芙的小说《波浪》的尾声:“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伍尔芙一生读过多少书,没有人知道,书是她的玩具,是她终生不渝的情人。
她写过《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样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并留下大量的随笔、文学评论,以至于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
如果我推荐随笔,有两个随笔最好读一下,一个是毛姆的读书随笔,一个是伍尔芙的读书随笔。
在《伍尔芙读书随笔》中,可以隐约听见伍尔芙读书时的心跳,看见她全神贯注的眼神。她那女性特有的娓娓道来的轻盈,掺杂者智者的幽默,令《随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作为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女权主义者之一,她并没有激越慷慨,走到男人的对立面上,她用温文尔雅的语言,成熟而睿智的观点,道出了女权主义的真谛:拥有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超越个人得失而静思万物的可能;既不热衷于女性吁求,也不理会男性的蔑视和责难,能心平气和地写作,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
她这样欣赏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必说了――篱笆上和田野里的小鸟、蜥蜴、地鼠和山鼠不必为太阳送来温暖而表示感激;我们也不必感激莎士比亚为我们送来的文学之光。”
在《读蒙田随笔》中她写道:“在各国文学史上,有几个人是因为写了自己而获成功的呢?大概也只有蒙田、佩普斯和卢梭那么几个人吧。……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
她评论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和我的感觉一模一样.
她说:夏洛蒂和哈代一样,其风格似乎也是以那种端庄的、甚至有点僵硬的报章文体为基础的。他们的文笔时常是呆板的、不灵活的,但由于他们各自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对自己的每一种构思都不惜费神去找到确切的语言来加以表述,所以他们最后还是锤炼出了各自所需的文体――不仅能把他们内心的形象完整的表述出来,而且还具有自身独到的美感、力量和敏锐性。”
她说:《呼啸山庄》就比《简爱》难读得多,因为艾米莉比夏洛蒂更有诗人气质。夏洛蒂写作时总带着激情滔滔不绝的对我们说:‘我爱!’‘我恨!’‘我在受苦!’,她的感受固然十分强烈,但是和我们仍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呼啸山庄》则不然,艾米莉的创作灵感显然来自某种更为混沌的思绪。她的写作动力,既不是她目睹了人间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是她冷眼旁观,看到了一个陷入极大混乱而四分五裂的世界,于是就觉得自己可以在一本书里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由于小说暗示出潜伏在人性表象下面的力量可将人性提升到崇高的境界,所以较之于其他小说具有不寻常的深度。。。。。。艾米莉所做的,似乎是先把我们所熟悉的男男女女都撕成碎片,然后又把那些已无法辨认的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同时赋予它们以不寻常的生命力;因此,她所创造的人物都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这是一种旷世罕见的才能。她使人的生命摆脱了它原本依附着的肉体;对她来说,肉体是多余的,因为她只需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的灵魂直接勾画出来;而当她一写到荒原,飒飒的风声和轰隆隆的雷鸣声便随即从她笔下响起。”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评论,我一直觉得呼啸山庄比简爱要好许多.
她评论《失乐园》:过于超凡脱俗。人类的堕落、永恒的恐惧、上帝的至尊,是他的主题。至于人的普通感情,他却一点也没有写到。。。。。。它超凡脱俗又极其精练,弥尔顿文笔老练。
在随笔里,她写了很多读诗歌,读散文,读小说的各种妙处.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值得细看.
因为伦纳德,才成就了一个伍尔芙,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如果没有伦纳德,伍尔芙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是很早就自杀了,或者被送进了疯人院,文学史上永远没有她的名字,她只是作为一个精神病人,在这个世界上偶尔存在过.
但是,伍尔芙是幸运的.
对伍尔芙来说,遇到伦纳德是一生最对的事情.
他的无私无畏,不离不弃,他的勇敢执着,超人的眼光,精神上的理解,脚踏实地的实现承诺,安抚了一个病人,成就了一个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