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一份书单
楼主: 轻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份书单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8-11-26 16:54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18-11-26 15:51
六星老了,好好玩,书房欢迎你

嗯嗯。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8-12-14 15: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8-12-14 17:24 编辑

《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了象没看一样。写《纪念》那会,每晚看一点,飘飘忽忽,看一半还没进入状态,作者表达很情绪化,让人摸不着头脑,盖茨比也迟迟不露面,也许是自己心不静吧。其实书非常薄,只十万字。后半部分非常精彩,所有疑惑冲突人情世态都集于此,就象一个谜宫,等终于理清思绪,你己出来,忍不住又想回望。

讲了一个故事,盖茨比对爱情的坚守。他是穷光蛋,他的富家女友成了别人的妻。他用五年时间发奋,成为富翁,建了当地最著名的别墅,这个别墅不在家乡,而是与女友家隔海相望。富人以能参加他的派对为荣,但他自己很少参与,只负责提供场所物质。他的第一桶金文中语焉不详,世人对此有种种传说。作者我作为一名租客,恰好与栋别墅为邻,得以认识盖茨比。盖茨比将自己的秘密告诉我,他所做的一切皆为了女友,他女友恰好是我远房的表姐。他央求我安排他们见面。为此他在别墅举办了一次非凡的派对,参加之前,表姐不知这位富翁就是前男友。派对上,一切都很戏剧,表姐对盖茨比仿佛又回复当年的情感,同来的她丈夫也就是我表姐夫,知道此事非常生气,决定安排另一场派对,而其实他自己也有一位交往超过十年的情人。在这里牵涉到的人包括表姐一家,表姐夫情人一家,加上盖茨比和我。在表姐夫派队结束的回程路上,发生一起车祸,死者正是表姐夫的情人,肇事车逃逸。表姐夫看到现场,根据情人丈夫的回忆,知道肇事车是盖茨比的,于是告诉了情人的丈夫。盖茨比和表姐同车,真正肇事者其实是表姐,盖茨比打算承担一切,并把车锁进车库。但死者丈夫很快找到他家,盖茨比最终死在自己的泳池。
故事到后面意绪纷层,各种情感交织。关于人性的孤独自私坚守勇气,作者带着一种迷惘的眼神看着一切,或许,还有地域特征。仿佛一曲交响乐,在长长铺垫后,于高潮处嘎然而止,余味无穷。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8-12-29 18: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2-27 10:08 编辑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
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8-12-29 18:34 |只看该作者
趁做头发,翻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每一篇都很跌宕,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生之无奈迷茫,人之自私唯我。揭露得愈深刻,对作者对读者,大概都是一种伤害。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8-12-29 18:49 |只看该作者
让人对人世失去信心。前段时间看它,觉得这真不是一本好的枕边书,人性的拷问太多。诗歌又太抽象,还是散文舒服,通透得像顺水而流的河,偶有浪花,也是美酒。佩服作者,深谙中国文化,好几篇写的中国历史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9-2-27 09: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2-27 10:00 编辑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以及《秋》等。
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9-2-27 09: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2-27 10:01 编辑

怀疑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十九世纪末期,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伴随着人们对现有一切知识理论体系的怀疑和重新解读,这时期的怀疑主义更多地是体现出了人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仿惶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的态度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最能体现,芥川的时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时代,他从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潮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芥川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著名的诗人和哲人, “深受怀疑主义、厌世主义、世纪末文学影响”。芥川的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但是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算得上是可爱的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怀着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从早期的《罗生门》、 《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对人心的剖析,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都是始终贯穿的主题,这种悲观和苦恼也是导致他早早离世的原因。可即使如此,芥川又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善的憧憬与向往,他早期作品中对基督教徒的描述, 《稿子》中体现的脉脉温情, 《杜子春》中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中极少数没有道德瑕疵的主人公。但他在描述人性的善良与道德的力量时依然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认为道德和理性在今日已经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利己之心总是促使人们做出可怕的事情。这种对道德和人性的怀疑愈加导致他的悲观主义,使他陷入更深的不安中。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9-2-27 10:03 |只看该作者
宗教题材
基督教题材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除了专门讲述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在其他的短篇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基督教因素。不可否认,在芥川的作品中体现出他的一种基督教文化情结,但芥川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基督教信徒,尽管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好几位拥有完美基督教品格的虔诚信徒。芥川企图通过相信基督教来获得精神解脱,从中寻求他在现实世界无法见到的完美人性,但这种虚幻的向往本身就与芥川那敏锐理性的性格不相符,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从中得到救赎和解脱。严格来说芥川从未真正信仰过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否定和怀疑与他对现实世界中道德、人性的怀疑相呼应,同样的结果是对世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利己主义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在芥川的袒露丑恶的作品中都有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芥川本想寻觅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一次又一次失望甚至麻木,以致于他无法直视鲜活明亮的人生。芥川在《桔子》中以“冬天的一个傍晚”拉开序幕,尽管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色的桔子一般温暖,在周围沉闻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但是这种人间真情更像“从车窗外掠过去”的桔子,转瞬即逝,阻挡不了黄昏过后漫漫长夜的到来,也难以照亮芥川内心深处的暗影。芥川融会东西方的文艺精神,摄取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精炼的心理描写技法,细腻地描摹利己主义的心理走向和细微变化。

死亡意识
死亡和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这些死亡意识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奥尼尔说:“人们往往把悲剧性与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死亡是悲剧性的。芥川龙之介以他特有的认知方式,在悲凉的世界里关注着人的灵魂,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天国。

母亲、姐姐以及恩师、好友的死亡,让芥川龙之介对死亡既存在恐惧,又充满理解。死亡威胁生命,死亡无法逆转,死亡无处不在,死亡定格记忆,死亡凝固时间,死亡使短暂的东西变成永恒。在芥川龙之介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既是矛盾存在的,又是不断流转交化的。这些意识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既看到面对死亡的臣服者,也看到死亡的叛逆者,但更多的是为艺术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一个个平常人,最能寄托芥川理想的是那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追求“金色梦幻”的强者。无论是日本传统思想——神道教中叛逆之神带来的强大生命力,生命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还是武士道中对践踏生命的批判和惋惜,都体现了芥川对于向死而在的“生”的态度,而作为晚年芥川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基督教”,则以对诗性、美好的世界的向往,思想、灵魂的解脱,使芥川最终选择以自杀完成对生与死的抉择。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9-2-27 10:15 |只看该作者
《人间失格》

随身带回的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婆家,翻开第一页就后悔,带错了。在喜气的春节看这种书,破坏心情,平时也不爱这风格。幽暗阴郁充满厌世情绪,我喜欢阳光开朗积极。但是,在母亲的房间,这本书竟象一幅绝佳的盆景。人间失格,失去做人的资格。神智不清的母亲说,快点,那几个小鸡要落水里去了,,你这个恶婆娘,不要打我。母亲的世界己不是我能到达的世界。如果她清醒,知道自己吃喝拉撒无法自理,会不会象小说中的叶藏,对世界倦怠颓废,自我毁灭?“我们认识的阿叶,,,,也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好男人呐。”而母亲,是真正的天使,这种时候还关心小鸡落水,也是混沌的母性吧。

有人说该书是昭和十年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查了下,大概是1935年。那时的日本很穷吗?动不动自杀,强奸,人性又懦弱,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那会都穷吧,萧红的《呼兰河传》也写穷写生病,靠跳大神治病的团圆媳妇,也悲惨,却不象这般令人晦暗。前段读《罗生门》的感觉又上来了。大概是我肤浅,无法欣赏那种深刻的人性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9-2-27 10:19 |只看该作者
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 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

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19-2-27 10:20 |只看该作者
太宰治生长在一个人口众多,女性众多的家庭中,从小对女性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就是大量的描写女性。此外,太宰治在婴幼儿时期便与母亲分离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先后与乳母、叔母等离别,使得太宰治对女性产生了一种对女性的母性渴望、恐惧以及嫌恶的矛盾心理情感川。所以,太宰治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与矛盾的心理,写作出了大量的女性题材的作品,甚至在多篇小说中通过女性独白体(借助女性的口吻叙述第一人称谈话式文体)的写作手法对作品进行创作,比如《维荣之妻》和《斜阳》。

边缘人指的是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信念,也因为其思想与信念的独特,使得平常人对其行为活动等难以理解。太宰治通过日本传统的“私小说”形式,创作了大量关注边缘人物的小说,也可以说这些边缘人物其实就是太宰治自己,小说中的文字其实就是太宰治自我的告白。比如说《小丑之花》《人间失格》等中一个个落魄的人物,对现实无力抵抗,慢慢地走向自杀、自我毁灭等。尤其是小说中描述的自杀地点、时间与原因和太宰治自杀的经历惊人地相似。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9-2-27 10:24 |只看该作者
《白鲸》


正在看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知己良朋友是其中一节小标题。去捕鲸码头的小旅馆,作者遇见奎奎格,第二日变成知己良朋。其中一些描写很有意思,比如,我饶有兴致地坐下来观察他。尽管身为蛮夷,脸上满是荒谬可笑的条纹--至少对我的趣味是如此--他面容中有些什么东西却一点不可憎。人的灵魂是无法隐藏的。穿过他所有怪异的纹身,我想我看见的是一颗简单而诚实的心;而他又大又深沉的双眼中,那炽热的黑色和勇毅,似乎象征着一种敢于面对一千个恶魔的精神。

这个奎奎格是个食人生番,书上这么说的,我想就是野人,介于人兽之间的中间地带。他是没被人类污染的物种,有自己简单的处世哲学,不讨好不投机,凭自己的喜好与信仰行走世间。他的言行攻破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基督徒的观念,并深深为之吸引。”傍晚的阴影和幽灵聚集在窗边,窥视着我们这沉默、孤独的一对儿。风暴在外面轰鸣,一阵紧似一阵:我开始起了一些奇怪的感觉。我感觉到我的内心在融化。我碎裂的心和疯狂的手不再与这残忍的世界作对。这让人安慰的蛮子己经替世界做出了补偿。他坐在那里,他的冷漠恰恰体现出一种本质,其中没有潜藏任何有教养的虚伪和乏味的欺骗。“

最近翻开的书太多,都只读到一半,后面才发现《白鲸》只拿了上半册。挺喜欢这种表达。作者不只是对一个主题进行表达,沿途所见所闻,伸展到笔端,都意味深长。全方位打量世界,这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出行,对作者是,对读者也是。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回到自己哪个人生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想必很多人会选择第一段。那种没有被世俗污染的纯净,简单的快乐,易满足的心。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上面说到的食人生番,大概算得上人类的童年。一颗饱经文明摧残的心,穿越漫长的时间,与最初的纯粹相伴,他的感叹,是人类对遥远的自己的感叹。
记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有一段描述,”所有的教育,所在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青春期叛逆大概是这种境况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心理反理。成人的我们,极少接受到这样的教育。成年的我们早己炼就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身。

找朋友,除了寻找一种同道的认同,也是在寻找自己吧,试图找回曾经的纯洁不染,善意忠良。知己良朋,以诚挚之心待人,以诚挚之心待我,相互观照,携手同行,世间风雨便不再是风雨,而是完美的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9-2-27 10: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2-27 10:42 编辑

那天在图书馆找到《白鲸》下,准备续读。两册大概七八十万字,是我喜欢的风格。感觉还是欧美小说可爱。即便艰辛,生活仍值得过。前面看的两本日本小说,幽深晦暗,感觉生活简直象人间地狱,毫无乐趣可言。不知是不是与篇幅有关,把生死呈现现于较短的文字中,让人心理上产生激烈震荡,象弹性系数,或是三角函数,从图象上看,周期愈短,波动愈紧凑密集,好象没表达清楚,就这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9-2-27 11:41 |只看该作者
真的现在很羡慕你,能记得住这些,我暂时看不进去书籍,只想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然后,再然后……轻言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9-2-28 17:48 |只看该作者
榆钱漫天 发表于 2019-2-27 11:41
真的现在很羡慕你,能记得住这些,我暂时看不进去书籍,只想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然后,再然后…… ...

人物简介皆来自百度,你想的都是大事,我胸无大志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9-4-8 10:12 |只看该作者
即然六星不死,就继续读书吧。

读完小说《白鲸》,记住一句话:这就是亚哈——他的身体部分己经残缺,但是亚哈的灵魂是一只蜈蚣,用一百条腿走路。真正的硬汉。如果太阳侮辱了我,我也会戳穿它。作为 “裴阔德号” 捕鲸船的股东兼船长,他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复仇,猎杀咬掉他一条腿的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鲸。

这样的目的必然令他偏执疯狂自私阴冷。置船上几十名海员性命不顾,一意孤行,导致全船人与大鲸同归于尽。唯有“我”以实玛利得以逃脱,以信使的名义把一切告之于众。书中典固非常多,诸多角色名字来自旧约,多处叙述引用古希腊神话。对这些知识不熟,必然会有阅读障碍。阅读障碍还有来自内容的庞杂。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有些章节象戏剧,有些章节象科谱,涉及博物学,解剖学,骨相学等等。有故事的纵向性,也有冷僻知识的阐述。据说这是一部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而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围绕捕鲸,把船长大副二副标枪手水手各色人等逐一分析,把捕鲸船按部位解说,捕到鲸鱼后肢解熬油的工序、鲸鱼的类别及各部位的功效都在书中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据说书中引用鲸类学和捕鲸业信息材料篇幅占全书四分之一,上册后半部分及下册前半,尽是这类科谱文字,读来昏昏欲睡。真正捕杀莫比。莫克,在最后四十余页,非常精彩,冷酷的老船长在此也显出温情的一面,比如回忆妻儿,比如最后决战时刻,打算独自赴死,让其他船员回大船,“你们不是别人,而是我的手足;所以服从我吧。”

本书最吸引人处在思想与语言,一不小心就跌入作者编织的文字漩涡。诚如译者所言,“麦尔维尔的散文体著作的风格,可以用丰富、浮夸、充满暗示和隐喻,极其富有想象力甚至诗意来形容。他的小说中充塞着大量描述性细节、戏剧性的张力、来自阅读的材料,几近压倒一切的象征。”作者似乎毫不顾忌这是一本小说,写着写着,想唱歌了,于是组织一场戏剧,想抒情了,来大段大段的深情独白。即便在科谱环节,也不是干巴巴,也要把隐喻用得风度翩翩。由此,你便会原谅作者天马行空的放浪。

亚哈绝不仅仅在捕鲸。他是人类的代表,而白鲸象征自然界。人与自然,征服与被征服,或者同归于尽,作者似乎揭示了这样一重主题。有人说,“白鲸是麦尔维尔的清教徒良知,他是在与自我进行一场生死博斗”,也有人说白鲸象征恶甚至宗教,随着对象更替,亚哈这个角色也变得意味深长。“它是一颗巨大的宝石,每个人都能从中目睹他目力所及的光辉”。。。。。。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9-5-24 19: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6-3 10:10 编辑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国哈珀。李著  高红梅译

书还没读完,没前言没后语,全凭感觉。差点读不下去,长篇小说如果语言不能第一时间抓住人,是有些枯燥的。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觉来写,人名也不好记。看到一百多页才出现一句关于知更鸟的话,说知更鸟什么坏事也不做,只唱歌给我们听,杀死一只鸟就是一桩罪恶。

小女孩没有妈妈,家里只有大她四岁的哥哥和当律师的爸爸,外加一位黑人管家。父亲对孩子基本是散养,孩子们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成长,虽不符合世俗标准,但非常快乐懂事有主见。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9-5-24 20: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6-3 10:11 编辑

父亲正代理一桩官司,替一位黑人辩护,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的种族矛盾应该比较激烈。据说这场官司会给父亲带来名誉的损失,伏笔很多,种种非议,父亲也交代孩子们听到闲言不必理会。案件迟迟没进入公审,犯人没出现案情也未知。边读边猜,知更鸟,会不会是一种象征,是父亲代理的黑人还是父亲代理这个行为?书未读完,一切还是谜。
不得不说,书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学习的。读书第一天,小女孩就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父亲和她一同背叛教育,按他们原先的方式读书认字。父亲教她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与人交往等等。小女孩和小二一样读一年级,父亲律师,这是促使我读下去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9-5-26 12:59 |只看该作者
坚持读书,好习惯。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9-6-3 15: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6-5 10:54 编辑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完。如最初预测,知更鸟暗喻那名黑人疑犯,他没有犯罪,但在首次庭审中被判有罪,因为起诉者是白人。一切都有利于黑人,律师也准备上诉,他却越狱并在逃亡途中被击毙。庭审非常精彩。从书名看出,作者表达的主题是种族问题。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农牧业重地亚马拉马州。当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喊“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人们知道,一切都还遥远。何况是在此之前的三十年。白人律师因为替黑人辩护遭遇种种危机,流言纷飞,连他们的孩子也被人指指点点。案件结束后,原告父亲为复仇甚至差点杀死他两个孩子。但象他自己说的,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职业。
随着罪犯死去,事件慢慢冷却。而庭审,被文字记录的公开庭审,律师宣扬的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留在黑人白人心里,也留在孩子心里。对错就象黑人的皮肤一样无法撒谎。把这些思想浇灌在孩子心里,便是给未来一片蓝天。

抛开种族人权这些宏大的命题,它更象一本教育孩子的书。从头至尾,父亲都在教育孩子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保持人性的善良公正。他没有用强制的语言,而是象朋友一样与孩子平视。一个六岁的小姑娘,一个十岁的男孩子,在没有母亲的家庭成长,父亲除去工作,还要解决了孩子成长中的诸多问题,读书礼仪交友生命人格尊言等等。父亲不怒而威平易亲切,实是教人如何当家长的典范。

那场公开庭审是全书高潮,孩子们在台下听父亲辩护,庭后与父亲探讨细节,不知不觉,便把正义公平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有一个情节,两兄妹对怪人邻居拉德利产生兴趣,深夜探访。拉德利几十年不出门,外界对此有种种传闻,他们自然没有好结果,差点被枪打死,哥哥在逃跑时还把裤子留在了邻家栅栏上。枪声惊动很多人,兄妹撒谎这件事与他们无关。哥哥一直在父亲心中留有好印象,他想保持这个记录,半夜冒险去取裤子不得。第二天醒来,发现裤子在房间,撕裂的口子已被补好。这件事大家都没有再说,只心照不宣又满心欢喜的继续过日子。父亲就是这样维护着孩子的尊言与秘密,把自己变矮变笨,陪伴他们慢慢长大。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可以想见,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们的人生一定不会出错。

全书以一个小女孩的视线来写,一切都很柔美,柔美得象一盏桔灯。唯一不足,因以为孩子的视角,语言有些平谈。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9-6-3 17:43 |只看该作者
摘录两段父亲的话: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在我能和别人过得去之前,我首先要和自己过得去。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9-6-18 15: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7-1 10:10 编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奥蒂芬.茨威格

本书收录了作者四篇小说,书不厚,故事也不复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第一篇。一个女孩,爱上邻居男子。应了《传奇》里一句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将一生的感情浓于一眼,偏执又疯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哭一晚。”她是痛哭过的,却是自己一个人哭,男人转眼就将她忘却。爱情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死心踏地至死无悔,太伟大了,简直神人下凡。

以前看过电影,读完原著,觉得电影比书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9-6-18 15:44 |只看该作者



《一个陌主女人的来信》观后

       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没读过原著,电影就是原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诗怕是对标题“陌生”一词的最好解读。暗恋一生,为情而终,而男人一无所知。

       写信的人,从少女时代开始暗恋风流倜傥的作家邻居。其实只邻了一年,她觉得那一年便是她整个童年。搬家前一晚,大概要豁出去,去扣他家门环。直到第二天清晨,他才挽着一位女人回来,谁也没注意墙边的她。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赞同女人信中这一段叙述,这是人性最初的纯洁。如果把片中女人的感情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三部分,也是童年时代这段最动人。无论是对着邻居大门发呆,还是隔窗观望,不小心偶遇的躲闪,接触时佯作镇定,都能感觉女孩一颗惊慌错乱的心。

      凭着这份爱,在山东六年,奋发努力,考回北平上大学,租住在他家附近。他终于注意到她并带进自己的卧房,当然,己不记得是邻家女孩。 “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恋爱中的女人,现在就是全部。女人其实很清醒,虽然对爱情本能地期待希冀,但明白那东西没有未来。“我突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遥远。

       他再没找过她,怀孕后,她离开北京独自生下孩子。不同的女人对怀孕有不同的理解。记得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里,多鹤是日本战败后来不及撤走的日本少女,十伍岁,被卖给东北一位老实巴交男人做老婆。她一心想逃,也终于逃出去,发现自己怀孕后,又跑回来。因为,她觉得,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亲人,这世上没有人可靠,女人唯有通过自己的产道来制造亲人,而亲人是一切。陌生女人觉得怀孕是爱情的延续,“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成长,你的生命在成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我感觉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爱情是一个人的朝圣。离开你后,我把我的爱种在生命里。偏执又痴狂。

       时光兜转,她成为一名高级妓女,他们又生活在同一圈子。她依然是爱的,只是经历太多,爱情己粗糙得象岁月磨出的老茧。每年他生日,她会匿名送一束白玫瑰,因为他们第一次,他送了她一枝。可惜白玫瑰并没有成为床前明月光。他把她带回家,依然没认出她。离开的时候,象打发其他女人一样,往她口袋放了一叠钱。院子里,遇见他的管家,管家浓密的黑发己经灰白,眼神有惊刹似乎也有叹息,但只礼貌地叫了声“小姐早。”女人的心,大约是这时死去。孩子去世,她生无可恋,以绝笔的形式,把这场爱情记录下来,寄给男人。

       看这个男人不断换女人,想起胡兰成。他在《今生今世》里,记了六个女人。“唯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是他在张爱玲拟写的婚约后添的话。其实,他与每个女人都有这种打算,在他笔下,每个女人都美好贤淑,仿佛可以一辈子依托,只是转头,又把怀抱伸向别人。轻薄的男人,令人不齿。从这一点来说,陌生女人的坚持勇敢是可赞的。只是她把爱情活成女人的唯一,是一种悲哀。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9-6-18 17:40 |只看该作者
书看得很细。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9-7-1 10:11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读小说,因为情节,比较容易吸引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9-7-1 10:13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19-7-1 10:11
为什么读小说,因为情节,比较容易吸引人

那是!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9-7-1 10:53 |只看该作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和《灼人的秘密》,四个事故,四份极致。陌生女人,极致的爱情,前面己写,不再多说。


《象棋的故事》写极致的虚无。一位二十五年没摸过国际象棋的无名氏,在一艘游轮上战胜世界冠军,引出他的故事。据说,如果把人关进空房子,没有时间没有书本没有纸笔没有任何生命与之交流,不要多久,人就会挎掉。这位无中氏,作为替维也纳皇家及教会管理财产的律师,在纳粹德军占领奥地利后,被关进一间空房子,隔那么久提审一次。他的世界,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只有桌子、门、床、洗脸盆、椅子、窗户和墙,那些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对心灵的摧残比集中营里肉体的折磨严重得多,他感觉自己一天天崩溃。为自救,在某次提审前,冒着生命危险,偷了一本书。从一件雨衣口袋摸出来的。对这本书他有很多期待,结果是一本棋局。偷看偷学,自设棋局自己与自己战,为渡时日也为自我拯救。正如困于桃花岛的周伯通,左手搏右手,终于神经错乱。这位主人公无名氏,也因太过投入于自己与自己对绝,精神错乱。愈后在游轮与世界冠军征战,病态重萌。书中大量关于虚无的描写,当精神处于虚无,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不由想,如果自己处于那样的局面,会怎么办。人需要凭借外物拯救自己,不知格物致知是不是这个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9-7-1 11:26 |只看该作者
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的理解,凭自己的想象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9-7-3 15:41 |只看该作者
《看不见的珍藏》写一位收藏家,对所藏之物的痴迷。当古董商遇见收藏家,就是知音伯乐高山流水。收藏家已肓,而古董商,不过是循着家族的记录找来,回购他的珍藏。事实上,因为战争,收藏家的藏品早被生活窘迫的家人偷偷卖光,于是家人与古董商合演了一出戏,收藏家沉醉在对自己藏品的欣赏与满足里,那一幅幅空白或复印的纸章,他看不见的瑰宝,也让明眼人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9-7-3 17:13 |只看该作者
跟着看简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