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11-18 19:40 编辑
昨天和今天都发烧,是不是阳了不知道,反正挺难受。
看来很多的跟帖,由于是大家相互的互动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老舍是北京人,也是旗人。他是所谓正红旗。他有一部小说叫《正红旗下》属于他的自传体小说,可惜没写完。
老舍属于用本土方言写作小说的作家,这让他的作品受到了局限性,比如在南方,能够读出他作品的趣味的就不多,不是人家阅读的水平问题,完全是本土方言的局限性。
老舍是北京人,而且在他的作品里,把北京人诠释的非常的到位,隐忍,有些小狡猾,势利,爱面子等等。
在老舍的作品里,我们没有看到过轰轰烈烈的人物,大都是那些忍耐处事的人。
《茶馆》里的王掌柜,《四世同堂里的》祈家三代等等。
我们总说文如其人,一个作家的作品是能够反应作家本身的性格和认知的。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写作,无论你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你没法避免你自己的影像在作品里的显示。
老舍的作品里悲剧人物居多,他们的下场往往采取自杀的方式。比如《茶馆》里的王掌柜,《四世同堂》里的祈天佑……
有人说老舍作品里的这中描写暗示了他的后来,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其实不用整那么玄虚的玩意,我以为既然作品是作者性格和认知的反应,这些还奇怪吗?
老舍作为所谓“旧式文人”在49年以后带了一个头,那就是“歌颂新社会”(老舍语),写出了《龙须沟》。
也正是这部小说,成就了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另外的两部大家熟知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写在49年以前。其中,《四世同堂》的写作是在美国,并且这个小说也在美国销售过,是老舍所有作品中最长的小说。
老舍还写了很多话剧,最有名的就是《茶馆》。
说道《茶馆》我说说我的看法,《茶馆》的成名除了老舍编剧的精彩,我们不能忘记当时人艺的导演焦菊隐。或者说,没有焦菊隐就没有茶馆。
另外,当时的人艺演员阵容也是如日中天,很多优秀的演员不但现在的演员难以望其项背,就是将来恐怕也不会有。
大手笔的导演,演技精湛的演员成就了《茶馆》成为名举剧。
另外说点小插曲,人艺为老舍付稿费的方式也很独特。不是一次性的结清而是按照演出场次支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艺每演出一场给老舍一定的稿费。文革时期,《茶馆》终止演出,老舍也已经作古。并且,即使演出也不会付钱,因为文革的时候作家是没有稿费的,除了红宝书。
文革以后,《茶馆》再次恢复演出,这个时候老舍的儿子舒乙找到了人艺,要求仍然按照过去的合同履行,也就是说,演出一场给一场钱。
这件事当时很有些轰动效应,《北京晚报》也报道过这件事。这让人艺有些为难,因为他牵涉到其他的编剧,甚牵涉到那些因为文革没有给稿费的作家怎么处理的问题。
最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给没给也没有消息了。
另外享受老舍这种给付稿酬方式的还有一个人,这就是现在的中国文联主席刘恒,他的《窝头会馆》成了人艺的保留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