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用家常便话说说佛事
楼主: 徐公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家常便话说说佛事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3-5-31 10: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23-5-31 10:49 编辑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5-31 07:27
“求仁得仁”?

这不还是“有求”么

   唔。您又在偷换概念了。佛陀一直在讲法,但金刚经中有这一段: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孔子教给大家求仁得仁,也只是告诉种什么瓜得什么果,行善事得善果。佛陀自己需要种吗?当然需要种。不种无以积累福德因缘,无法成佛。但是,如果抱着种善因得善果的目的去求成佛,必然不成。所以金刚经才有这么一段: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3-5-31 11:44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23-5-31 10:36
唔。您又在偷换概念了。佛陀一直在讲法,但金刚经中有这一段: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 ...






“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已经是阿罗汉,这不还是心有所乐,心有所求么。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3-5-31 11:53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23-5-31 10:36
唔。您又在偷换概念了。佛陀一直在讲法,但金刚经中有这一段: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须菩提! ...



难得你写了这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3-5-31 16:46 |只看该作者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意思是“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


我再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小孩子掉河里了,你去救他。救的时候,你如果想着索要利益去救,这就是有欲求。一旦想着利益救人,肯定会先考虑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值的,自然不会全身心投入。而如果凭本性直接去救不作他想,这就是无欲求。无欲求时,人全凭本性,自然会付出全力。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可能偏颇。


修行亦是。一心奔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去修行,是必然入不了这个果位的。但如果你修成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他人可以称呼你是某某果位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放下,就是修行之道,慈悲喜舍。而屠刀,指的是人的各种欲求吧。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3-5-31 17:52 |只看该作者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23-5-31 16:46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意思是“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 入法界品
  一切功德行,  皆从愿欲生;
  菩萨起愿智,  决定修诸行。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3-6-1 08: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1 08:47 编辑









10,佛的欲望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里有“志”和“欲”两个概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是物质欲望;“吾十五有志于学”,这是精神志趣。


但是,“志”和“欲”二者很难区分明白,所以会出现一种模棱两可:“我欲仁,斯人志矣”,这句话里的“欲”,字面意思是求物欲,实际上是精神志向,可见“志”和“欲”二概念可区别使用也可混用。


佛经里也有这种情况,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一切功德行,  皆从愿欲生;
  菩萨起愿智,  决定修诸行。

其中“愿欲”二字,是“发菩提心”,有菩提心然后得修菩提智,发善心,修善知识,成善果。一般而言,法愿要发清净愿,清净愿一般都是“离欲”的誓愿,可也不尽然。如《佛说无量寿经》里有净土门的阿弥陀佛发的大愿,摘录:


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
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



其中“欲食”“欲衣”是基本的物质需求,看见佛发愿也不是没有“欲望”;第三十二愿教信徒发菩提心而“厌恶女身”,这已经不是什么众生平等,可知佛之菩提心也有偏见遮蔽。


菩提心是善心,是清净愿,可是显然含有众生的物质欲望,甚至有些偏见偏执,如上例证。这牵扯到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说佛是无欲无求的,那如何明确区分“欲望”和“善心”呢?


儒家传统已经表明,两三千年里是分不清“志”和“欲”的。佛法也不能。如上述三四愿,分不清“求善”与“求衣”“求食”的欲望。仿佛两面镜子对照,镜子里出现无穷无尽的影子,分不清楚哪个镜子在哪个里,儒家,佛家,也无法分清到底是欲望里含有善心呢,还是善心里裹着欲望。


在这分不清的事情上,太多人耗费太多精力。最后,有些人干脆很武断,用“戒律”硬性规定一个“无欲无求”。“无欲无求”之说果真符合佛法大义么?不能再追问,佛家信徒会说那是“谤佛”“谤法”“谤经”。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3-6-1 08:52 |只看该作者
按照禅宗的观点,说佛时,不能离开众生。
佛若不能与众生共,如何度众生?
不过,这么说也是执于一机一境,会被明眼人棒喝。

换一种说法,比如,想要进入粗浅的世间定,即心流,心里想着要进要进,是不行的。而是不知不觉进到这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也不能执。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3-6-1 08:56 |只看该作者
还是那个意思,执于什么东西,包括经文,包括某种观念,都是执,有这处执于什么就是执的念头,也是执。

身心出现的那种突然的无所依附的空白,若出现过,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

文字有用,可以指引,也无用,因为不是从文字里去理解,而是文字指向一种东东。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3-6-1 09: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09:49 编辑

貌似有一种老婆禅,会被懂的人怼。老婆心切,是禅宗反对的东东。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3-6-1 09:01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3-6-1 08:52
按照禅宗的观点,说佛时,不能离开众生。
佛若不能与众生共,如何度众生?
不过,这么说也是执于一机一境 ...




这个道理你说的对。

咱们都是学生出身,上课读书时就专心致志读书,根本不想什么考满分争第几名,也不想读书读二十年最后做什么,

这些都不想教专心

想这些就是开小差

不开小差读书二十多年不间断,这叫“求学”

求学,当然是有所求。


求佛也是这样

读经时专心致志,好像无所求

一辈子读经拜佛不断,这还是有所求


佛,菩萨,阿罗汉……一样一样的有所求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3-6-1 09:04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1 09:01
这个道理你说的对。

咱们都是学生出身,上课读书时就专心致志读书,根本不想什么考满分争第几名 ...

有求皆苦。 不是有求,也不是无求,是一种自然状态。但又不能想着这种自然状态。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3-6-1 09: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09:25 编辑

最好的办法,就是踏实生活。通过经文去达到那种状态,个人认为有点难。但在生活里,容易达到一些。大慧禅师说饥时吃饭,困时睡觉。是有深意的,做到了就知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3-6-1 09:49 |只看该作者



从佛教吃斋这一点上,我就不太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3-6-1 09:50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3-6-1 09:10
最好的办法,就是踏实生活。通过经文去达到那种状态,个人认为有点难。但在生活里,容易达到一些。大慧禅师 ...



信佛教和入佛教不是一码事吧?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3-6-1 09:53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6-1 09:50
信佛教和入佛教不是一码事吧?

我觉得佛学貌似是研究人自己。佛教我不懂,不懂就不扯。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3-6-1 11:53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6-1 09:50
信佛教和入佛教不是一码事吧?






有一回听说好像佛家在六朝前不用吃素。

不知真假,也没有考证。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3-6-1 11:55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3-6-1 09:04
有求皆苦。 不是有求,也不是无求,是一种自然状态。但又不能想着这种自然状态。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 ...





“但尽凡情”有两种意思

❶尽=断尽
❷尽=尽情

你选用哪个的啊?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3-6-1 12:11 |只看该作者








11,佛与儒


佛与儒最大的区别:佛法只相内求空求定,莫向外求;儒家向内求仁求诚心,向外学礼学君子。


佛家为什么不向外求呢?因为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婆罗门与刹帝利两种姓在争夺祭祀权。净饭王安排释迦摩尼去苦修,二十年后时机成熟,释迦牟尼对外宣称成佛,随即净饭王安排王族子弟五百人皈依佛门,释迦牟尼经过第一代五大弟子劝进,也随即开坛说法,广收门徒……佛法在其传播初期,都是王族子弟皈依。


信众以王族子弟为主,所以建寺修庙的速度很快,不缺钱,又有行政力量的领导,自然而然快速推进。


这导致几个后果:


❶大众部感觉不平。凭什么王族子弟为主啊?于是分门别派。


❷佛法不能向外求。儒家提倡“复礼”,因为儒家支持周朝制度;佛家反对婆罗门,所以不外求婆罗门教的仪轨。


❸等到刹帝利掌握宗法解释权以后,便灭佛,也适当恢复婆罗门教传统,佛教与婆罗门教综合成印度教。




儒家小学九年,然后十五岁有志于大学,三十而立。佛家小乘法类似小学,大乘法类似大学。佛与儒的第二个区别是:儒家小学大学是连贯的,佛法小乘与大乘之间发生隔阂与断裂,甚至互相不服。




第三个区别,儒家之学讲“日用”,天天用,亲身用于待人接物,内心和身外的世界和合一体。佛家内求,不知用来做什么,天天念经,老于经卷里。



学佛然后识儒,吾从儒。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3-6-1 12:24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1 11:55
“但尽凡情”有两种意思

❶尽=断尽

窃以为两种都有。但按这个想法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又成缚了。总之,与思虑没什么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3-6-1 12: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3-6-1 12:31 编辑

【佛与儒最大的区别:佛法只相内求空求定,莫向外求;儒家向内求仁求诚心,向外学礼学君子。】
----------------------------------------------------------------------------------------------------------------------------
学儒挺好的。
向内貌似不是求空求定,是问心。观心。或观我。当然这是我以为。观与照,不一样。照,倒是有点空或定的意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23-6-1 13:34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3-6-1 12:24
窃以为两种都有。但按这个想法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又成缚了。总之,与思虑没什么关系。




两种都有那就是第二种意思呗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3-6-1 13:35 |只看该作者





也想听听无蕊的看法儿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23-6-2 07: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6-2 07:25 编辑







12,佛前旧事




到某地出差,事毕,接待单位安排人领着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逛当地寺庙。寺庙香火旺,名气响,造福广。


从后门进去,执事僧一团笑脸相迎,一团和气相伴。到了某个佛像前,非得让我们一行数人烧高香。高香哎,佛祖保佑,菩萨保佑,本庙最灵验的佛赐福,本庙某某大德祝福……烧高香吧,各位施主烧高香吧。当时那僧人还说过很多尘俗的话,满是尘埃,满是土气,一时在佛前刮起沙尘暴,清净顿失滔滔,唯余烦恼莽莽。


其他几个人花上不菲的钱,庄重地烧起高香,虔诚地头面接足礼佛。自始至终我不为所动,僧人劝得再热情,我也就偶尔合掌说声“佛与我平等”,或者“观我自性”。


……礼事毕,一个同事发现自己的相机包丢了,四处寻找,却又哪里找得到呢,报警,也无用啊,那么多香客,一波接一波,警察仔细录下来,也只能是“等待”吧,再就是嘱咐十多万的相机不能离身,一直挂在肩上。


执事僧的肥脸有些收敛起来,仍挂着一团和气,告别而去,忙得狠。




有一次在缅甸逛大金光寺,要脱鞋赤脚,穿袜子也行。朋友袜子破了个洞,嫌脚趾头露在外面,很害羞,于是赤足进寺。天很热,地面也热,逛完回去,肚子不舒服,到半夜三更时候,坏到不能自持……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23-6-2 07:25 |只看该作者
一直觉得的内心无愧,三观比较从众,不做亏心害人之事,拿得起放得下活得通透洒脱,就是自己做了自己的佛。可是来看你,来回帖,说出这些,立马又觉的自己更是一个大俗之人。
问候徐公,谢谢你哦。佛前旧事,耐人寻味。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23-6-2 07:27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6-2 07:25
一直觉得的内心无愧,三观比较从众,不做亏心害人之事,拿得起放得下活得通透洒脱,就是自己做了自己的佛。 ...




刚刚又补了一段事~~


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好的佛法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23-6-2 07: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3-6-2 07:05
12,佛前旧事



佛也管不了相机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23-6-2 12:12 |只看该作者










13,舍得与放下


拉拉杂杂写出7000字,中心意思是佛法难识,很多人连字都不识其义,句子不识其读,怎么悟佛法呢?


只好自己糊弄自己,把佛法真谛丢到一旁,只大声嚷嚷一些俗谛,说什么“放下”,道什么“舍得”,要不就再说什么“说不得”云云,以此哄自己,哄别人,哄释迦牟尼佛。


前面已经说过,佛教打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组织,是净饭王与乔达摩·悉达多父子二人花数十年精心筹划的一场政治运动,向婆罗门教夺取宗法解释权和领导权。这些权力夺到手以后,后来的王就灭佛。如果真能“放下”,那刹帝利就没有什么必要跟婆罗门斗争,斗争取得胜利之后也没有什么必要灭佛。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是个热衷权力斗争的人。


再说“舍得”,佛与僧如果真懂什么“舍得”,那他们就不能老是玩儿一面儿的,鼓动老百姓給他们“施舍”,他们欢喜滋滋地“得”功德。他们应该双向“舍得”,把老百姓施舍的,在一分不剩地“舍”給更需要的人。只敛不散,不是“舍得”。


具体到信徒,礼佛求佛,是不是求发财求升官啊?普陀求财,五台求观,九华山求成婚,布达拉宫求子女……是不是呢?信徒有求于佛,佛先说,你得先布施啊,心诚则灵,不布施怎么显示诚心呢?……整一个讨价还价的交易。与信仰无关一丝一毫。


看过这两段话,如果我问一些佛门信徒:你天天拜佛烧香,心里默念的是什么呢?他们必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不说我也知道,心里默念的是:求自己身体好,求孩子上学好,求丈夫发财升官……


对别人说的是:信佛,就是不忮不求,无求无欲


闻此言,我笑了,说:可不说,可不说;非说不可,则说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俗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23-6-3 07:23 |只看该作者
教授换研究方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3-6-3 07:34 |只看该作者






这是八卦

八卦懂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3-6-3 07:35 |只看该作者





潜水这么久,泡得越来越水灵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