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孙悟空:信仰紊乱
不管怎么评《西游》,有一点是绕不开的——这是一部描写宗教战争的小说。佛道两家为争夺早被儒家一统天下的东土大唐,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在此背景下,第一主角孙悟空的宗教信仰问题,便是三教此消彼长的一个映射。
由石卵孕育出来的石猴,本来应该像一张白纸没什么信仰的,但他不是。我们看第一回,当他第一个跳入瀑布泉中,发现可供群猴居住的洞天福地之后,猴子们一个个只顾着“抢盆夺碗,占灶争床”,这时,石猴忍不住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这情节大家都熟,只是没多少人注意到,一只山中石猴,怎么就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来?我要说,恰恰是这句话,暴露了他是个天生的儒家子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是儒家修身“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的意思,人失去了诚信,就像车没有了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寸步难行。石猴以此来提醒其他猴子,要守信用,拜他为王。
石猴此话一出,“众猴听说,即拱伏无状,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此“千岁大王”,又是儒家的玩意儿——天子称“万岁”,分封诸王只能称“千岁”。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皆权倾朝野,也只敢称“九千岁”,不敢僭越称“万岁”。 称王之后,“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注意这个“分派了君臣佐使”,也是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
石猴脱口而出就是《论语》,生下来就懂“三纲五常”,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天生就是一个儒家信徒。
可这个儒家信徒,偏偏粉的是道家那一套。当他为了学长生不老术,听从通背猿猴的话离开花果山寻仙访道,到了灵台方寸山时,一听到樵夫唱歌,歌中有“静坐讲《黄庭》”,他立马就说:“《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黄庭》,即道教《黄庭经》,该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教功课之一。这只能说明,石猴在寻仙访道的八九年时间里,关注的全是道家学说,否则,他怎么可能一听歌词中有《黄庭》二字,即知道是“道德真言”?
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一个神秘人物。很多人为他到底是佛是道吵得不可开交,“菩提”一名属佛,但其本人及手下仙童打扮,却全是道家装束。他的讲义,则什么都有,“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他想教给孙悟空的“术门之道”“动门之道”全是道家功夫;而“流门之道”,则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只有“静门之道”,才是佛家参禅打坐的功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斜月三星洞”就像黄埔军校,什么意识形态都有。所以,说孙悟空拜菩提为师即入佛门,是不合事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