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05年,抗战老人孙绍朴如约同我在成都一家茶馆见面。
这是个阴霾满天的春日,湿漉漉的空气令人压抑,但是出现在我面前的孙老却精神矍铄。孙老同多数四川人一样个子不高,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黢黑精瘦,目光炯炯有神,令人不敢相信他已是个八十八岁的高龄老人。
孙老介绍自己是四川资中人,抗战爆发那年刚好满二十岁,在成都市中心著名的春熙路百货庄做学徒。国民政府来川招兵,民众在春熙路拉起横幅热烈响应,文艺队员在台上演戏唱歌,大学生演讲鼓动,看得台下的人群热血沸腾,孙绍朴一冲动就报名当了兵。
老人说,当场报名的青年有三十多人,都是春熙路上的店员学徒,包括“德龙布匹庄”的伙计卿仕恒,俨然结成一个抗战救国的“春熙帮”。卿仕恒是他的乡党,平时跟他要好,报名下来两人都心情激动彻夜难眠。孙老说,他们参加的是“出川抗日义勇军”,不是地方部队,而是大名鼎鼎的中央军胡宗南第一军。成都民众开大会为新兵壮行,女学生登台献花,新兵披红挂彩,那份荣耀就跟中状元差不多。报馆记者前来采访,又是拍照又是请他们发表感言,新兵个个热血沸腾,说了许多豪言壮语,都登在那时的报纸上。
出发那天是十二月中旬,前线刚好传来首都南京沦陷的噩耗,万众悲痛,给新兵出征蒙上一层悲壮色彩。新兵从成都步行到重庆登船,又经水路来到大城市汉口,受训的地名叫阳罗镇。孙老文化不高,但是记忆力惊人,他自豪地告诉我,中央军装备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每班有一挺轻机枪,连有重机枪,团有迫击炮。他扳着指头回忆说:士兵每人一支中正式步枪,二百发子弹,两枚木柄手榴弹,一把十字镐,一把工兵铲。还有洋瓷碗,一条毯子,但是没有水壶。冬天一套棉衣,夏季两套单衣,没有鞋,自家打草鞋穿。当兵一月六元钱军饷,比在百货庄当伙计还多呢,那时候一元钱可买三十二斤大米。如此等等。
我问有没有钢盔?孙老摇头说:日本兵有钢盔,中国兵没有。我说您知道德式师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雨衣呢?他答没有。我问下雨怎么办?他说浇着呗,那时候打仗天天死人,哪里还顾得上下雨?
教官训练极严格,比如瞄准必须屏住呼吸,射击三点一线,立、卧、跪姿一练就是多半天。冲锋得猫着腰,刺杀要快、准、狠,过障碍、跳木马、匍匐前进样样都不能马虎。尤其令孙老自豪的是,他扔手榴弹是全连冠军,能扔五六十米,顶得上一门迫击炮。
转眼到了阳春五月,上级下达紧急命令,新兵结束受训,从汉口火车站登车开赴豫东增援。孙老记得很清楚,上战场这一天艳阳高照,马路两旁的红木棉和大树杜鹃开得热烈灿烂,汉口民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欢送子弟兵出征,令他们再次激动自豪和热血沸腾了一回。新兵营清一色四川兵,共有五百多人,编为三个连。“春熙帮”编在第一连第一排,排长祝伯均少尉,四川资阳人,黄埔军校毕业,是他们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位正式长官。
随着车轮轧轧转动,繁华的城市和美好的和平生活被留在身后,北方战场和枪炮声越来越近,战争这头食人妖魔就要向新兵显露出狰狞面目来。
另一位现居成都的退休火车司机,八十九岁的陈定化老人对我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我在汉口江岸机务段作司炉工,有一天上面来了命令,所有机车都集中往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运送军队。那些军队多极了,简直成千上万,还有各种坦克、大炮、武器和弹药粮食,没日没夜地运啦。人人都知道,这是打大仗,保家卫国啊!日本鬼子已经打到河南,侵略半个中国,不把他们赶走行吗?那时候我们铁路工人憋足一股劲,实在累不行了就趴在锅炉跟前打个盹,起来接着干活儿。就这样把几十万军队全都运上了前线。
我同意一句经久不衰的口号:兵民是胜利之本。有了四万万民众拥护,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败,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