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2-5-11 12:54 编辑
(第一章 童年篇————老城的风月)
十五、暂别老城(童年篇 尾声)
我必须庆幸,因为《洛艺不绝》给我自己的感觉,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也许是从描写五号开始,我似乎更加喜欢写一种“系列”一样的东西,好像只有这样,才很够劲儿,有能让自己有更加持续的感觉。所以,在把五号和北一写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在想,还可以写什么?
就目前来说,我肯定不能写小说,因为现在无法保证连续的、甚至是可以期待的时间,那样的话,情节就“凉”了,筋络也“散”了。
所以,现在还是只能写类似于五号和北一这种,每篇和每篇之间可以相对独立的作文。
我想来想去,就把从小到大去过的、喜欢过的、发生过什么的饭馆或者街头写一下吧。
然后我想,那就从我刚记事、从老城开始吧!
也许是从第一篇《朝阳饭店》开始,我很幸运地从这里找到了后来整个《洛艺不绝》的调子,因为这一篇帖子让我陷入了很深的回忆————要想从我人生最初有记忆的朦胧开始,很多东西必然是很不清晰的。有时候,也许是要把小时候很多个早晨的支离破碎串在一起,才能拼凑起来一个完整的早晨,或者说拼凑出一次喝汤的完整过程。
那种感觉有些美妙,一切已经没有了时间,没有什么坐标轴与时间序列,我完全靠着一种“疑似”的虚构去完成一个记忆————中间所有的镜头、天气、对话、所见、所闻其实并没有在同一时间发生过。
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分别、独自地发生过,而且是确实发生过。
还好————他们至少被我记住了。
这也就是《洛艺不绝》写得很慢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把朝阳饭店这件“文物”写完之后,我觉得后面的每一篇都要能必须和她合上拍。所以,每次都要“深陷”进去,才可以把很早很早以前脑海里的碎片,全都搜刮、收拾起来,往麻包里一“装”,掂掂差不多有点儿分量了,才可以动笔。
可以想象,对付这一“麻包”古旧的瓷器碎片,是要相当小心的,所以每次没有十足的状态,我是没法去写的————至于象之前的很多帖子都是产生于酒后的做法,更是不曾被用来对待这些自己五岁以前的历史文物。
也就是这些原因,很多篇原本半成品的帖子,都在中途因为没有感觉而只好放弃了,而且直接删除从不保存,以防给自己下次动笔产生影响。
这种“小心翼翼”其实很好,因为真的进入了那种状态,我就觉得自己真的变得很小,真的走在了老城的街头,真的可以遇到早已不存在朝阳饭店、老集九府门牛肉汤馆 。
童年部分的记录过程,是一个非常伤感的过程,里面出现过的人物中,象我的爸爸、奶奶、外婆、大舅、二舅、二爷爷、四姑奶等等很近的亲戚均已不在人世,让我一路走来非常地小心,避免让一种“记录”和“描述”(我所希望的)变成一种“煽情”。
而且,还有一些和我非亲非故的人们也早已不在这个世间,或者在我的世界中已经完全丢失————他们曾经在老城的穷街陌巷中鱼贯而行、在我的记忆中历历而过,他们不是我的亲人,但是他们是“老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我童年里必不可少的大人物,例如老婆儿油茶里的老婆儿,东大街羊肉汤馆里打油旋的伙计。
在我想了很久之后,我确认关于老城的童年,确实已经没有什么还可以“攒”出一篇作文的碎片了,《洛艺不绝》这个系列,也就真的可以(也许是暂时)离开老城了————就象小时候我和奶奶坐在上房屋的堂檐下,看着一个亲戚,左思右想之后,发现确实已经把该聊的话都说完了,然后从椅子上站起身,拍拍衣服说————“那中,我先走了。”
我觉得那个人也许就是《洛艺不绝》,也许就是我自己————从三复街或者东大街走出来,不时地拐个弯走到越来越宽阔的马路上,不时地回头望着老城那些“窄恰”的街道,望着那些墙上的蔓藤和自己曾经的身影,逐渐过了桥,来到西关,站在车站上等了一会儿,然后一辆一路汽车(现在101的前身)停在我的面前,我就上去了。
上车以后,我快步地抢到了汽车最后一排的一个座位,然后跪在上面,当汽车西行的时候,我望着东边的方向,看着依然平静如常的老城。我一脸茫然————因为我不知道涧西是什么样子;我有些留恋————因为我担心以后即使想喝一碗油茶,喝一碗老城的馄饨,吃一口老城的卤肉,都不再是简单的事情,更别提那些各种的好汤。
我的年龄还小,甚至不会在这样的场面里,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在和我招手,对我说————“记着每个礼拜都回来召召啊!”
那辆一路汽车,把我带到了涧西,继续着我的童年。可惜我在涧西的童年里,没有任何一点儿记忆可以写在《洛艺不绝》的故事里。
所以,《洛艺不绝》的“童年部分”,在我坐上一路车的时候就结束了,然后在涧西直接开始了我的、也就是洛艺不绝的《少年篇》————那已经是上初中以后的事情了。
我坐上了一路汽车,跪在椅子上望着越来越远的老城,直到20多年后,我回到民主街,再次真正地“回到”老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