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是来打酱油的 于 2014-11-7 15:29 编辑
六星百家讲坛:醉眼看姬
【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朗诵】
正史上关于蔡文姬的记载很少,语焉不详,其他历代文献资料真伪杂芜,蔡文姬的身世扑朔迷离。享誉北斗六星论坛、学富五车的醉笑教授在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发现《后汉书》所记载的关于蔡文姬的生平和故事以及作品有很多疑点,那么,历史上的“文姬归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音乐声响起,醉笑教授开讲,东北口音】
六星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叫《醉眼看姬》,啥意思呢?就是以我自己的视角,给大家讲讲蔡文姬的故事。
我知道蔡文姬这个名字,是在读初中的时候,现在推算一下,应该是1979年吧。
那年夏天,有那么一阵子哈,每到中午,放学路上,经常听到谁家的话匣子里播放话剧《蔡文姬》,声音贼大,播得老带劲了。可不知道为啥呀,话匣子反复播这个节目,我从来也没听全过。后来我学乖了,从学校出来,听到谁家在播《蔡文姬》,我就不走了,蹲在人家窗根儿底下听,这才听了个大概。我耳朵灵,也是那时候训练出来的。
三十多年了,这一幕依然清晰。
还记得其中几段剧情。
丞相府,曹夫人在缝补衣服、被面啥的,曹操在一旁高声吟诵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为天有眼啊,
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啊,
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啊,
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啊,
神何殛我越荒州?
曹操边读边得瑟:好诗啊,好诗!
这时曹操的儿子上来了,为什么知道他是曹操的儿子呢?因为他管曹操叫父亲。曹操的儿子可多了,据史料记载,有25个。我那时候就知道三个,曹丕、曹植和曹冲。
曹冲那孩子聪明,“曹冲称象”嘛,比“司马光砸缸”更有科技含量。人家小曹冲叫人把大象搁小船上,在船舷齐水面的地方,刻一条道儿,然后让大象下来,再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往船上装,船身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刚才刻的那条道儿和水面齐了,把船上的石头挨个称一下,加在一块儿,就得出了大象的体重。人家曹冲也没学过物理、奥数啥的,能耐咋这么大呢?“曹冲称象”是个成语,还有个成语叫“刻舟求剑”,是讽刺墨守陈规、教条主义的,你说,同样是往船上划道儿,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说完曹冲,再说说曹丕和曹植,我知道这哥俩儿,是因为那首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话说曹操死后,曹丕借口曹植“醉酒悖慢,轻视使者”,欲治罪于他。曹丕说,咱哥俩儿情分上是兄弟,但道义上是君臣,你竟敢仗着你有才就蔑视礼仪。以前先王在世时,你常跟别人吹牛,显摆你文章写得好,我怀疑你是找枪手代笔写的。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果能做到,就免你一死,否则从重治罪!曹植一听,心里老憋屈了,气得浑身哆嗦,只见他在屋里来回走了七步,就作出了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要说人啊,还是得有点才气,赶在节骨眼儿上,能救自己的命呀!
扯远了,接着说话剧《蔡文姬》。这出话剧是大文豪郭沫若鼓捣出来的,里面没写曹冲,也没写曹植,写的是曹丕。那时候的曹丕还没有称帝,和曹植一样,曹丕也爱好文章、诗词歌赋啥的。曹操看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连声说好,还问曹丕看了没有,曹丕说,我不光看了,还抄了一份呢。曹操问,你觉得咋样啊?曹丕说,杠杠的,除了《离骚》就属它了。曹操夸曹丕好眼力,曹丕说,屈原、司马迁、蔡文姬,人家的文章是用生命写的,咱的文章只是用笔墨写的。曹操说,嗯哪,依我看,最要紧的是有感情、有思想!你看,这爷俩儿还探讨上了。对了,曹操、曹丕和曹植,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老有影响了,史称“三曹”。 毛主席就很喜欢曹操的诗,比如《观沧海》、《龟虽寿》,后面一首中,有两句被世代传颂,家喻户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54年,毛主席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了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里面写道: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词里面的“魏武”就是曹操,“萧瑟秋风”就是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点化而成。据说,在北戴河开会期间,毛主席针对历史上对曹操的不公正评价,曾与保健医生唠嗑,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是在1959年写成的,说是写蔡文姬,其实,真实的目的是为曹操翻案。
说句心里话,当年我听话剧《蔡文姬》时,对曹夫人缝补衣服、被面的事儿很怀疑,我心里琢磨:丞相夫人用得着像我妈那样缝补衣服吗?曹操也跟我爸一样穿打补丁的衣服?是不是有点假呀,用今天的话说,是不是有点作秀呀?不过,你还别说,据史料记载,曹操确实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典范,他对奢侈、腐败的危害,认识老深刻了,他认为:天下初定,全国军民都必须历行节约,不能奢侈浪费,军民看政府,政府公务员在廉洁上更应自律。所以,曹操除了要求全家人节俭、不得奢侈浪费外,他还严格规定不准熏香,不准穿用彩丝、锦绣做的衣服、鞋子啥的。曹植的老婆,也就是曹操的儿媳妇,就因为穿锦绣的衣服,被勒令回家自杀。你说,这让现在的官二代们情何以堪啊!
说完曹操一家子,咱重点说说蔡文姬。蔡文姬,那可是美女加才女,从小就天资聪颖。《三字经》里都表扬蔡文姬了,里面有这么一句:“蔡文姬,能辨琴。”啥意思呢?这里面有个故事:蔡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老牛了。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还有一个就是蔡邕发明的“焦尾”,是用尾部烧焦的梧桐木制成的。话说一天晚上,蔡邕在庭院中悠然抚琴,弹到悲壮激昂之处,劲儿使得猛了点儿,一根弦断了。蔡文姬当时只有四、五岁,正在一旁玩耍呢,你猜她对父亲说啥,“第二根弦,老爸。”蔡邕低头一看,哎呀妈呀,断的就是第二根,心想,这小丫头可能是蒙的,于是故意又弄断了一根弦,蔡文姬马上说:“第四根弦,老爸。”这回她又说对了。你看,蔡文姬这么小就有音乐天赋,要是生在现在,小时候练练钢琴,长大了上个音乐学院,再参加“中国好声音”比赛啥的,那粉丝比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啥的得多好几倍吧。
可是啊可是,蔡文姬生不逢时,命运坎坷。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老公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也算风流倜傥,可是不到一年,卫仲道身体出了状况,咯血而死,蔡文姬18岁就成了寡妇,因为没生孩子,还把老公“克死”了,蔡文姬遭到了卫家的嫌弃,成祥林嫂了,连邻居都笑话她,据说还有坏小子往她家院子里扔书,书名叫《寡妇思春》,你说多气人。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受得了这白眼啊,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一怒回到了娘家。
话说权臣董卓被诛杀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因在王允座上发出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在狱中。蔡文姬先后失去丈夫、父亲、母亲,孤苦伶仃。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不幸之中的万幸是,年轻貌美的蔡文姬被虎背熊腰的南匈奴左贤王看中,成了王妃,还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蔡文姬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异族的语言。虽然看上去风风光光的,蔡文姬的心里却不得劲儿。为啥呢?主要是气候、饮食、生活习惯啥的不适应,蔡文姬在她的《悲愤诗》中写道:
边荒与华异,
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
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
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
哀叹无穷已。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帐篷住着,风沙吹着,牛羊肉吃着,蔡文姬很不适应,关键是她还思念故国,想念逝去的亲人。
蔡文姬被匈奴掳走时才23岁,这一去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汉献帝经由安邑回到洛阳,又被曹操迎到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上了丞相。当他得知恩师蔡邕的女儿被掠到了南匈奴时,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一方面呢,曹操考虑自己的恩师死后无后,唯一的女儿蔡文姬还远在胡塞,于心不忍;另一方面呢,曹操文治武功两手抓,想让蔡文姬继承先父的遗志续修汉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汉朝与匈奴和好做出贡献。可是,这事对于蔡文姬来说,也分不清是悲是喜,她只觉得柔肠寸断,虽然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可一旦要结束12年的羶肉酪浆生活,就要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关键还有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蔡文姬的心里老矛盾了,那眼泪流得哗哗的,最后,在汉使的催促下,蔡文姬在恍惚中登车而去,途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后来,唐朝诗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归客。
上面说的就是历史上的“文姬归汉”,它和“昭君出塞”一样传为美谈。
研究历史,光看话剧不行,主要还得看书,我发现,蔡文姬的生平故事,最早见于正史,是《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记载的蔡文姬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话说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挺孤单,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叫董祀。哪知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蔡文姬急得火烧眉毛,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正欢聚一堂、举杯祝愿呢。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事儿告诉曹操,曹操不知咋回事儿,得意地对大伙儿说:“大名士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跟大家见见面,咋样?"大伙儿一听能见大美女,都鼓掌欢呼。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只见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连袜子也没穿就进来了,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那小嘴吧吧的,犀利中还暗含伤悲,出席宴会的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由得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都酸了。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确实值得同情,我就饶他不死,但是,死刑令已经送走了,咋整?”文姬说:“你有好马、勇士,一给力不就把人追回来了吗?”曹操于是派人追回文书,免了董祀的死罪。你说冤假错案要是都能这么快得到平反,那该多好啊!
蔡文姬替董祀求情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蔡文姬穿得单薄,还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万千,说:“我老爸生前送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记性老好了,还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名文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咋样?”蔡文姬说:“用不着,人多打瞎乱,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用文言说,那叫“缮书送之,文无遗误”。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上面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我在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发现《后汉书》所记载的关于蔡文姬的生平和故事以及作品,有很多疑点。最主要的是,离三国时期不远,西晋有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就是陈寿的《三国志》,然而在《三国志》中,竟没提到蔡文姬一个字。“文姬归汉”那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胡笳十八拍”那样的千古绝唱,蔡文姬抄录四百多部古籍的贡献,在《三国志》中,也是一字未提。这是咋回事呢?难道《后汉书》记载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是传奇吗?如果是的话,我们几千年研究蔡文姬,研究十八拍,研究文姬归汉,岂不全白瞎了?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谢谢大家,再见!
【王菲《传奇》歌声响起,渐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