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5-7-31 13:32 编辑
和兰言讨论会让人逐渐深入并扩展视野,对我来说,很有意思,很提神。回复的3,4,5,补5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我试着来说几句。
现在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乐器,是6万多年前尼安德特人的骨笛,是动物的骨头做的,三个孔,能吹出奏诸如贝多芬的作品之类的复杂乐曲。猜测这时的骨笛可以当作联络的信号工具,用于祭祀或娱乐吹奏乐曲。这时的音乐或许是一种娱神和人们自娱自乐的手段,起到调剂人们情绪的作用。
我国河南的贾湖遗址,出土了8000多年前的骨笛,且有制作工具,说明人们是有意识地制作乐器。出土有二十多个骨笛,其中一根七孔骨笛能吹奏出7声音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乐器形态了。从考古结果看,贾湖遗址属于新时期中期文化遗存,也即那时的乐器可能就是用于宗教和娱乐,但那时的人们无疑对于音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不然无法解释有意识地制作不同音阶的骨笛。这时的人们或许关于音乐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但对音乐的认识可能与早期的尼安德特人也不差很远。
而在距今4500年的山西陶寺文化遗址,出土了鼍鼓,土鼓,特磬,陶埙,陶铃,口簧,铜铃等二十多件乐器。而从墓葬中乐器的摆放位置看,这些乐器是被当作礼器。也就是说,这些乐器已经是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音乐演奏功能,还彰显着主人在宗教信仰,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
也就是说,音乐不仅能娱神和自娱,还是一个权力工具和身份象征。
如果说,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的骨笛是用于娱乐,那么,到了4500年前的陶寺文化时期,音乐已经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社会和人群的“治理”,用于乐教了。这也可以解释贾湖遗址的骨笛能吹出七声音阶,先民早就对七声音阶有了认识,但礼乐文化的乐理规范却是五声音阶,1234567七个音阶,只有12356五声成为宫商角徵羽。或许是4和7因为其声更多表现欢快和肆意的情绪而不够庄重而不被列入正声,被当作偏音。
而在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基础上,我们的古人按三分损益法建立起十二律吕,又根据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理论,将宫商角徵羽对应于金木水火土,十二律吕被分成了阳律和阴律,又与天干地支的地支12个月份和节气对应起来。如此一来,音乐便是与天道联系在了一起,可以“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以招致人鬼、天神和地祇而祭祀,以使得各邦国亲睦,以和谐民众,以安定宾客,以使边远的少数民族悦服归附,以使动物繁盛兴旺)。
因而音乐也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上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在这样的基础上,程式化就免不了,而且由于已经上纲上线了,那规定和执行就都是很严格的了。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辰,为了什么事,奏什么样的乐,唱什么样的歌,跳什么样的舞,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
兰言在补5的论述中,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等形式视为语言的补充。这里的语言定义,我想是狭义的,是指口语或说诗日常言语;而在广义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口语都是语言的不同符号形式。从这点上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都受到口语的影响,因为口语是最早发展出来的语言表达形式。汉语的口语是有声调的,因而中国的音乐受到汉语四声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有说,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唐《乐府杂录》记有平声羽七调,上声角七调,去声宫七调,入声商七调,共28调式。
而谣,歌,诗之说很有意思。有乐器伴奏的叫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叫谣。诗言志,歌咏言。那么,诗,歌,谣可以是同一样东西,只是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不同?还是诗,歌,谣各有不同?
我是这么认为的:
先说歌,谣,还有谚,其实各有不同。曲和乐谓之歌,徒歌谓之谣;谚,传言也,往往含有哲理。这三者有其共同点:有韵,有节奏,朗朗上口; 不同点是:歌是有乐器伴奏的,谣和谚虽然有节奏有韵律,但不和乐,也即没有人给它和音乐配合起来唱,形成一个固定曲调的歌曲,而只是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随意性也较大。《左传》和《国语》里记录了大量的谣谚,有些就只有一句话,有些较长。就兰言所说的音乐性而言,谣谚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语言声调基础上,随意哼出并流传较广的韵句或韵文。它并不是以乐理或说是宫商角徵羽为根据而定的韵,而是以口语发音特点而形成韵。它们可以没有韵,但一定会有节奏,便于流传。
那么,问题来了,诗是什么?我想,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它还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定义,是一种文学体裁。
《周礼》规定乐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诗和歌分属两个不同的乐官掌管。诗是与十二律吕也即作曲归在一起管理,歌是与乐器归在一起管理。一个是作词曲,一个是歌唱。所以,诗是歌词。需要谱上曲,再去被人歌唱。
而配被当作歌词的诗,就是去民间采集的各国的“国风”以及贵族们作的“雅”和“颂”。风雅颂是根据歌唱的曲调,排场以及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分类的三种诗的规格或说是类型;而赋比兴就是三种创作手法。
有资格被官方选定并被谱曲,能在祭祀,宫廷宴乐,在各种大典仪式上歌唱的歌词,才称作诗。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诗经》?为什么花很大力气去编删《诗经》?因为那些都是被选上要入宫作为大典上歌唱的歌词,是要用来祭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祖的,马虎不得。
而要能被谱曲歌唱的歌词,其本身得要有韵,有节奏,而句式还必须要合五声十二律吕的变化规律,要符合典礼和宫廷宴乐等的要求。因此,诗本身就应该具有口语表达上的音乐性,其后才有与器乐配合的音乐性。
所以 ,为什么楚辞不叫作楚诗呢?因为它不能被选入宫廷作为大典仪式上歌唱的歌词。而后期的乐府诗,也有这个意味。不被选上的,就只能作为民间传唱的歌谣。
所以,后来诗的兴盛有这方面的原因。“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不能被拆散了来理解,而是指能登大雅之堂的歌曲的制作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