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11-16 20:43 编辑
关于我拿到我师哥送给我的一张蹭票去人艺看《茶馆》没必要说了,因为我们说的是老舍。
但是,那场话剧对我来说是认识老舍的开始,虽然我并没有因为看了那场话剧懂得话剧是个啥玩意。
我在《我的一些碎片》里曾经说过,我虽然是生在北京,我父母也一直在北京,由于幼年就去了天津姥姥家,我对北京并不熟悉。我来北京以后我就一直没喜欢过这个地方。老舍让我喜欢了北京,但绝对不是全部,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大家有兴趣我们再说。
从那开始,我开始关注老舍的小说。当然我不会去书店去买他的书,因为我们没那么有钱。好在那个时候我母亲正在国棉一厂做图书管理员,我也用不着买。
可以这么说,老舍的小说我几乎都读过,我也被他深深的吸引。
应该客观的说,老舍在中国作家在世界的知名度里几乎没有。可能有人说不对呀,老舍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很多文字。那我就问问你,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一定是这个人的成就吗?
老舍是北京人,也是中国的“旧式文人”,我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其实这个区别只在中国才有,外国人是没有的。
同样有所谓“旧式文人”称号的在中国是很多的,比如矛盾,比如巴金等等。他们的文学成就我就不说了。
我们只从49年开始来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那些所谓“旧时的文人”等这个时代结束的时候怎么生存?
老舍找到了一个办法,而且比较成功,其他的人反应比较慢或者不信文学还有新旧之分坐在那没动。
后来的时代经历告诉他们,他们必须得知道这个“旧时”有多么可怕,不亚于留发不留头!在后来转型的文人里;老舍虽然是走在最前边的,但是他也是最憋屈的。他用最朴素的办法理解世界,这点我们从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结果就是,他同样被朴素甚至原始的办法要了他的命。
今天就说这些,没有逻辑大家原谅,其实我怎么可以有逻辑,一个初中毕业的文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