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贴上那些,是想说,你那几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
1,“刍狗”,不是草扎的,只能是真牛羊真狗
2,因为狗不入席,所以狗与马不入祭
3,因此,刍狗=刍豢,即泛指鸡鹅鱼鸭猪牛羊等等祭品,而不是草扎的狗。
4,用假祭品祭祀,那是东汉的事情,不是古人的礼仪。
----------------------
对照我给的那些资料,应该可以看出:
1.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时代,就有草扎的人,马或其他动物作为祭祀或殉葬的代替,称为刍灵,所以,用草扎的六牲作为祭祀用品在当时应该是不少见的;
2.只是,刍狗这种祭品确实应该很少出现在国家祭祀中,甚至在贵族祭祀中应该也很少见,但在民间应该是很普遍的;
3.狗作为祭品,是出现在山神的祭祀仪式上,祭祖不会用狗。现在南方地区的山区百姓仍有祭祀山神的,也就是在山神的牌位前烧几柱香而已,连祭品都没有,但祭祖时,再穷都会摆上鸡鸭鱼肉,可见,祭拜山神并不是那么隆重。
4.从《周礼》等史料记载来看,狗,马都入祭。
5.古人并不反感吃狗肉,对待狗的感情也并不像今天那样。如果段教授认为这些还不够佐证,可以去翻点资料来看,比如,宋镇豪的《夏商生活史》,可以参考参考。
6.刍的意思就是草,豢的意思是圈养,刍豢就是人饲养的野外放牧吃草的和圈养吃谷子的不同的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作为食物。刍豢就是能作为食物的家畜家禽。如果把刍狗当作刍豢,那么,老子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成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肉食”,天地就像个超级吃货,你觉得老子会是这个意思吗?
7.也可以再去翻一下庄子的《天运篇》。师金对颜渊说的那些,其实就是为老子的刍狗那句作了诠释。
螃蟹的跟帖应该赞一下,给段教授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参考。
有些史实有大量史料佐证,明摆着是那样的,不要强解嘛。为赋新诗强说愁,自己不愁,别人看着发愁。
段教授倒可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实那更有趣。
再来说几句,纯碎是兴趣,不是为来抬杠,只是给点参考意见,不用费心回,看过即可。段教授的字嘛,有些还是值得用心思考,只是思考思考着,就看到好多岔路出来了,忍不住就来叨咕几句。写出来意在分享,吃水不忘挖井人嘛。
没事,我叨咕我的,你坚持你的,我出个苹果你出个梨,我们就能猜猜苹果梨大概是个什么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