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 13:12 编辑
昨天新闻里,知道江主席去世了。
这是一件大事,所以记录一下。
江主席去世,代表着他的时代结束,我琢磨着有没有一件文学作品,恰好记录了这个时代,像《平凡的世界》记录邓小平的那个时代一样。一时想不起,或许你们能补充。
不过我们共同经历的这段时光,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对包容的时代,所以完全包容写的应该不多,但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写的,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时代。
昨天微信里,有人在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好吧,就聊聊他吧。
最初读《潮骚》这部日本文学史上获奖的作品,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读到《金阁寺》就不一样了,突然觉得心里打开了一扇窗。
每个人对于阅读都有一个契机,在此之前,我的阅读是中国式的传统的那种。我也读了很多外国小说故事,但我的审美是中国式的传统的。
是那种内敛温润含蓄克制,有中国式的留白和空余,有只此青绿的简静至美,有寂寥之美有遗憾之美有高远空阔之美。
但是《金阁寺》不一样,这部小说是以1950年金阁寺被学僧林养贤纵火烧毁这一真实案件为蓝本而创作的,它告诉我们“人一旦钻进美里不出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它告诉我们懂得审丑才能审美,唯美是一种局限,对一个作家来说,唯美是一种缺陷和虚假。
我说到契机,其实在哲学书里,在以前的经典里,在美学的专著里,也有各种思考和引申,但是《金阁寺》恰好是一个契机,它开启了我的思考。
后来我读帕穆克的《伊斯坦布尔》知道了”呼愁“,知道了废墟之美,而莎乐美和金阁寺一样,同样包含着毁灭之美。
不仅仅是毁灭,金阁寺在文中象征着永久的短暂之美,也代表美是具有悲剧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测性。
最关键是这本书里,文字美到你可以 一读再读,它带来的思考也可以反复回味。
随便摘要几句吧:
金阁与人的存在便是如此愈发成为泾渭分明的对比:人之形象容易毁灭,却浮现出永生的幻影;金阁之美固定不变,却渗透出毁灭的可能。人虽脆弱而无法根绝,金阁虽顽强而可使之毁于一旦。人为什么注意不到这点呢?我这一独到见解无可怀疑。假如我将这明治三十年指定为国宝的金阁付之一炬,这便属于纯粹的破坏,金阁势必无可挽回地归于毁灭,从而将人创造的美的总量确凿无误地减少一部分。晚夏宁静的日光,在究竟顶的屋顶上贴上了金箔,倾泻直下的光,使金阁内部充满了夜一般的黑暗。 金阁从背面承受着月光,折叠着黑暗而复杂的影子,寂然无声,惟有究竟顶的花格子窗框,泻入了清亮的月影。 对于我来说,美必须是这样的东西。它从人生中遮隔我,又从人生中保护我。
希望你也喜欢这本书。
好吧,临屏写字,很遗憾最初写的想不起来了。就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