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5-6 09:49 编辑
早上起的很早,浏览了一下书房的帖子。看了左手刀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标题有点吓人。
看了前两节。左手刀笔力已经很不错了,扎实,写实,有自己的叙事风格。
左手刀在帖子里说到鲁迅:
“……读鲁迅的书,就是个压气,不知他做错了什么事,许多作家把投枪都刺向了他,然后他就是睚眦必报,挨个还击,极尽嘲讽之能,还要痛打落水狗。看他的文章很解气,却并不喜欢他的为人,这跟立场无关,只是单纯的不喜他处事的方法。
他说要做一把投枪,却是如此,他的一生就被人当枪使了,扫荡完敌人,自己也失了用处,这面旗手的多篇文章,也被人踢出教材,世间的人性是相同的,能伤人也能伤己,所以他成了和谐的大敌,散在历史的风尘中。”
这个话题我挺有兴趣,我上午有网课,中午要睡觉,下午来写我所认知的鲁迅。
书房在搞什么活动吗?五月读书?
我在想,我有多久没有读书了。我指的是看闲书。
小说,已经很少看了,我已经过了读小说的年龄。我给学生讲过:读书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喜欢什么看什么,相当于启蒙。
我小的时候并没有这个选择权,“文革”时代,书很少,只能有什么看什么。我大约在十岁左右开始看闲书,最早看到的是《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和《三家巷》《家》《踏平东海万顷浪》,当时都是“禁书”。这得益于我的几个哥哥。我大哥大我九岁,二哥大我六岁。按现在的说法,他们都是文艺青年,这些书都是他们借来的。他们不看的时候我就拿来看,多数时候是还没等我看完就拿走了。我看得断断续续,有头无尾。
还有一本《红楼梦》,一直在我家里,所以我看《红楼梦》的时间最多。
十三岁开始读《隋唐演义》和《七侠五义》和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么精准地记得是十三岁?因为那年我家搬了新居,从新邻居家借来的。
第二阶段,读名著。有了读书的兴趣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好看的书,别人也会给你推荐,自然把你引向名著。
上高中的时候读了《鲁迅全集》的全部小说和大部分散文、一部分杂文。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高中有个同学叫小光,他家有一套《鲁迅全集》,我经常去借阅,但他不让我拿走,只能在他家看。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邀请我在他家吃住,早上一起上学,放学后回他家里,一起学习,他父母也热情欢迎我,照顾的很周到。这期间,除了《鲁迅全集》,还读了第一本外国名著《茶花女》。
当时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他会留我吃住在他家,从夏天到冬天,住了差不多一个学期。
转年开学,另一个同学玉龙又邀请我去他家住。他父母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供我们俩学习,吃的也更好。
我有些奇怪,就问玉龙为什么?他笑着说为了跟你一起学习。
当时我文科成绩特别好,语文的古诗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主要靠背,我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俩人都考上大学了,玉龙是复读一年考上的。
我们三个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小光毕业后分配到省建材公司,经常出国做贸易, 后来举家移民加拿大,渐渐没了联系。玉龙毕业后在办事处工作,后来做了街道委员会的书记,混的有头有脸地,前几年心梗去世了。
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读名著,读古典文学。看了很多,这是中文专业的必修功课。看的最多的是雨果,福楼拜,狄更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米切尔的《飘》,喜欢大仲马,几乎看了他所有的作品,非常好看;不喜欢巴尔扎克。《约翰·克里斯多夫》啃过,没啃动。
从学校开始读武侠小说,到后来,把金庸,古龙,温瑞安的全部小说都看了。还有一些伤痕文学,梁晓声,贾平凹,路遥都是那时候读的。
毕业后读了很多外国的畅销书,《廊桥遗梦》《风语者》,还有推理悬疑小说,西德尼谢尔顿,史蒂芬金。
在学校的时候,你要不捧着一本名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中文的。
第三阶段,读史书。除去巫山不是云,中年以后再读小说已经没有味道了。于是转向文史。先秦诸子百家,《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在学校就看过一部分。但也没有通读。
再后来,生活日渐沉沦,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也就没心情看书了。
小炸毛说,读书为了明事理,意思说你醉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一脑子浆糊,可见读书没啥用。
我没觉得读书是为了什么。就是喜欢看,没想过为什么要看书。
最近几年,看的最多的是语文课本,然后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从初中到高中,十一本语文教材,要烂熟于心,还要研究高考试卷。
这个是最难的。
先说到这儿吧,我去上网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