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二、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注释】
蔡洪:蔡洪字书开,三国时期吴郡(今苏州)人,晋灭吴后,以秀才身份由吴入晋,元康年间任松滋令。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元康初,松滋令吴郡蔡洪字叔开,有才名,作《孤奋论》,与《释时》意同, 读之者莫不叹息焉。
松滋,今安徽宿松县,汉初设松滋侯国,隋改为宿松县至今;今松滋市在湖北,古时属荆州,汉高祖设高成县,东晋后,安徽松滋人南渡多居高成,遂改名松滋。
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晋武帝司马炎二子,立为太子,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在位16年先后用了十个年号。永熙(1年)、永平(1年)、元康(9年)、永康(2年)、永宁(2年)、太安(2年)、永安(1年)、建武(1年)、永兴(3年)、光熙(1年)。其中元康最长用了九年, 其间皇后贾南风掌权,也是惠帝最安定的时期。元康九年,八王之乱爆发。
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何不食肉糜”的原创。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辟命:辟(bì) 征召。
仄陋:狭小简陋 ,指出身卑微。
岩穴:山洞,古代隐士多住在山里,所以以岩穴指代隐士。
孟津之河:孟津在河南洛阳以东,是黄河一个著名的渡口,孟津之河应该指黄河。黄河流域盛产夜明珠, 不然“孟津”与“夜光之珠”有何关联?
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
夜光之珠:夜明珠,亦称随侯珠。
盈握之玉:一只手握不下的玉璧。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远古时期,中原华夏部落对周边其他部落的称呼:东边的称夷:西边的叫戎,南方的叫蛮,北方的称狄。
这几句用比喻说明人才不必一定出自大国胜地和名门望族。
得无:莫非,难道,是不是。文言中表示猜度的语气词,常与“乎、耶”构成表推测的疑问句。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简译】
蔡洪去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问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狭窄简陋的地方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寻俊杰之士。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又是亡国者的后代,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这次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吗?”
【解读】
古代官员升降任免,有很多用词,粗略介绍几类,读文言文时免生歧义。
1、举荐出道:举、荐、征、召、辟、察、策。
察:考察后予以保举( 汉魏时期的察举制度,又称举孝廉)。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策:策书:帝王授勋、任免官员的文书,引申为策封、策免。《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授予升迁: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特别是“除”很容易误以为撤销。
除:是“除授”的简称,指免去旧职任命新职,通常是提升。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入选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是高考必背篇目。高考古诗文占30分左右,虽然并不直接考教科书上的原文,但背几篇古诗文可以解决很多文言常识问题。
陟zhì :本义登高,引申为升迁。诸葛亮《(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罢免贬谪:贬、谪、左迁、罢、黜、废、免、褫、夺、出
谪:[zhé]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褫: [chǐ],本义:扒衣服, 引申为革除官职、爵位、封号:褫夺。旧时生员等犯罪,必先由学官褫夺衣冠,革除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
就像今日之“仁大正鞋”,违法者要先免去身份资格再追究法律责任。
左迁:降职,古人以右为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出: 京官外放。
4、平级调动:迁、调、徙、改、转。
徙:本义是迁移(居住地)、流放(罪犯),也表示调动官职,
5、暂代兼职:领、加、兼。摄、代、署、权、判、行、假 (临时的,非正式的)
6、死后追封: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