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在看不下去了,普及一点小常识:为什么科举制度在宋朝发扬光大…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为了矫正五代武人积弊,赵匡胤鼓励读书,通过科举把这些读书人提拔起来。这还不算,他还秘密地刻了誓碑,这个碑只让太子看,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看,一共三条,其实就两条,第三条是保证前两条实施的,第二条就是不杀读书人与进谏的人。这一条很厉害!所以读书种子遍地开花,科举取得的人才越来越多。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4-4 17:57 编辑
这个誓碑,就是大送的宪法,大宋的国策,谁都不能违背。当然读书人只是传闻,但并不知道它的真实存在,因为读书人一旦知道这第二条,大家都懂得,岂不闹翻天?既然怎么闹腾都不会被杀,那皇帝老儿得麻烦可就大了,直到靖康之乱,京城被打下来,这个誓碑的内容才流传出来: 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所以苏东坡乌台诗案被吓成那个熊样,后人看了煞是可笑,如果他真知道这个誓碑第二条的内容,就会淡定了。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据宋人叶梦得的《避暑漫抄》记载,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善高效的文官***,别看他出身行伍,却深知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深知知识分子对于一个国家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建国三年之后,他就秘密刻下了一块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外面门锁封闭,藏于太庙,不让任何人知道,只有新太子继位的时候,才可以进去恭读誓词。当他进去的时候,还有严格的规定,只让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跟着去,其它的都要远远的站立。但见新太子走到碑前,反复跪拜之后,打开黄幔,默诵完毕后,再拜而出。所有的群臣近侍,皆不知道誓约的内容。以后所有的皇太子都遵循这个惯例,登基时才可以看这个誓约。这个誓约属于国家最高机密。有了这个基石,才有了大宋三百年的人才济济与文化繁荣!
| |
| ||
| ||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