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中有一个忒修斯之船,在社会学中有一个金阁寺之问,在佛家有一个阿能诃鼓,这三个概念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讨论,当一个具象的实体或抽象的理论形成之后,时移事易,在以后漫长的时间时,构成的它的元素不停变化更替,它还是原来的它吗?或者在它所构成的元素之中谁能最大限度的代表它?
当我们把一个文明中构成的元素一项一项拿出来认真进行剖析,会发现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难题。有些是似是而非,有些我们以为是重要的,好像却没有想象中重要。有些在历史的演进中间早已变得失去了当初的样子。那么真正的能够代表一个文明的重要元素应该是什么呢?
实体总是在不停的变迁,而唯有精神应该可以不朽。
对于一种文明来说,真正的能代表它的应该是某种抽象的可以穿越漫长时空的精神。窃以为华夏文明的这种精神发轫形成于先秦。具体来说,它是一种贵族精神,轻生,重义,求真,忠诚,良善,信诺,守约,平等精神以及贵族精神。等等之综合,并被人们普遍当做信念, 可以为之舍弃自己的生命。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详细描写过: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文丞相曾经很长时间被囚在大都即现在北京,有一次看守他的士兵夜里喝过酒唱蒙古长调,第二天文天祥把士兵叫过来问昨晚他们唱的是什么,士兵告诉他后,文天祥叹道:此真黄钟大吕之声。
这一则小故事我不记得在什么地方看的,但我一直记得,这里边有一种贵族气,不吝于夸赞那怕是敌人的东西,只要是真的好。客观而超然。那些动不动就抵制某货的蠢东西们永远不可能理解这种境界。
如果你读历史,你会发现,自宋以后这种精神开始急剧衰落。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文明肇极于赵宋,我理解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下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