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量狭胆薄 晚节不保 《国记》刻碑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为了平息众怒,拓跋焘把崔浩及相关人员逮捕起来。在对崔浩的治罪量刑上,拓跋焘不无纠结。这期间朝野呼声特别是拓跋氏贵族显要都强烈要求把崔浩处以极刑。拓跋焘在亲自审问了崔浩之后,终于下决心要把崔浩置于死地。因为崔浩在面对拓跋焘的审讯时,股战声嘶,惶惑不能对,并承认在执政期间有贪贿事,这就更加引起拓跋焘对他的鄙视和厌恶。同案犯高允却不是这样,面对皇帝亲审,高允朗声应对,辞气不挠,承认在著述方面自己亲为的多,崔浩因为所领事繁,只是审阅定稿而已。坦言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虽然有太子为我遮拦,我对皇上还是要实话实说。拓跋焘很感动,赞叹高允“临死不易词,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应该免除他的罪以旌表之。 崔浩的死,最大的送命判官应该是太子拓跋晃,他和崔浩的明显过节就在灭佛运动和一意孤行提拔汉族官员。太子就是接班人,崔浩当年的狠辣和藐视权贵给太子以极坏的印象,如今跌到他手里,岂能轻易放过你。高允说的很公正,崔浩所坐之罪,如果有其它恶迹,这不是我能判定的,若是因为以直笔写史触怒皇上,他就罪不该杀。在太子一党看来,崔浩正是犯在这个其它“恶迹”上了。不但崔浩本人该杀,就连他的亲族也要全部诛杀。罪责大的高允反而被赦免,崔浩家族及姻亲都被杀无赦。在对崔浩行施的这个一不做二不休,隐隐可以看见太子拓跋晃凶残的面目。太子在后来受到权阉的诬陷致死,也算是他冤杀崔浩的报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