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成功的国策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成就了明在多如牛毛的反元队伍中立于不败、笑到了最后。明朝建立后,缓称王这件事儿最先没有了意义,广积粮呢?大概也没有坚持很久,大家知道李自成张献忠,就是因为关中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而揭竿而起的,缺粮啊,否则赈济搞得好,也不会断送了一朝的江山。有明一代,真正坚持到最后的国策是“高筑墙”,墙是越筑越高、越筑越多,致使在四百多年后在宇宙飞船上还能看到一条毛毛虫,外国宇航员伸出大拇指说“OK,那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卖嘎的!”我们能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都是明朝留下来的。
长城的优势,就是为了挡马,谁都知道蒙元的骑兵非常厉害,有了长城,就使农耕的步兵与游牧的骑兵有了基本对战的可能,总不致于被冲杀如切瓜、秋风扫落叶了罢。有人可能觉得中国人咋那么笨,四处砌墙的工程量,无疑超过给黄河镶瓷砖。你还别不服,蒙古的骑兵当时横扫了欧亚大陆,谁也没有想出好招儿,也还就中国砌墙这一招比较好用。
全国都砌墙,那得多少砖呢?再说也没那么多瓦匠啊,后来边远地区就砌堡,堡嘛就是小方城,堡堡相望而不连续,骑兵来了我们步兵就进堡,不怕你的骑兵再冲锋,你若围堡我就放狼烟,其它堡的步兵就来反包围,蒙古人觉得这样杀不着也抢不着,没意思了也就退了。
我为啥对这事这么门儿清?因为我就是“堡子”里的人。我的家乡就叫“某某堡子”,这些堡子星罗棋布,打完仗了这里就成了村落,你去看如今的地图,我告你一招儿,村落名字叫“边、城、堡、台”的就是汉人的控制区,村落名叫“寨子、杖子”的就是蒙古的控制区,因为他们用寨圈人、用杖子圈马嘛,中间地带缓冲区呢?就叫“窝棚”嘛,只几个窝棚,没几个人。
墙能挡马,但挡不住人心,大明不是毁于墙而是毁于粮,大家记得是李自成先打到北京的罢。一班的文化人差不多都视李自成为“皇帝”了,可这土瘪太不争气,丢了小媳妇的吴三桂引进了满族皇上,这不就墙倒屋塌了嘛。所以现在围绕明朝谈理想,谈皇权、政权相平衡谈体制谈机制,我总有些怀疑,明朝也就泥瓦匠干得好,还有什么好呢?
明亡了。但明朝的传承还在,我们现在房地产也很蓬勃;再有就是我们现在全民打麻将,名曰“砌墙”,砌墙的传统我们不会丢失。
我有时站在几百年前留下的堡子里,觉得四周很荒芜;我的心也很荒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