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是来打酱油的 于 2016-4-7 22:37 编辑
成语故事中,有关邻人的竟有不少。
比如,邻人疑斧、邻人亡羊、邻人烹鸡、邻人卖犬、邻人献玉等等,不管其中的寓意如何,它们起码证明:古时候,邻人之间的往来和交集还算频繁,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迹象。
现在的邻人,应该也有许多故事吧?怎奈,邻人之间的往来和交集似乎越来越少了,“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听起来恍如隔世。
高楼大厦之中,邻人成了不相干的人,住了几年、十几年,邻人还是陌生人。这社会咋的了,谁也顾不上谁了。
但邻人终归是邻人,不打头也会碰脸,一些蒙太奇的印象,总还是有的。
先说楼下的三户人家。
一家是老两口带外孙女,这老两口也不算老,六十多岁吧,男的挺勤快,没事就擦汽车,有时他家的门敞着,能看到他在屋里搞卫生。女的买菜归来,总是一手提着菜,一手牵着外孙女。
一家是三口之家,男的腿脚不利落,走路拖泥带水的,常拎着一个布兜子去医院拿药。女的做小生意,卖发卡、袜子之类。儿子二十多岁,不知是上学呢,还是上班呢,好像最近搞了一个对象,出来进去搂搂抱抱的。
一家是老人独居。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几年前老伴去世了。闺女儿子挺孝顺的,特别是儿子,有五十岁了吧,戴一宽边眼镜,腰板直直的,每天都过来陪陪老娘。我总看到他一手挎着老娘的胳膊,一手拎着一个小马扎,跟老娘并排在小区外面遛弯儿,晒太阳。我看到他时,他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距离远时,他会冲我挥一挥手。
再说说同一楼层的两家。
一家是新搬来的,老两口带一孙子,这孙子是个小胖墩儿,还在上小学。不知为什么,这三个人会激烈地吵架,通常是奶奶跟孙子先吵,爷爷跟奶奶后吵,不分白天黑夜,可能是因为孙子的学习,也可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的时候,他们的嗓门一个比一个高,要出人命的样子。
一家是老住户,八十多岁的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孙子同住。儿子和儿媳在楼下开了一个面馆,老两口白天就呆在面馆里,彼此说说话,或跟顾客说说话,有时还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我管老大爷叫王老师,他以前是中学的体育教师,现在还是楼栋的楼长,有陌生人进楼里,他看见了总会问一下句:“你找谁呀?”我管老大娘叫高姨,高姨热心肠,街道有什么事情,她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每月还代收清洁费。王老师和高姨的孙子没怎么上学就上班了,烟抽着,项链戴着,衣服也是名牌。这孙子特别爱网购,快递师傅三天两头往他家大包小包地送东西。有一次,他家没人,快递把一个小纸箱子放在我家了,我瞄了一眼上面的字,好像全是五花八门的小零食。
还有一些邻人,我的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比如,楼上一个白发苍苍的大娘,拄一拐杖,每次上下楼都很吃力,走走停停,经常在楼道里喘气。比如,一对小两口,吃完晚饭要下楼遛狗,那狗跟一头大白熊差不多,也不叫唤,擦腿而过,常会吓人一大跳。有时候那狗不懂事,一边下楼一边拉屎。比如,有一对中年夫妻,上下楼总要手拉手,那男的高大威猛,那女的小巧玲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父女。有一天,那男的在楼下跟人吵架,还动了手,我透过阳台的玻璃往下面看,好像八匹大马也拉不动他,平时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咋发起飙来是这个样子的?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一些邻人,不在一个楼里住,但也混个脸熟。比如那个叫小东的,刚四十岁就脑梗了,每天和一个小狮子狗散步、晒太阳。比如那个叫罗锅妈妈的,她在楼下的空地上种了一些花花草草,六十多岁了,有时兴致来了,还会抖一抖空竹,她的老伴已经瘫痪卧床十几年了。
我最熟悉的邻人,是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的名字叫刘烨。刘老师是特级教师,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只是朗读课文时带点家乡口音。刘老师今年七十九岁了,不爱在家里呆着,我总看见身材瘦小的他手里攥着一份卷起来的报纸,在楼道口站着,或和邻居聊天,当我喊他“刘老师”时,他会高兴地跟我说:“你下班啦!”其实,我根本就没去上班,我也不解释,因为我发现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上班下班无所谓啦,就是打一个招呼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