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钱穆:不是谁都学得来闲散生活
楼主: 五十学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穆:不是谁都学得来闲散生活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7-26 17:24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12
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
==================
我有时候觉得三家各 ...

很同意师兄的观点,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5-7-26 17:27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5 18:31
这帖子里,有8张丰子恺的漫画。想请教疯哥一个问题:您喜欢丰子恺的漫画吗?为什么?你认为丰画优点是什么 ...

丰子恺的画,不知道怎么去形容,看了就是心里好舒服好安逸。。
没有火气,如果勉强要形容,这是这句。。
老树的,这方面有距离。。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5-7-26 17:29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5 21:44
老树的漫画,也是闲散得很。虽无丰子恺的漫画功底,但其主旨,我感觉还是一脉相承的。呵呵。

嗯,嗯,应该是很接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5-7-26 17:41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6 17:21
师兄下午好。
我认为朱子说的空寂,是从根本上反对佛教的出世吧。但他的思想已蕴含了佛法的思想了,所谓 ...
师兄好
我觉得他们都是反对偏见的。。
沉空守寂只顾自己,在中国是不行的,中国的文化基础不接受这样的。。。
印度允许这样,是因为这类人的能力只到这里,能够把自己搞清楚就行了,积极利他不但没能力做到,也没有这样的意愿。。
在中国,也有这类人的,也不错的,但是主流文化不主张这样。。
儒家作为积极入世的基本立场,肯定不会赞成这样的学生的,呵呵,哪有儒家的老师千辛万苦的教了一个只为自己的家伙。。
我觉得反对的是不能积极利他只顾自己,不会反对的确没有能力的这类人把自己搞清楚的。。
可见不是反对出世。。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5-7-26 17: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尽意 于 2015-7-26 17:46 编辑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6 17:21
师兄下午好。
我认为朱子说的空寂,是从根本上反对佛教的出世吧。但他的思想已蕴含了佛法的思想了,所谓 ...

呵呵,有些优秀知识分子反对佛教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人如果搞错了佛教,就是彻底的毒药,而且没救。。。
所以佛家的学者,大都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反复叮嘱,担心别人搞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5-7-26 17:47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6 17:23
我倒理解中庸与佛法的主旨并不违背,暗合。

是的,一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5-7-26 20: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喜钱穆有篇谈诗的也特别喜欢,但我还没找到出处,网上有,不知出自哪一本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5-7-27 15:19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17
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 ...

师兄博学。我这方面,等于白痴了。仰慕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5-7-27 15:40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20
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 ...


这敬字,与佛教中的依止很相似。
古代学生拜师仪式很隆重的,父亲带着儿子给孔子像行大礼,给老师行大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世上最让人不耻的行为就是欺师叛道,等等。这些仪式,都是在体现一个字:敬。
一代大词人李商隐,19岁时因文才出众,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收为学生。结果后来却被李党要员王茂元看中,把女儿许配了他。因此一事,他一生郁郁不得志,辗转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个,似乎也是古人价值取向的一个例证吧。
我本来对这个领会不是太深,有一次给马一里讲道理时,忽然想到了佛教中的依止这个问题。仔细一琢磨,儒家所谓敬字,跟佛教的依止,真是异曲同工。一个学生,只有对老师全身心的信任,折服,敬重,才能切实地领会老师讲解的各种知识和道理。
师兄说平常其实是最难的功夫,领悟是很透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5-7-27 15: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十学易 于 2015-7-27 15:45 编辑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27
丰子恺的画,不知道怎么去形容,看了就是心里好舒服好安逸。。
没有火气,如果勉强要形容,这是这句。。 ...


老树的画,是处处有“我”,“我”在画面中是主角,以“我”心体验种种。
丰字恺的画,是无“我”,最多是以“我”眼来看种种。此处的“我”,是大众。
这是主要的差别吧。
一有了我,局面自然就小了点。境界也差了点。
并且,绘事功底也是有差距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5-7-27 15:56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41
师兄好
我觉得他们都是反对偏见的。。
沉空守寂只顾自己,在中国是不行的,中国的文化基础不接受这样的。 ...

呵呵。师兄比我眼光深刻,或许您是对的。我只是凭读文章的感觉罢了。
我读过一些古典小说,感觉中国古人很多乡绅家庭,对于佛教其实是比较抵触的。当然,他们大多喜欢布施,那也是为了求俗世的福报,可自家里真要出了和尚,大多是不情愿的。
儒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和尚,很明显完不成这个心愿的哦。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5-7-27 15:59 |只看该作者
野妞 发表于 2015-7-25 19:28
感觉这文吧,就是吃饱了撑的主,闲来无事,空谈,清谈,得来的种种闲情偶寄。
挺好看,俺句句都看进去了, ...


  实话。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5-7-27 16:06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7-26 17:45
呵呵,有些优秀知识分子反对佛教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人如果搞错了佛教,就是彻底的毒药,而且没救。。。
...

也可以理解成一片慈悲心吧。
就我见到的很多向佛的人士来说,真正能悟到师兄这个程度的,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很多人是在相上打转,所以,一不小心是极入误入岐路的。那就不如老老实实依儒家教育的步子走,既务实,又造福于家国。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5-7-27 16:08 |只看该作者

我随便发个帖子来赚点点击,即使没人帮着点击,我跟师兄在这儿讨论一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算是借此机会学习一下,烟云大哥莫烦哦。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5-7-27 16:09 |只看该作者
  这篇字信息量相当大,绝对是大儒信手拈来的感觉,胸中自有沟壑,方能写得如此轻松自如。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5-7-27 16:09 |只看该作者
想飞 发表于 2015-7-26 20:10
喜钱穆有篇谈诗的也特别喜欢,但我还没找到出处,网上有,不知出自哪一本

钱穆还有篇谈论语的,好象也不错。我从前转过,现在懒得再转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5-7-27 16:14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5-7-27 16:09
这篇字信息量相当大,绝对是大儒信手拈来的感觉,胸中自有沟壑,方能写得如此轻松自如。

呵呵。对的。
从前的大师们写东西,是厚积薄发,平生研究,写上那么几本书,一张口全是学问。现代人是薄积厚发,天天在网上嘚吧,腹中空空,靠卖弄嘴皮子赚点小虚荣。。
这是今人少真正的大师的原因吧。
还或许,大师也是有的。但是,世人不认了吧。唉。。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5-7-27 16:38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7 16:14
呵呵。对的。
从前的大师们写东西,是厚积薄发,平生研究,写上那么几本书,一张口全是学问。 ...


  而且,以前的大师们书都读得多,思考得也深。而且,更多的时候读书没有功利,只为喜欢。所以才能轻易不开口,一开口真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关键还得肚子里有货。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5-8-1 18:45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7 15:40
这敬字,与佛教中的依止很相似。
古代学生拜师仪式很隆重的,父亲带着儿子给孔子像行大礼,给老师行大 ...

问好师兄,我觉得所谓平常功夫肯定是包含了这些的,又觉得应该不止这些。。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5-8-1 19:04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7 15:43
老树的画,是处处有“我”,“我”在画面中是主角,以“我”心体验种种。
丰字恺的画,是无 ...

我算是画画的,这里的见解,和师兄有些不同。。
画画比较能显示一个人的心境的,如果仔细体会,每一个人画出来都不同,就像指纹一样,尽管都是颜色和线条,但是因为用心的不同,显示出来的气息是不一样的,这是无法掩饰的。。。
而且同样的线条和色彩,因为彼此关系的不同,显示出来的气息是完全不同的。。
一开始是学画画,后来学会直到明白了以后,是单纯的内心流露。。
心境的不同,言语很难描述,没有谁能说清楚一幅画,要体会善于绘画的人的心境,临摹是最合适的办法。。
我说的就是心境不同,境界决定手法技巧,如果境界到了,那谁也可以画到的,但那是他自己的。。
丰子恺的画,相比较之下,更清净些。。
从画面的题字,也可以看出心境有些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5-8-1 19:11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7 15:56
呵呵。师兄比我眼光深刻,或许您是对的。我只是凭读文章的感觉罢了。
我读过一些古典小说,感觉中国古人 ...

呵呵,有些优秀知识分子,其实是有道理的。。
这其中的曲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
那些反对的优秀知识分子中,有些人反而是很清楚佛教究竟说的是什么,有趣的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5-8-1 19:19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7-27 16:06
也可以理解成一片慈悲心吧。
就我见到的很多向佛的人士来说,真正能悟到师兄这个程度的,已经 ...

谢谢师兄鼓励,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的,像我这样的人不稀奇的。。
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通理者多,行理者少
行理者多,证果者少
证果者多,无证者少
太多的人不知道佛教说的是什么,连说理都算不上的,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基本瞎想。。
笑,佛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包含了善与恶,真与假,正与邪,美与丑,而且很相似,一旦搞错,往往不搭界了,反而学了一身病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5-8-1 19:26 |只看该作者
佛教是我所知道的最为神奇的,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去形容,或是仰天大笑,或是笑而不语,或者沉默感慨,或者眼睛潮湿。。。
人生一世是极为难得的事儿,佛教对我很好,让我焕然一新,重新拥有生命,这个我永远不可能更改,因为生命就是这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5-8-2 08:30 |只看该作者
那就不如老老实实依儒家教育的步子走,既务实,又造福于家国。
=================================
是的,儒家稳妥,但不够透彻。。
儒家真正修成了,看佛家一样可以明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5-8-3 09:38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8-1 19:04
我算是画画的,这里的见解,和师兄有些不同。。
画画比较能显示一个人的心境的,如果仔细体会,每一个人 ...

极其同意师兄的见解。
我的国画老师也常这么告诉我如何评价一幅画。他曾在大专院校教过美术评论。呵呵。我现在水平不行,尚不足以领会得透彻。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5-8-3 09:38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8-1 19:11
呵呵,有些优秀知识分子,其实是有道理的。。
这其中的曲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
那些反对的 ...

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吧。呵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5-8-3 09:45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8-1 19:19
谢谢师兄鼓励,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的,像我这样的人不稀奇的。。
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通理者多,行理者少 ...

嗯。我学到现在,方真切明白师兄从前说的那些是真实不虚。真的是危机重重,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我母亲总说她不怕死,有时候劝我们时要说,佛法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她的理论就是投机主义,为我所用。她劝我们食生猛海鲜时要说,好不容易托生成一回人,干嘛不享受,死了后的事儿管它如何。我现在听了真的很痛心。仿佛眼见着她沉沦下去,搭救不得。
还有杂谈临窗,我看着也感觉蛮触目心惊心的。有的人默默学了不声张,可能只害了自己。有的人没学完整就四处显摆讲法,真的是为害不浅。唉。。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5-8-3 09:52 |只看该作者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8-1 19:26
佛教是我所知道的最为神奇的,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去形容,或是仰天大笑,或是笑而不语,或者沉默感慨,或者 ...

我希望我能早点提升一下自己,领略一下师兄领会到的风景。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5-8-3 20:03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8-3 09:45
嗯。我学到现在,方真切明白师兄从前说的那些是真实不虚。真的是危机重重,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我母亲 ...

我母亲总说她不怕死,有时候劝我们时要说,佛法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她的理论就是投机主义,为我所用。她劝我们食生猛海鲜时要说,好不容易托生成一回人,干嘛不享受,死了后的事儿管它如何。我现在听了真的很痛心。仿佛眼见着她沉沦下去,搭救不得。
=============================
师兄尊重生命的观念是合理的认识。。
师兄母亲的话,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究竟意指什么,还无法辨别。。
持戒比较稳妥。。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5-8-3 20:22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5-8-3 09:45
嗯。我学到现在,方真切明白师兄从前说的那些是真实不虚。真的是危机重重,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我母亲 ...

我的体会,学习佛教,要有深度,还要全面,这样也可以避免偏见。。
有些人的观点,不能说都错了,也不能说都对,一部分符合教义,一部分是自己脑补的,结果夹杂了。。
说不知道吧,算是有些领悟的,说知道吧,自己脑补的部分不合理的,可见尴尬。。
如果切实知道了,那么脑补也不会不合理的,因为道理是相顺的。。。
恰似描述看到某人,有些人的道理看起来自洽,仔细观察追问,不能合理回答,这些就是问题,说明是记忆背诵的观点,是听别人说的,是学别人话了,再传来说如何如何,其实并没有看到这个人,即便三藏十二部经倒背如流,只是学了外道。。
如果真是看到了这个人,即便问头答脚,问心答肺,那也是可以的,恰似描述同一个人,双方都只可能看到同一个人,看起来答非所问,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既然是自己看到的,无须记忆背诵,说自己的话就行了,即便呵佛骂祖,其实传佛心宗。。。
呵呵,佛教很有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