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过信陵饮是李白《侠客行》中的一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执觞劝侯赢。
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典故,讲的是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侯赢与朱亥。李白在诗中将自己想像成了古时侠客,能在信陵君家与侯赢和朱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追随信陵君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可谓是人生快事。
信陵君名无忌,魏昭王的庶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安釐王即王位后将他封为信陵君。
那信陵是谁的陵呢?这个地名儿又是怎么回事呢?
陵字本意是山丘。信陵君的封地在宁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宁陵县。宁陵为上古葛天氏故乡,传说中的中国音乐与歌舞之祖。后来这个地方成为葛国,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因葛国灭亡后此地百姓居无定所,大概有不安宁的意思,所以宋国国君将这个方改名为宁邑。信陵君的采邑就是在此。
信陵并非以地为名,而是如同其他三公子一样,只是一个美称。信是诚信,陵是如大山丘般伟岸。宁邑因信陵君之名,所以被人称为信陵。但根据历史记载,宁邑直到秦时仍然称为宁城。后来,汉高祖刘邦因为仰慕信陵君的威名,在宁城附近建宁陵侯国,因此宁陵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魏公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秦国强大,山东六国岌岌可危之时。要说,魏国自从与韩赵三家分晋后,一度曾是战国以来第一强国。当时魏军纵横天下,威风凛凛。但由魏惠王昏迈的原因,加之所处地理位置在诸侯国的夹缝中,按兵家说法是“四战之地”,又在庞涓与孙膑争斗的几场关键战争中接连失利,所以国势一落千丈。
魏国地域靠近秦国,当年强大时没少欺负秦国,秦国强大后也就不停欺负他。不但攻城略地,又大量屠杀魏国青壮丁。安釐王是惠王的孙子,他即位之初应该是怀有恢复魏国强盛之的雄心的。所以,他曾用齐国的孟尝君为相。但结果,孟尝君推荐主帅在与白起的华阳大战中失利,魏军损失十三万人,可谓元气大损。好在,安釐王当年任用孟尝君时,留了个心眼,将公子无忌封为信陵君,用以牵制孟尝君。
战国时的贵族喜欢养门客,孟尝君更喜欢。著名的典故有狡兔三窟与鸡鸣狗盗。后人因此评价说,孟尝君是以养士为招牌,对人才不加鉴别。反而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司马迁也曾经说过,他路过孟尝君故地,见这个地方多流氓无赖,与齐国礼仪之邦很不相符,就问当地人。当地人回答说,唉,当年因为孟尝君不管啥人都喜欢养活起来,所以天下流氓家迁来不少,所以就成这样了。
后来,孟尝君在齐国俨然成了独立王国,他死后,诸子争立,被周围诸侯国趁势灭亡,孟尝君没有后人留下来。
孟尝君失势后,他手下的门客多归到信陵君门下。信陵君的为人应该要比孟尝君更胜一筹,史书记载他: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
所以,诸侯因为信陵君的原因,十多年不敢侵犯魏国,连秦国也不敢。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些意思:秦国会因为信陵君手下区区三千门客,而不敢侵犯魏国吗?史书是否夸张?
其实,这与中国古代战争理念有关。所谓“有道伐无道”。战国时礼制虽已崩坏的一踏胡涂,但秦国还不致于不顾一切。最重要的是,由于魏公子的名声,很有可有再形成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所以秦国没必要冒这个险。
另一个不能算是原因的原因是:信陵君手下这些门客能量很足,历史记载有个事件说,魏王有次和信陵君下棋,听到边报说赵军进犯,魏王在惊。信陵君马上安慰魏王说,那不过是赵王带兵游猎,不要担心。并告诉他自己在赵王派有间谍,赵王的一举一动自己都知道。后来,边报传来的信息果然如信陵君的分析。
由此可见,信陵君手下门客的威力。这种威力应该是秦国所忌惮的,但同时,也让魏王心怀恐惧。赵王的一举一动信陵君都能清清楚楚,如果哪天用来对付自己,是不是更得心应手?
所以,魏王一直在防备信陵君。
信陵君的仁爱,也可表现在与侯赢和朱亥的交往中。当时侯赢已经七十多岁,不过是个看城门的小官,老且贫,任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利用价值,事实上最后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利用价值。但信陵君的倾心相交,让侯赢最终成为了信陵君的座上客,并向他推荐朱亥。
秦战长平血战后,秦军顺势挥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无力抵抗,不得已向魏国求援。魏王虽派了兵,但却观望不前。信陵君无奈,就想带自己门客与赵国人民国生共死。当然,这样做不是他有什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因为平原君赵胜的老婆是公子无忌的姐姐。
换言之,也是魏王的姐妹,两下相较,公子与魏王的心胸气度可见一斑。
面对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局面,信陵君想着最后和侯赢告个别。他肯定没期望侯赢与他上阵杀敌,但肯定想着侯赢会有什么安排和他说。但侯赢却说,自己不能随行,愿公子努力。这个回答让人很是郁闷。虽然史书记载说,魏无忌走后想到是不是自己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随后返回去问。但恐怕这公子此时心中也有些恼怒。也是啊,自己快要死了,每天自己当爹一样供起来的人还在说风凉话,谁能想的通呢?
于是,侯赢就给他出了窃符的主意,后来,也就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
这个故事,悲壮的结局是,魏国大破秦军,解了赵国之围,而侯赢于信陵君到达魏军之日,望北自刎,以酬知己……
朱亥应与信陵君一直留在赵国,而偷兵符如姬的则结果不明。
如姬是个奇女子,按史书记载,她偷盗窃兵符的原因是报信陵君为其报杀父之仇的恩。但窃符是个死罪,能让她如此义无反顾做的原因,除了报恩,应该还有大义所在。《东周列国志》中说,魏王得知信陵军夺军后,想抓信陵君留在魏王的家人与门客的家人,如姬主动承认了是自己所偷,并且以大义劝解魏王,魏王将她打入冷宫。
《东周列国志》属于小说类型,这个结局应该包含有作者对如姬所为的理解。也算对这位奇女子的最好注解。
有一部叫《虎符》话剧,说是窃符事泄后,信陵君之母代如姬受过而自杀,如姬逃出宫,为不影响信陵君名声(她本可投奔信陵君),在父墓前自杀。
士为知己者死。古人之风慷慨激烈如此,虽是演绎,更见情真。
魏公子后来留在赵国。其人格魅力不但折服了平原君的门客,连带折服了平原君。平原君手下的门客纷纷归附信陵君。
这下,秦国是不敢攻打赵国了,但又开始攻打魏国。安釐王终于顶不住,派人请回了信陵君。
后来的事情,比较简单: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联合五国军队,大破秦军,直抵函谷关外,秦国不敢出关迎战。魏公子威振天下,史载天下士人多归于信陵君门下。
这本是个长平之战后,六国最好的恢复机会。只是,威振天下也必威援魏国,这严重影响安釐王的统治。于是秦国趁机使用反间计,俩兄弟再次猜忌,终于让信陵君心灰意冷。四年后(公元前243年)死于沉迷酒色。同年,安釐王亦死。
随后,历史的车轮终于无法抵挡,18年后,即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信陵君曾留下一部兵法,史称《魏公子兵法》,可惜已散失。
安釐王的墓在西晋时被人盗挖,出土了一指重要文献。很多是自秦始皇焚书后失传的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叫《竹书纪年》。
(完)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