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第二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化、楚庄王、吴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但从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来看,第二种说法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因为第一种说法里宋襄公与秦穆公并不是真正的霸主。宋襄公自认为是公爵,并且有帮助齐君登位的功劳,以为齐国之后当该由他来继承霸主地位,但却没想到让楚国着实羞辱了一番。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他并国二十,称霸西戎,但在与中原霸主晋国的交锋当中,总是处于下风的,所以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霸主。因此我们要说的春秋五霸主要以第二种说法为依据。
齐桓公的悲惨之死
齐桓公年少时因为他爹齐襄公不仁,所以听从谋士鲍叔牙的意见去别的国家避难。他去了莒国,而他哥哥公子纠听从管仲的建议去了鲁国。等到后来襄公死,齐桓公在莒国帮助下抢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成就了霸主之业。
齐桓公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也曾以检讨过自己的问题。他自己说过他这个人喜欢享乐,喜欢美色与亲近拍自己马屁大臣。这可能是齐桓公后来悲惨之死的原因,但在他初创霸业的时候是极具勇气、智慧与大度的。
先说桓公任用管仲,可能明里看是鲍叔牙知人,但暗地里何尝不是桓公知人?那是因为他了解鲍叔牙这个人,知道他所推荐的人一定是个人才。
按照现在的观点,恐怕管仲生于当世也不可能有用武之地。因为不管从史记记载还是从东周列国志里的进一步描述,都很难看出管仲相齐之前有什么惊人能力体现。管仲和鲍叔牙史上称为管鲍之交,管仲家母在堂而且家里很穷,鲍叔牙经常救济他,他和鲍叔牙合伙作生意时总是贪图小利,给鲍叔牙出主意又常常失败,打仗的时候又常常临阵脱逃。但鲍叔牙却了解他,知道管仲家有老母,知道他生不逢用武之时。所以管仲后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但这并不是关键的,管仲保公子纠时各为其主。因为怕桓公回国,管仲就亲自要射杀桓公。管仲是个神箭手,但桓公也的确命大,管仲这一箭射中了桓公的带钩,桓公也是个处乱不惊的人,他咬破舌头瞒过了管仲。
按说管仲与桓公这个仇可以说是不共戴天了,但就因为鲍叔牙的一番话而桓公最终重用管仲,鲍叔牙可以称的上是古今第一贤臣,但桓公又何尝不是贤君?
桓公任用管仲而变法强兵,尊王室而九合诸侯。同时也成为了后世称伯诸侯所纷纷效仿的。桓公有两件事做的非常漂亮,一是:燕国刚开始时是个不足道的小国,少数民族来侵略他他无力抵挡,就求救于桓公,桓公帮他打败了敌人,占领土地约五百里,桓公就将这些地方送给了燕国,燕国感激不尽,就亲自护桓公归国,不知不觉中进入齐地五十里。齐桓公说只有送天子才能深入别人国境,我和你一样只是诸侯,你送我送到齐国国境,对周天子是不尊敬的。就将燕国国君所到的齐国国土送给了燕君。
第二件事是鲁国的曹沫。曹沫这人当鲁国的将军时和桓公打架,三战三败,丢了不少鲁国的土地。心里很不服气,齐桓公会合诸侯时,曹沫就劫持齐桓公。但齐桓公却没有怪罪他,反而还给了鲁国以前所丢的国土。后人敬曹沫是千古刺客的祖先,但却没想到要不是齐桓公成全,他也只是能千古冤魂的祖先,说不定还得让后世人耻笑为不自量力。
齐桓公治国与外交上如此雄才大略,但死的时候却极为悲惨。这就不能不说了。
齐国有三个大奸臣:易牙、竖貂与公子开方,这三个人对桓公个人都算是有恩惠的。但管仲与鲍叔牙不喜欢他们。管仲死时对桓公说,我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堤坝,这三个人不敢做乱,但我死后这三个就要出来做乱了,国君一定要当心啊。并且管仲认为鲍叔牙善恶分的太清,没有推荐鲍叔当政。
这三个人就去离间鲍叔。没想到鲍叔说,管仲没有推荐我是为了国家,他知道我有缺点。并且骂这三个小人说,我现在不过是个管刑狱的官,要是我当了政,非杀了你们三个不可。
所以,管仲之交当为后世的表率,也就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但齐桓公最终没有听管仲的意见,他任用了鲍叔,同时也任用了这三个小人,鲍叔劝告桓公不要任务这三个人,而桓公不听,鲍叔就被被气死了。齐桓公年老时三奸臣作乱,将桓公一个人关在宫里活活饿死,并且在国内引发诸公子互相功伐。桓公死后七十多天才被安葬,遗体都烂了。齐国也从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这是桓公也是齐国的悲剧。
但是不是后世人的悲剧?
二月河的小说里,郭琇批康熙龙鳞,康熙大怒之下要杀他。但有人对康熙说: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康熙大悟,最终没有杀郭琇反而重用了他。
齐桓公重用管仲是千古知遇的典范,鲍叔牙与管仲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其实人都爱听一些恭敬与奉承的话,何况是桓公这个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国君?但左传里有一句话叫: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话很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听见的戏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生一世,但求无愧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