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枪北钓:[tr][/tr]
夜行
被雨水浸湿 麦秸
松脱 从折叠的
粽叶里 剥出灯光
三行诗如何描写是很难掌控的,所以修辞就成了微诗的救世主。修辞虽然小技,但是能让诗句凝练漂亮抓眼。兄弟这首诗,把描写和修辞结合的很好。髙赞,亮灯龙欣赏。
2三行诗最难的就是如何描写,修辞是小技。云深处老师在微描写上有独到之处,学习。
云深处:三行诗最难的就是如何描写,修辞是小技--------------------非常赞同,过于注重修辞,其实质是脱离生活,而又想象力匮乏的表现,而这类微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遥握,问候
3如果长诗是火箭弹连射
那么短诗就是步枪单点射
击中目标和杀伤,长短皆可
屋后的柳树,起到步枪的射击效果。
4文思别致,意蕴独特,凝练质感,余味悠长,建议加精支持!
5逝去的凌霄,这首诗歌的暗示很有弹性,我们的审美,是一个个人的感情窗口,它框住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情的,我们会把客观变形!
6 断行准确且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呈现了诗歌内在的意蕴美、节奏美和外在的形式美。又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对于微型诗而言,即三行诗,它的本质必须是诗。既然是诗,那么诗的对象是微型诗的对象,诗的要素就是微型诗的要素,诗的特征就是微型诗的特征,诗的功能就是微型诗的功能。这组《即景》写得很好!
7以下皆好。瞬间,快捷,意到或意外,兼汉、西语诗格。足品。
热
烈日下 徒步
无风 看到垂柳
凝固的喷泉状
睡醒
窗外 一团鸟鸣
纠缠 恰似清晨
枕头上 睁开的第一只眼
不觉晓
墙皮剥落 月季
走出 红色花朵绽开
斟满昨夜的雨水
蟋蟀
灌木围拢 我听到
单调的弦乐——
一种重合的孤独
土地
唤起白瓷盘
因为信仰 咀嚼
马齿苋般 鲜嫩的时光
菊花科
蜜蜂赖在花盘
它一生的太阳
垂死 因美而无憾
感概
再不能身轻如燕!
燕子
被楼盘捧起 低飞俯冲
隔壁石榴花 鲜艳的
看过来 视野更为逼仄
白蝶
飞越马路 时刻
放大危险 终于
停上一株雏菊的孤独
8你不简单,能广纳吸收,且安静韧持,诗已自成一格,这是好的。以后,盼更多吸纳,深悟、变通,有固守,也要求变化。优秀诗人都是历久磨炼而出,不骄不躁。
我真诚祝福你,为你加油!
9卢兆玉:表达细腻,笔调沉稳,手法娴熟,点亮欣赏,建议诗友以后一次少发几首,便于欣赏!问好!
10楼主的诗看似分行,其实分行在这里已失去意义。在这八首诗章中多数是不可以行读的——如果在行末停顿,那么诗的句意就断了——或者不完全,或者多了个小累赘,如果强制地限在行读里便有些莫名。或许汉诗原本就是不分行的。不分行的诗和词主要靠意思和韵脚来断句。所以字数的规范,也就成了古汉诗后来的一个特点,这特点恐怕主要的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表意上能够更清晰免得误读。
分行是个好东西,这尤其对句式不齐整,又无韵脚的现代汉语自由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舶来品。然而西诗的格律诗又有着音步的限制,有时一个完全的句意不得不跨行。草叶集的作者(因为自由诗)解决了这一难题,分行对应了句意。
一句一行或一行一句是人们对行的基本的认识,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对应之一。当下的分行是很随意的,这个随意不只是自由,而是对舶来品——行的一个彻底的粉碎——视角上的行已完全和句意无关。比如楼主的这首《读诗》
读诗
同一个月亮 唐朝的
清泉流过岩石 每处
山水 都有故乡的影子
若按照行来诵读就难以贯通“同一个月亮 唐朝的”“清泉流过岩石 每处”“山水 都有故乡的影子”。
读诗
同一个月亮(下)
唐朝的清泉流过岩石
每处山水、都有故乡的影子
这样的分行,行和句意是对应的,句读也是成立的。不过凭心而论楼主原作的排列(这里我用排列取代分行)比后面这个在视角上养眼。也许终有那么一天,现代汉语诗的排列重回到古体诗词的格式里。
云深处:谢谢朋友精彩的点评,和独特的见解,我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朋友说的“养眼”,也就是我追求的建筑感。朋友一改,显得流畅、自然,就像清泉流过,但又意犹未尽,又必须延长的必要。。。而我可能潜意识的,想制造阅读上的小障碍与歧义,像剥一粒瓜子,不是一口饮尽。。。当然,如果跳出微型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交流愉快,还请朋友多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