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4-8-20 01:21 编辑
关于宋朝的话题,墓歌觉着不爽,这不奇怪,原先我也是这么认为,直至我实地考察了“钓鱼城”,才有所改变。
“崖山之后无中华”是民族主义文人对于宋以后汉民族走向的基本写照,这里有一个梦想恢复汉王朝正统统治的宗教式信仰在支撑着,直至近现代孙文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为什么汉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政权的进攻时总是处处受憋?从大汉时的匈奴,到盛唐时的安禄山,再到北宋的大金政权和南宋的强元政权,乃至后来的大清政权。我记得初来六星时曾与冷笑辩论过,他认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生产力,而是战争。他的观点一是提到了古罗马帝国,再就是这些北方游牧政权。
我的观点与之相反,只要没有内乱,生产力水平高的政权最终是可以获得胜利的。有两个例证:一是大汉讨伐匈奴。汉景帝之前,汉朝对于匈奴的袭扰在军事上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的,只有政治手段——和亲。因为,汉朝没有准备好。而匈奴乃至后来的北方游牧政权就是为战争准备的,他们部族之间就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就是在血泊中拼杀出来的,早期的部族战争只为争夺两样东西——土地和女人——生存空间与生育权。而汉王朝已经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统治者更感兴趣的是休养生息。所以,这就产生了两个极不对称的力量对比。但是,只要内部不乱,即使前期被人家打蒙,后期还是可以凭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积蓄到足以致胜的能量。因此,经过长期准备的汉武帝最终打败了匈奴,迫使他们签约整体迁往欧洲。即将败亡的李隆基也在赔了夫人之后,凭借儿子的力量重整河山,打败了安禄山集团。
到了北宋,文强武弱。这在和平时期本是一个良好的局面,但统治者认为天下太平,养着一只庞大的国防军毫无意义,国防部长都得由文官担任,结果为金人所乘,掳走了“二帝”。如此看,这二帝也真够二的。但金兀术也不敢久留,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其实是无力与宋庭抗衡的,只是“闪电战”运用的比较好而已,他们根本无力接管大宋政权,再拖下去就回不了黄龙府了。
到了南宋,赵构认为北宋失败的原因是王安石变法,对王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这种倒行逆施着实是打错了算盘,彻底动摇了大宋的根基。但是南宋有一批好军人,等到强元来犯竟然抵抗了51年,镇守西南边陲钓鱼城的守将王坚还用炮把蒙哥汗给轰毙了。元军全线败北。这无意间却把欧亚大陆的众多国家给救了,蒙哥汗的小弟弟正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欧亚诸国已经绝望,但他闻听大哥没了,而一奶同胞的二哥忽必烈也是岌岌可危,就率领大军回救,无意间解了欧亚之难。
但是,就像我说的,外乱不及内乱,自己不作就死不了。宋朝廷内部的贾似道集团却把炮毙蒙哥汗的功臣王坚给撤了,并且,对此前元人的进攻并未引以为戒。等到掌权后的忽必烈再次引军来犯时,东南、西北守军纷纷败降,仅剩下以张珏为首的四川军民独撑西南一隅,又坚持了36年。最终因钓鱼城守将投降献城,张珏兵败重庆府,这已经是陆秀夫背幼帝崖山投海两年之后的事了。西南军民被屠1800万人,战后当地剩余人口不足80万人。由此可见,“弱宋”一说也并不十分准确,只是后世史家激愤于汉王朝政权首次被异族完败的气话而已。
后代的明朝若没有李自成的造反,崇祯若不是中了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恐怕也没大清帝国那些事了。然而,历史不是由“如果”组成的,在它幽暗的空间里,真相有时弱如萤火,偏见却能明火执仗的肆意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