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心情:半江瑟瑟半江红
文/那腰
1
我上学的时候比较崇洋媚外,眼里只有世界名著和外文书籍。这与大仲马最先占领我内心的读书领地有关。要说,这也不是我的错,那些读书欲旺盛的年代,翻遍图书馆,几近找不到可耐心看得下去的闲书。那时对书的选择很挑剔,不是随便一本书就愿意去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的。当然,像巴金老先生的《家》、《春》、《秋》这类的书,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阅读过,每每想起,心中难免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叹息。只是终究未生出再读细看之心。
在我上学的时候,推崇陈寅恪先生的不多,因为那时,我们都太年轻也太浮躁,更加的是太没文化也没碰上好的导师引导。
2
早些年,我曾酷爱过写诗填词,曾花费不少时间在这上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文学情结越来越淡薄,我便与诗词渐行渐远了。
第一次注意到陈寅恪先生的书,是在一个老哥的书柜里。面对他十几个庞大的书柜里陈列的书籍,(很多都是没开封的),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在现代越来越大开页的书籍中显得像个小册子一样的书。这便是陈寅恪老先生的很有代表性的著作《元白诗笺证稿》,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是我的了。也许,这便是书缘吧。
将这本书索回去后,我并没立时开始阅读,而是放置在了床头柜上随手可拿到的地方。后因与独醒客无意中谈起陈先生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话题,我才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晚上回家后立即开读。就是这一读,一发不可收的迷上了这种剖析历史的书籍和治学精神。
3
我始终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为什么与有些人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与有些人总有无法阻隔的默契呢?应该还是应了这句话。
时过不久,我一多年好友燕掌门寄书与我,其中有本书叫《细说民国大文人》。此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陈寅恪先生生平的文字,令我更进一步的对陈先生有了了解。但那些了解,还都是皮毛。
后因对民国时期文化现象的关注,又接触到不少关于介绍民国文人文化的书籍,在所有这些文人中,陈寅恪老先生被首推为第一大家。纵观历史,当得起这一推崇的,也就陈老先生一人尔。
4
当你满怀崇敬的心情去走近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时,很容易令人没有思维和感知,我便是这样。我总是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去阅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让我就完全沉溺在那种研史的氛围中难以自拔,继而爱屋及乌的对所有能潜心治学之人心生敬佩。
这种状态持续的足有两年余,再去看旁类书籍,已是看不进去。
5
近些时,再度受到燕掌门赠寄之陆键东先生所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又将我拉入历史的长河中。
此书涵盖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作了最为详尽的解读。用燕掌门的话说,这本写陈寅恪的书,是他所见过的写得最好的一本了。他本人亦有收藏。鉴于燕掌门的学识,他说这话,我深以为然。
而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满怀崇敬之心的毛病,每晚睡前阅读,都要支起简易小书桌放置床上,将书镇及支书架摆好,找到一个可以长久坐靠不会犯累的姿势,开始一字一句的认真阅读。倾三日三夜之闲暇,才阅得125页。并且在阅读此书时,我数次按捺不住的去翻阅那本陈寅恪先生著述的《元白诗笺证稿》。以印证这些文中对陈先生极致的推崇。
6
从来没有过,看闲书看到如此投入的状态。每个年代表的出现和人物的显现,都会令我停下来去搜索脑子中对这一时期的人物的了解甚至再去翻阅相关书籍以印证自己的所知。
后与燕掌门聊起这本书时,曾发过若是当初选择致学这条路该多好啊的感慨。可历史,总是没有假设的,也同样不能反悔。
7
纵观这些年我读闲书之心态,真可谓用白居易的那首诗中的某一句来形容: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此套用这半句诗,也是我对此诗的最新解读,不知贴切否,左右,这是我的感悟和心情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