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每颗心都有病 by 林一芳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蟾宫折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颗心都有病 by 林一芳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3-15 22:51 |只看该作者
像FM女士这种生存的理由,正是通过外在意志力强加给内心的一种驱力,谁也无法否认这种崇高性,不过这种心理模型,其实细究起来却是很耐人寻味。

  按照行为心理学来说,人做为一个行动的主体,其前途和命运永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无所依靠的,必须自己创造自己,这就使得选择成为孤独的源泉,使得人在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候,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天地,时刻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

  然而,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未来的难以把握,命运的无法捉摸,这就使得选择又成为烦恼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总会出现左右为难、心烦意乱的情形的原因所在。

  在人性的本质当中,因为完全处于孤独中,既然做出了自由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人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来,包括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负完全责任。与此同时,这种责任又具有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的不确定,个体本身的心理世界就犹如进入危险的禁地,处于一种害怕被与之对立的世界遗弃、作弄、伤害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就是选择的恐惧。

  在选择之后的孤独、烦乱、恐惧三位一体的折磨之下,人的心理世界出现了对超越的渴望和驱动力。因为精神世界的自然和谐,能够让超越选择本身的内在心理出现了追寻自然法则,取得人天合一的心灵宁静和神圣的安详中。

  这就是心灵工作坊的意义所在。这种心灵的成长目的,就是得到超越于自我的内心宁静所在。实质上这并不是一种堕落和退却,而是一种休憩和修炼。当我们看清自己背负的不过是自己强加上去的一种符号,那么符号对于自己来说,就成了自己一厢情愿束缚在对方心头上的重桎。道理很简单。

  人生之路走的时候,谁都希望轻装上阵,但当你背负亲人的嘱托和期望的时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使其成为一道紧箍咒,束缚心灵的自由,更牵绊了向前飞奔的翅膀。我们不论是为了什么,只有一条,获得内心成长的忘我,这才是终极的目的所在。

  忘我不意味着放弃责任,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一种心灵成长的契机。为了谁活着,说到底都是为了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喜乐,也即——毫无痛苦地从选择的状态中抽身而出,将所谓的恐惧和责任融化在真实的世界中。这才是我们心灵的方向。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3-15 22:51 |只看该作者
觉察四:谁带来的破坏力

  2007年3月19日 温情室

  *要和心理能量场强大的人一起交流。
  有次我们中心几个咨询师和新加坡心灵学会的几个讲师一块交流,大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自己对彼此的感受。Sam老师说刚和我同事AMY见面的一刹那,本能地后退了一步。我笑说:“这一点儿也不奇怪。AMY刚咨询完。”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碰到许多莫名其妙的怨气和怒火,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叫自己觉得十分愤怒。比如在拥挤的车站,在繁华的都市街头,或在地铁站台上,那股莫名的冲动我们常常叫做邪火,或者无名火。我们有时候忍不住要大声叫喊,把那种东西发泄出来。可惜的是,就像是拳击手打在棉花套子上,似乎没有多大效果。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破坏力呢?又是谁带来的破坏力呢?

  LG先生就是这样遇到问题的,他已经工作了一天,从高空飞机落下,再从BUS车上下来,还来不及洗掉一身的尘埃,一打开家门,看见妻子站在那里警觉地望着自己,他的火气就腾地上来了,他大声地叫:“别他妈的像个白痴一样看着我,我受够了!”说完,他像个疯子一样,很快地走出来家门,直接到了我的咨询中心。

  从LG走进我的咨询室之前,我就开始有些烦躁不安。细细体会,甚至都可以知道自己的脚,在轻轻地神经质一样微微地抖动。通常这种情形,正是我的心灵遭到袭击的状态。果不其然,一个浑身僵直的男子,带着被包围的愤怒幽灵,直接拉开了我的玻璃门,走了进来。我这才发现,他带来了一股巨大的破坏力。

  在上述段落的描述中,大家不难看出,我所要说的,其实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的特征是具有破坏力,影响到我们心灵的宁静,扰乱了我们心灵的磁场。那么这种能量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风的威力来自它的能量的聚焦,那么同样,心灵的能量也是一种威力所在。当心灵的能量被聚焦,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被轻易地改变。问题在于,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一些并不在意的东西所牵引,比如,看到电视剧的一对夫妻吵架,就莫名其妙也会对自己的亲**人说点狠话,似乎不说心里就很难获得平衡一样。

  这就是心灵能量的破坏力。我们在使用心灵能量之前,要先来认识一下心灵能量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区间,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精神能量磁场”,能量场的内在形状有如鸡蛋,包围在人体的四周,但它真正的外在形状却因人而异。

  能量场大概有以下几种形态:

  树枝状——区间狭窄,非常贴近身体;

  瘦长型——区间宽广,向外扩张;

  矮胖型——贴近身体,只在某些部位向外扩散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3-15 22:52 |只看该作者
身体底部区间狭窄,顶端区间宽广

  身体顶端区间狭窄,底部区间宽广

  能量场的形态也会因时空的差异而产生变化,甚至每天都在改变。它随着你的成长,不断变化。

  如果你想要不受能量场的破坏,你可以从察觉自己的情绪开始,然后感受自己的能量场:你的能量场是什么形状,从脚部开始,往上感觉,它的范围有多宽,多高。也同时感觉一下能量场内外的空间,你会发现有一些不同。再多花点时间,将这份觉察带到你的意识层面来。

  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和他人迥异的能量磁场,于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或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就会有彼此不同能量场的相互交汇。例如:你走在拥挤的街道上,这个时候有人踩到了你的脚,距离你很近,你会认为他闯进了你的“安全界限”,并感觉到彼此的能量场产生交汇,这会让你非常不舒服,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于是直觉的反应就是退后几步,回到安全距离。

  当别人的能量场与你产生交会时,你多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一些感觉。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只表现正面积极的感受,而较少传达出负面消极的部分,但负面消极的部分却并不会因为没有传达而消失,而会依然呈现在能量磁场中与其他人产生交会。如果一群人出去玩,一个人情绪不好,或者不安,不愉快,那么我们很快就能感受得到,甚至因此而被影响。

  在交会的能量场中,你多少能感觉到他人的情绪起伏,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家庭生活,职业,压力以及种种感受,此时,你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开始去思考一些未曾想过的问题。

  WP女士有次说到自己和几个朋友聚会之后,回到家里无端端地很伤心。她甚至开始思考起死亡的问题来了。

  像WP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能量场和别人交会的问题,而是在和朋友聚会之后,不知不觉中和群体内的能量磁场产生了交换,就像是冷热混合是产生热量的转换一样,她的能量也与别人互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身在人群中,感到筋疲力尽的原因。因为人群当中有许多人感到疲倦和不舒服,而这时自己的能量也被吸收掉了。为什么有些人去看一下病人,自己就生病了或者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呢?从能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跟能量场有一定关系。人和自然之间总有一定的能量互换规律,和中医学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阴消阳长等规律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我们要知道,在和人交往约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准备其实是从心理的层面做好防御和保护。有些老人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多接收一些年轻人的活力,而那些求上进的年轻人希望能和成功人士在一起互动,就是因为成功人士的能量场频率很高,能够对自己的气场有所增进和提高。所以,在生活中,少和能量较低的人交往,更不要经常和别人一起抱怨,这样只会破坏你的心理能量磁场,让你的热情溃散而导致无力感。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3-15 22:53 |只看该作者
觉察四:吸引来的苦痛

  2007年5月8日 温情室

  *你想要,或不想要的,其实都是你吸引来的!

  生活中有许多人一直都在努力,结果却换来不好的现实,这使得很多人对“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产生了怀疑。而实际上,在我们努力的背后,埋藏着一个心理能量场,能量场中的磁场系统里写满了对自己的怨恨、不接纳、讨厌、憎恶,这样的话,无论你有多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因为你的磁场是负性的,你把能量聚焦在诅咒自己身上,久而久之,你吸引得来的除了苦痛还是苦痛。

  NBQ先生在做营销总监的时候,一开始就觉得很别扭,他不相信老板会看重他。因为他也压根就没有看中老板。他觉得老板盯着自己时那种挑剔的眼光,叫他自惭形愧,他莫名地自卑。他觉得自己不行。可是因为薪酬待遇十分诱人,他最终选择留下来。没过多久,他终于还是被老板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给炒了鱿鱼。

  WYT女士当初经朋友介绍和老公认识,她因为迫于年纪大了,没有机会挑选也无心挑选,几乎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婚约。在她的心理磁场中,将自己的定位一开始就很低,觉得人家能看上自己,和自己结婚已经是不错的了,自己哪里还会再挑剔什么。这种心态很类似于急于“出售”商品,那么可想而知,她的自我评价,自我情绪定位有多么糟糕。

  WYT女士的婚姻在第一年里就亮起了红灯,磕磕碰碰不到三年时间便夭折了。正如当年急于抛售自己的情形一样,她又再度陷入到对自己的贱价处理中。谁知道到了第二次婚姻,同样陷入困境,几乎没有维持到第二年就遭受了离婚诉讼。她不得不慨叹自己命苦,命中注定与幸福婚姻无缘。

  其实细想想,像NBQ和WYT两个人的遭遇,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内心的能量上面,似乎都欠缺对自我的正面引导。

  在NBQ先生的能量场中,包含的自卑、无力、抱怨的负面因素较多,而这些负面的能量,正如原子质子一样在宇宙中振动发出频率,正如磁铁一般,在特定的时间里面,吸引来的必定也是同质的东西——类似负面抱怨的东西。显而易见,因为他对老板的挑剔,导致了老板对他的挑剔,这正是来自互相吸引的磁铁定律。

  在全球流行的成功定律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吸引定律。这条定律目前有很多成功者进行实践,结果屡试不爽。吸引可以带来成功,同样可以带来苦痛。当你把注意力放在痛苦上面,无疑是把无力的负面信息做成一块磁铁,并不遗余力用来吸引那些没有用的,正好对应你的无力状态的惨败现实。吸引定律中成立的条件是,同频同质。这点类似于音乐中的音频振动,当你拨动标准音A音时,和这个音质同在一个频率上的都会振动起来,发生共鸣现象。推而广之,在人类内在心理品质中,如果加以提炼聚焦,你的心理能量就会被作为一块磁铁,吸引来你想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3-15 22:53 |只看该作者
那么如何才能吸引来好的结果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炼心灵的原因。我们假设心灵的能量,是一道灿烂的彩虹,那么吸引来的,可想而知会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我们的心灵需要得到净化,而后聚焦那些正面积极的能量,才能吸引来你想要的。

  要想拥有积极正面的心灵能量,无疑要从修炼自己的能量场开始。在你自己的能量场中,可能会在有意无意中,受到他人的侵扰和互换,甚至是偷换,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学会觉察情绪的变化,包括自己的内心感受。要学会将这种对自己无益的东西拿掉,抛到一个不被注意的地方去。

  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被混乱情绪所困扰,这个时候你务必要保持独立的情绪空间,以便能够重整和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你要认识自己之前,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步骤。假使你对外在情境的反应不是基于你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你必须将它清理,保持自己独立的情绪空间。这样才会对你塑造良好的心理磁场有所帮助。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常常会和各种不同的能量场交会。无形中总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在心里想象我的能量场,然后将其拉回到眼前,放置在一个让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地方,然后用一个透明的水晶泡泡将它包围起来。这个泡泡虽然是想象当中的,但却是用意念所控制的,也就是说,我是用自己的意念,将心灵的能量罩在了一个安全的水晶泡泡下面,使得它可以安全地存在,而不被污染。这个时候,我的心灵能量就会在积极向上的层面上吸引我想要的结果。

  下次当你接近人群,或者是吵闹不休的负面磁场时,停下脚步,花一点时间,将能量场拉近,并用一个透明的泡泡将它包围起来,之后当你独处时,注意一下自己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比较舒服而且有精神呢?

  当你将自己置于较低的个人评价之下时,请仔细检视一下你的能量场,你需要好好地调整你的能量,聚焦正面的积极层面,你再注意下自己的内心感觉:是不是也为之精神一振了呢?

  请记住:想要有预想的收获,必先要从自我的心灵能量入手。你想要,或不想要的,其实都是你吸引来的!哪怕是苦痛,也是你的心灵召唤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3-15 22:53 |只看该作者

  觉察五:不快乐的根源

  2007年9月8日 心灵守护室

  *我们不快乐,不是我们不能快乐,而是我们的心理意动不让我们自己快乐。

  经常会在我的咨询中心里遇到不快乐的人,他们试图采用各种方法,寻找快乐接近快乐。比如,抽烟、喝酒、跳舞、唱歌,直到最后染上烟瘾、酒瘾、毒瘾、赌瘾等,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接近过快乐,甚至都没有抓到过快乐的影子。
  朋友PP是个很有优越感的人,他也有足够的资产供自己享受优越,但他说,不快乐是最大的遗憾。25岁以前一直以为,有了金钱和名利就可以快乐,结果35岁了,一切都有了,却始终没有得到那种长久富足的快乐。他很怅惘,却又无奈至极。没有谁可以让他得到快乐,包括他自己。他说,他不明白,生命难道注定与快乐无缘吗?

  快乐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可以回答得精确。在赌徒的眼里,那些堆得高高的筹码被自己尽数赢取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随时面临着覆灭和枯萎;在烟鬼的嘴里,快乐是一团烟雾,脑子里一片迷蒙,除了虚无还是虚无;在酒鬼的喉舌间,滚动的是混沌意识里仅剩下来的一点苦痛,虽然麻木,却还会有醒来的时刻。

  快乐在每个人的心灵体验里,成了一个尤物,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快乐是心理个体自身存在的一种能量,当你靠近一朵美丽的花朵,你会发现它那醉人的馨香,那种怡人的风采,无形中你会体会到在那一刻,你的心灵是宁静的,有一种从内到外的喜悦在里边,不足以欢呼,不足以为外人道,但却是那种散发着自然和谐的能量,让我们的心灵仿佛被过滤一般,这种快乐是持久的。它不同于性爱的短暂,不同于金钱,不同于征服的那种患得患失,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忘我的状态,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佛陀在祗园精舍修行时,常常为大众讲法。有一天,佛陀正准备讲法时,大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带着一帮小孩子来了。孩子们带来了自己采摘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公主带来了从宫中采来的一束莲花。佛陀微笑着接受了孩子们献上的鲜花。

  孩子们为佛陀献花后,就像大人一样,静静地坐下来,等待着佛陀开口宣讲妙法。只见佛陀微笑着拿起一朵莲花,在众人前举了起来。他并没有开口说法,良久……

  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只见佛陀笑着说:“我有真实的法眼,它是人人本具的真理宝藏,犹如这莲花的美妙一样圆融无碍。已经传授给了摩诃迦叶,希望你好好护持这只有圣者妙心才能体会的真如妙体,令其常住。”

  大众都回过头来看着摩诃迦叶,只见他也如佛陀般地微笑着,注视着佛陀手中的鲜花。

  佛陀接着对大家说:“摩诃迦叶因为在当下真实地与花融入,见到了花的美丽。而你们用妄心猜度我拈花的用意,就有了花与心的分别,无法真正体验到花。花与世界万物是一样的,微笑即是花,花即是微笑;拈花的手即花,花即拈花的手;花即佛,佛即花。

  “如果被猜度、担忧、嗔恚等烦恼阻障住了,就不能与花在当下真正地接触。除非你亲自去观赏、体会,否则,花的美丽永远不会与你一如。只有在当下与生命直接契入——既不陷落于痛苦,亦不迷失于美妙,才能照见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辉煌,获得终极的解脱。”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3-15 22:54 |只看该作者
说完,佛陀就将姨母送的金缕袈裟披在大迦叶身上,嘱咐他成为教外别传的一代宗师;留形住世,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袈裟交付给弥勒佛。

  佛陀的大彻大悟并非我们凡人所不可企及的。其实这番真意,来自对世间万物的淡泊和超然。

  当你在追求的时候,你体会你融入追求的过程,细心体会能量的互动和交会,不断地积蓄你正面向上的能量,和它融为一体,这也即是快乐的真源所在。

  但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融入其中。因为我们的内心总在不断地脱离事物本身,而猜度其中的荣辱,得失,利益,纷争,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并非追求本身,而是被强加了许多的自我欲望在里边。在心理学上,这叫意动。

  我们的意动大多把能量耗散在一些与我们所做的相互背离的地方。比如,我们工作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在,为了发挥自己的潜质,找到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真实生存感觉,但随着人的生存日渐繁复,形成了金钱为主宰的荣誉观,以权势为主导的心理安全观。有许多人觉得有了钱心里才安全,有了权势才是实现人生追求,有了所谓的一呼天下应的派头才够真正的快乐。而其实这些,距离我们作为心理个体的人来说,那种快乐与其说是快乐,不如说是落寞。你曲高和寡,谁能理解你内心的苦衷?

  我们不快乐,不是我们不能快乐,而是我们的心理意动不让我们自己快乐。我们用意动的能量,驱赶萦绕在心头的选择的恐惧,在一路前行的心灵中找不到真实的方向,这才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源所在。

  走在新世界的门口,你要问问你自己,我的人生真的没有快乐可言吗?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3-15 22:54 |只看该作者
觉察六:“我”的可能性

  2007年10月1日 催眠室

  *人类具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Mary在外企工作多年,能力很强,升迁加薪一直都很顺畅。可是这几年,明显有点力不从心,总感觉自己很累很烦躁,没有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她找到我不是很直截了当地问:“林老师我该怎么办呢?”而是很有期待地静听我,问的只有一句:“我,真的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

  大概是在Mary六岁那年,因为学习比较好,父母极为重视,于是每次考试之前,她都会接到父母的潜意识的暗示:“你要是考不好的话,别人就会笑话你,就会再也不喜欢你。”她记得很清楚,为了要考得好,每天都要做妈妈给她买的各种资料,并且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也极少在妈妈面前撒娇企图少做复习资料。

  在Mary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道看不见的绳索,将她牢牢地捆绑起来,她总感觉自己一有懈怠放松,就会浑身不舒服。当她放松之后,说起来5岁那年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冷,下着大雪。她和妈妈在街上走着,准备要去买一些东西。这个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疯子走了过来,那人浑身脏兮兮的,她吓坏了。妈妈指着那个疯子说:“你知道他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吗?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没有人要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所以他才会变成疯子的。”Mary在当时恐惧的印象里,深深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当然那种深刻的记忆,并不是在显性的意识里,而是在她深层的潜意识中。
  其实和Mary的情形类似,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有某些自己理解不了的下意识的行为和感觉。比如,出门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地不相信自己,走了好远非要再回头看看门关了没有;比如明明手已经洗干净了,却还是要反反复复地洗手。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的艾瑞克?伯恩所发明的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此问题做出了很有意思的解答。这就是目前我们在咨询室里引进的一种疗法叫TA沟通分析法。

  从理论和哲学的角度来说,TA受到精神分析、认识行为流派、存在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多种理论流派的影响。它强调童年早期决定对人们的影响,人格个体有做出新决定的能力,其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个体的成长和改变,使个体以有意识的、自发的并且亲密的自主性生活方式,取代受到游戏与自我挫败脚本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现在TA早已经超越它最初的应用领域,在组织管理、企业培训、教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它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从人际互动的层面进行分析,推测和理解内心的结构和愿望。

  在本书中我也会贯穿一些相关的理论。按照伯恩的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游戏和脚本状态。伯恩为自我状态下了一个定义: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人类具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在伯恩的理论中阐述了三个事实:

  1.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就是一套来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即儿童自我。

  2.每一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和取代父母功能的其他人。父母自我状态就是个体在成长中,从周围重要认为所内射出的感觉、思想与行为。即父母自我。

  3.每一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都有适当的、应付现实的潜能。成人自我状态,就是针对现在的情况做出应激。也可以说,祛除所有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成分,剩下的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即成人自我,这是最为健康能动的自我。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会呈现一种自我状态。值得指出的是,没有哪一种状态代表好,哪一种状态代表不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合理的方式加以运用,且能进一步地察觉应该在何时、何地,选择哪种自我状态以使自己感觉舒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质。

  比如,当你爱一个人时候,你如果感觉到自己扮演“儿童自我”,获得对方的呵护和关爱,能够感受到力量和幸福,那就是你对儿童自我有需求。不过,那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而不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你如果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话,那就意味着,你习惯了漠视自我的成人能量,不给自己机会成长,不应许自我长大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通常情况下,生活在“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大多会有抱怨,指责,偏见等行为和思想,做事比较保守,而且还很少能接受不同意见,轻易给他人和自己妄下定论,容易缺乏信心。

  从伯恩的理论不难看出,Mary的问题就在于,在这三种状态中不停地陷入混乱。她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互相交叉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逾越了当时的情境,这导致了她潜意识中的不自知和约束感。她经常活在“父母自我”的状态中,对自己的约束过多,条条框框越多,越会制约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她会漠视自己的“成人自我”的存在,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状。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的理论分析之后,她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在每一个个体“我”的身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按照伯恩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童年早期那些遗留下来的模式,也可以看到自己从父母身上因循下来的父母自我,正因为我们深陷在“父母自我”,或者是“儿童自我”之中不能自拔,我们才将最最重要的成人自我迷失其中。

  那个内在的“童年的自我”可以释放天性的灵感,而“父母的自我”则约束了我们的自由和灵性,那个能够直面现实,控制自我的“成人自我”才是介于其中的完美状态。只要我们能够适时选择自我,发展自我,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心理的问题也就消弭掉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3-3-15 22:55 |只看该作者


  觉察七:盘点你的心灵禁止令

  2007年10月15日 青青世界室

  *只要我们耐心静听内心,总会找到影响自己向上发展的那道紧箍咒。

  Y女士和K先生生意做得很好,但有一个最揪心的事情,叫他们手足无措。那就是他们的宝贝女儿KL的问题。KL个性嚣张跋扈,爱标新立异,同时也非常野蛮。在学校里谁也不敢惹,在家里谁也管不好,想逃学就逃学,整天和一帮坏男孩混在一起,可以连着几天都不着家。小时候这个女儿经常生病,为此大人没少担心,谁知道长大了身体好了,但却变成混世魔王一般。

  在对女儿的问题上,Y女士和K先生时常会顶嘴。他们常觉得女儿这个样子,简直就是给他们出难题,让他们不得善终,颜面丢尽。他们对女儿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我们全当你已经死了!”而K女士则一生气就会这样说:“早知道你现在这样,当初我就真应该把你流掉算了!”原来在早年怀孕初期,因为生活所迫,再加上和K先生的婚姻受到阻挠,两人对腹中的女儿决定要打掉了事。后来虽然勉强留下来,但因为忙于生计,并没有给予女儿足够的爱和关怀。在平时的教育中,K女士一发现KL出现问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爱出去疯玩,就总会这样骂她:“你这样真不如当初丢掉你不要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3-15 22:55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案例里边,这个在父母眼中坏透了的女孩KL的心灵深处,一直隐藏着一个禁止令。我们从她出生到后来的教养过程就可以读到这个禁止令叫做“我不要存在。”

  这个禁止令一开始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原始诉求就是:我是多余的,我会拖累你们,所以我不要存在。它就像是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一次一次地念,一次次地刺痛她,到最后就变成了下意识的一个反射,这个声音时时刻刻地响在她的心头。KL的行为受这个声音的驱动,于是她下意识地不让自己有存在这个世间的表现,从不断生病,到长大后她时时刻刻地表现着自己的非正常行为,其实都是在让父母名正言顺地来证明她的不存在。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太小,就意识不到这些。其实在一个生命的初始阶段,当父母的意识成型的时候,孩子的小小心灵就已经接收到了这种意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外力不断磁化心灵所致。在心灵空白的地方,如果有人写下什么,在未来的行为中就会显影什么结果。这就是早期童年带来的心灵困咒之一。这种困咒的存续时间和发起时间,甚至可以延续到生命的终结。除非我们能够打开生命的磁带,清除掉这些。否则就会被写进生命的脚本里,成为一触即发的录影带。

  K先生对女儿的教育,仅仅限于大声地提醒、指责和横加批评这些程序,从没有添加对她的爱和亲昵。小时候,他每次看到女儿那张稚嫩的脸,都想走过来抱抱她。但不知道是为什么,还没等再走近女儿,他就感到莫名地烦躁,似乎有什么东西让他坐立不安,他需要赶紧找个理由,逃离现场。这个问题,让他也困惑不已。

  在K先生的心灵模式中,其实也埋藏着一个禁止令,那就是“不要亲近。”在他大概五岁的时候,有次和一个女孩子玩过家家,两个人很亲热地抱在一起。但这个时候被父母看到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段记忆不经意间被留在了潜意识里,沉淀下来就变成了对亲近的恐惧。这种禁止令导致了K先生不能给女儿慈祥而有力的父爱,更加强了女儿的“我不要存在”的心灵禁止令的渲染效果。结果父女两个的问题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灵隔阂。

  Y女士看见女儿小时候动不动哭泣,就总会觉得她很柔软,很胆小的样子。她为此总会莫名地厌恶这种做派。她为此在女儿哭泣的脸颊上会打一巴掌,还要一边呵斥:“你哭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奇怪的是,女儿越哭泣,她就会越冷静,绝不让感觉影响到自己的头脑。她可以听之任之哭泣,而不加理睬。

  在Y女士的心灵脚本中,也隐藏着一个禁止令。这个禁止令让她忽略人的软弱和脆弱的一面,不接纳女性的柔软和温存,不从感觉出发,注重意志力的强硬。这个禁止令叫做“我不要感觉。”这个禁止令让她忽略掉女儿成长岁月里需要的那些感觉滋养,使得女儿和她的沟通交流变得不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心灵的禁止令,只不过隐藏在深处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只要我们耐心静听,总会找到影响自己向上发展的那道紧箍咒。你能静心敞开自己,找到自己的禁止令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