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静静学习,当妈的在厨房里煎炸烹炒。在我的感觉,这就是最温馨的人生画面。不必什么燕鲍翅,不必什么高级酒店,就这么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实实在在的烟火气儿,就会感觉人生从物质到精神都很富足。
我和北北都喜欢吃面食。面条、饺子、馄饨、包子、饸子,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操办,我可是从头到尾一手包办,从不买现成的面皮、肉馅什么的。
同事知道我擅长做面食,所以有时候我会带包子、饸子什么的到办公室,送他们品尝。朋友也知道我擅长做面食,到我家吃饭,会主动要求吃饺子、吃包子,或者,做一盆菜肉面疙瘩汤也成!
我是热爱书房的。其实,我家没有专门的书房,这么说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已。我家的书柜放在阳台上,我的书桌就放在客厅的一角。为了让专属于我的这一角更温馨,我装修好房子一年后,又将客厅的墙单独贴了壁纸。这样,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打开电脑,柔和的灯光、温馨的壁纸、一摞摞我喜爱的书,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小磁场,环绕着我。
不过,我的很多书并不是在书桌前看的,而是在床上看的。只要不用电脑写东西,我大多数时间是拿着书上床,靠在床头看。我的床头柜上通常也高高地摞着喜欢看的书,隔一段时间可能更新一下。每天晚上守着这些亲爱的书睡去,心里无限幸福而踏实。
在我们家,除了北北静静学习、我在厨房煎炸烹炒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温馨美好的画面,就是我们母子两人各捧各的书,各自静静看。不过,北北经常突然爆发笑声,打破宁静。看到他能从书中获得乐趣,我有说不出的开心。
因为我们母子都有看书的爱好,所以我们家的电视很少开,有时候可能一个月没开一次,突然打开会发现电视的反应已经迟钝了——难道,这也是“use it,or lose it”的原因吗?
我还热爱琴房。其实,我家也没有专门的琴房,我这也同样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客厅大,东西少,我的钢琴就放在客厅的另一角。
从小在乡下长大的我,小时候见都没见过钢琴,更不用说学钢琴了。那时候,我最痴迷的业余爱好是画画。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用黑色的有光纸(跟我同龄的人大概还有印象,70年代,有一段时间流行用黑色的纸,当然是因为比白纸便宜)装订了一个16开的大本子,供我画画用。我如获至宝,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之后,在家人睡着的时候,我点灯熬油地画画,临摹所有能找到的画,比如书上的、报纸上的、杂志上的小插图,比如墙上的年画,小人书上的仙女、女特务什么的。那时候,我的小学同学中流传端木蕻良写的《曹雪芹》,上下两册,里面的插图很美,我全部临摹下来了。
音乐当然我也喜欢,但只限于学歌、唱歌,没有学乐器的条件。不过,我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自己学会了简谱,高中的时候,还自己编过歌,跟我同桌一起偷着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