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也许,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判定前面是一个小坑还是悬崖。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小时候父母师辈谆谆教诲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们偏不信邪,什么都要体验一遍,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试错可能张扬了个性,维护了自由,可对于跌落悬崖的那些人,代价未免太大了 ...
子曰 发表于 2010-9-14 21:26 ![]()
我倒以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前边是小坑还是悬崖。而在于谁来判定,依据什么方法判定前边是小坑还是悬崖。谁来决定,依据什么决定遇到悬崖怎么办,遇到小坑怎么办。
所有的独裁者几乎都是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的。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然后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怎样,如果不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一个人应该有他选择的自由,并且他要为他的这种选择的结果负责。如果个体的行为没有对其它个体形成伤害,主流社会应该宽容并且允许这种异端的存在。然后其它的每一个人,那怕是用他有限的理性,应该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个和残忍无关。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一直在培养和训练人民的这种惰性思维,他们一直把希望寄托于某一个圣人,以指导他们做什么,怎样做。这才是最可怕最可悲的。
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学会独立的思维,理性的抉择。并且勇敢的担当其后果。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陈寅恪大师为观堂先生所撰的墓志铭,才被那么多人思考和景仰。
让我们重温其中的精华句子:先生之所著,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所学,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共久,和三光以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