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棕背伯劳
中文目名:雀形目 棕背伯劳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中文俗名:大红背伯劳
亦称“桂来姆”、“黄伯劳”。属雀形目,伯劳科。普遍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海南等省。
形态特征
棕背伯劳也具有伯劳的普遍特征,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 棕背伯劳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
生活习性
它们习惯于独来独往,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一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附近 棕背伯劳动。它们经常停栖在空旷地的突枝上,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猎物出现便会迅速猛扑过去,捕获猎物后又会重新返回原来树枝上啄食。伯劳习惯性的会驻足在同一个地点觅食,这种捕食方式我们也称之为坐等型掠食(sit-and-wait predation)。它们的食物包括昆虫如金龟(虫甲)、象(虫甲)、蝼蛄、蝗虫、蝽象、毛虫等以及青蛙、蜥蜴、鼠类等小型的脊椎动物,有时甚至会捕捉绿绣眼之类的小鸟。虽然它们上喙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也强健有力,但同真正猛禽鹰隼之类的钩嘴利爪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的,所以在撕扯小型脊椎动物时还要借助于树枝或尖刺来固定猎物。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好居于树冠、跨空电缆上鸣叫,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
棕背伯劳的鸣声粗哑而急促,有说是尖锐凄厉,亦有称洪亮粗犷,有时它还能仿效其它鸟或动物的鸣叫声。每到春夏繁殖季节,雄鸟便会用婉转多变的鸣声来吸引雌鸟。在树上或灌丛间营巢,巢呈杯状,选用草茎、草根、嫩枝等编织而成,做工精细,内垫些柔软的草叶等物,一年能产1到2窝,每窝产卵3~5枚左右。筑巢与孵卵的工作都是由雌鸟一人承担,雄鸟则负责外出捕食和鸟巢警卫。孵化期二到三周,雏鸟破壳后,初期雌鸟仍然留在巢中,后期两只亲鸟同会外出觅食。约14天左右,幼鸟就可离巢,但仍然由亲鸟负责哺喂。离巢后一个月幼鸟即可自行捕食,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养活自己了,这时就会离开父母的领地,出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会终年守护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且不会随季节转变而更换。雌雄鸟共同守卫领地,单独一只鸟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它们的领地观念很强,相邻的领地彼此区界分明,很少有个体入侵邻近区域。面对入侵者一般都由雄鸟对付,进行攻击和驱离,而雌鸟则在一旁连续高声示警,仿佛为丈夫摇旗呐喊助威似的。尤其在孵育幼雏期间,它们的警惕性和攻击性会变得更强,这期间连一些猛禽也不敢贸然闯入它们的领地,甚至当有人走近它们也会高声威吓并俯冲攻击,真是一对捍卫自由和主权的勇猛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