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4-8-9 01:22 编辑
3
公元819年,即元和十四年,刘禹锡近90岁母亲卢氏,病逝。
按照当时制度,要辞官归家,守孝三年。
办完母亲丧事,扶着灵柩往家乡,洛阳方向进发。
在湘江边上,他想着约柳宗元见一面,没想到等到的是柳宗元去世的噩耗。
那一刻,刘禹锡如五雷轰顶,几欲疯狂,他涕泪长流,痛不欲生,刚刚失去挚爱的母亲,猛然意识到又失去最挚爱的知己。
原来在母亲病重的那些日子,也是柳宗元病重的日子。
十年前,两人分居永州和朗州,他们常年保持着书信往来。经常讨论书法,柳宗元的书法在刘禹锡之上,而刘禹锡的音乐和医药水平在柳宗元之上。 柳宗元牵挂刘禹锡的三个孩子,关心他们的书法和成长,给他们寄来书贴,也寄来叠石砚台。 柳宗元生小儿子,刘禹锡也带诗祝贺。他们互相介绍一些朋友在两人之间走动往来,包括僧人。 十年后,他们分别在柳州和连州,中间有一座连山,公务及连山也割不断两人的情义。 除了这么多年来的书信往来,柳宗元还三次派人前往探望刘禹锡年老的母亲,因为刘禹锡妻子早逝,他关心他的三个孩子成长。
最难忘是上次那次共同赴任,柳宗元为了帮助刘禹锡照顾他的老母亲和三个孩子,两人相伴一路一个月余,并且和孩子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他们同时中进士,他们有共同的成长和经历,有共同的沉浮命运,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气节,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对抗厄运的支撑。 他们曾经如月亮,彼此照亮过彼此的人生,是彼此坎坷岁月的温暖信赖和依靠。 他们分别在衡阳,在湘江边的渡口,那时柳树依依,青草丛生,他们三唱三合。 他写下重别,他早就预言了会再次分别。只是没想到四年后的再次分别是永别。 四年前,他说:晚岁当为临舍翁。说的是他期待他们的将来,如果可以做邻居多好啊。他们可以一起读诗写诗一起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一起相伴着在看流水看落日。他强忍酸楚劝慰他:耦耕若变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四年后,在湘江边上,他手持柳宗元的遗书,泪如雨下。去世时,柳宗元四十七岁,留下三个孩子,女儿柳和娘还好小,儿子柳周六才几岁,柳周七在腹中未出生,他写信把柳周六托付给了刘禹锡。 湘江水一路向西,如他的独自呜咽不绝,许多点点滴滴的往事,让他写下痛彻心扉的句子: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后来我们读到从前慢,从前慢是什么,或许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他们的离别和伤离别,是他们的承诺和重承诺。是沉默是无声,是沉默无声地去做到。 后来的刘禹锡,把柳宗元的一切都担了下来。 他把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转给韩愈,让他为柳宗元写墓志铭。 在许多后来的日子,他独自伤心落泪,他一生有很多朋友,但没有一个人像柳宗元那样,在悲痛和酸楚之间,他写成了著名的《祭柳员外文》。 他派人到柳州祭祀柳宗元,并把柳宗元的孩子接到洛阳,静心整理编撰柳宗元的遗稿。 到夏天他又为柳宗元的归葬之事忙碌,通过柳宗元的表弟,把柳宗元的灵柩运回山西万年,归葬到他父亲身边。 后来,他想着一代英才,死后如此寂寥,朝廷没有半点反应。他又再次写了《重祭柳员外文》。 在他去世三年,得知柳宗元的故居没落,他悲伤写下《伤愚溪》:草堂无主燕飞回。 直到他调到夔州经过几年时间,才把柳宗元的遗稿编撰完成,并亲自写了序言。他想他终于放下了一桩心事。就有了咱们看到的《柳河东全集》。 二十多年以后,他养在身边的柳周六长大成才,中了进士做过六品官。 七十一岁,他离开人世前,边写自己的自传,边想起他的朋友们,想起他自己: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然后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想起柳宗元曾经对他因诗获罪的忠告:休将文字占时名。 或许他呵呵地笑了,这一生他终于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自己。
今天,我在千年以后的夜晚重新读那些诗词,以及诗词背后的他们的友谊,内心充满羡慕又充满忧伤,这世界上,所有深刻的东西,都需要天外而来的好运气,现在,这样的友谊早就像水土不服的植物,长在我们充满计较得失的时代,连亲人之间都不易做到,何况朋友呢?那些关于信任无私理解承诺担当诚实诚恳的词语,都是要被时代丢弃的傻和愚笨~~ 所以从前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