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复制链接]

451
发表于 2016-3-17 09:47 |只看该作者
二、
如果是在武侠小说里,这位教授所说的是可行的。

比如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岳不群先生召集弟子,严肃宣布:“你们知(仍然念二声)道不,华山派所有弟子的手机,都被左冷禅监控了!”

照原著上的说法,岳不群门下有男徒弟二十几个,女徒弟六、七个,其中有名有姓的徒弟只有十个。左冷禅想要监控这三十来部手机,应该可以办到,尽管我丝毫看不出他去监控梁发、施戴子之类的华山派龙套有什么必要。

但那位老师说,美国监控的是我们所有公务员的手机。于是问题就来了:

美国特工的领导班子必须先召开一个很大很严肃的会,决定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什么样的算“所有公务员”?

我查了下公开资料,前年底我们公务员的数量是708.9万。这个数字预计每年还在以大概10万的速度增长。不必说,这些人从第一级到第十五级,从首辅到科员办事员,他们的手机一定是在米帝严密监控之列了。

不过,我们的非领导职务里还有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在有的地方,调研员被俗称为“钓鱼员”,意思是可以不管事、只钓鱼了。他们的手机要不要监控?

答案应该是要,因为老师说了,人家要监控的是“所有公务员的手机”。

下一个问题又来了,708.9万人里,包括众多的离退休老同志没有?

应该是没有。然而能不监控他们么?——老同志是组织重要的财富,许多人曾在重要岗位任职,了解和掌握大量重要情况,美帝既然要一网打尽,凭什么不监控?

美国特工必须深入老干局、老干部交流中心、老干部报刊杂志社以及各级医院的病房、疗养中心,以监控老同志们的手机。苦逼啊。

别着急,这还只是美国特工苦逼之路的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发表于 2016-3-17 09:49 |只看该作者
三、
众所周知,“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人员是两回事。我们还有很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有很多事业单位。公开数据说,126万个事业单有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他们的手机,美国监控不监控?

勤奋刻苦的米国特工没有理由只死盯着那708.9万人,放掉这4000多万人啊!你知道这些事业单位有谁么?仅国字头直属的就有新华社、中科院、社科院、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他们的手机太有监控价值了不是么?

还有广大的高校、科研院所,他们都有行政级别,许多人充当智库,与闻大事,参与国家高精尖技术的研究,能不监控吗。

还有众多的中小学,人家校领导也是有行政职级的,而且直接和争夺青少年思想阵地息息相关,岂能不监控?

于是,苦逼美国特工的监控手机数变成了——5000万。

我仿佛已经听见苦逼狗们的吁吁喘气声。然而问题还在继续。

使用道具 举报

453
发表于 2016-3-17 09:51 |只看该作者
四、
下一个方阵正隆隆走来,声势喧天,向苦逼米国特工们投来轻蔑的笑,他们是强大的国有企业。

人家也是有行政级别的,而且相当不低。他们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米国既然监控了“所有公务员”,大概不会傻到漏掉这么要害的一摊子人吧。

公开数据称,2007年,一个中石油的员工总数就有167.3万人。这类企业每年都要招人,请你理解,因为人家员工的孩子也要就业不是。米国,请你来挨个监控吧……

我们还有广泛的群团组织,工会、团口、妇联;还有带行政级别的报刊电视广播电台;还有广大的社区和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他们不是公务员,但他们扎根基层,掌握社情民意,关系千家万户,有的村长比科长处长都重要。在一些富得流油的村,村干部们管理的集体资产数以亿计。他们的手机,米国再辛苦看来也是要监控的。

别忘了,机关单位里还有挂名的、吃空饷的,还有好多聘用人员。不要小看他们,他们可是掌握很多要害信息的。有的单位正式员工不怎么干活,吭哧吭哧做事的都是聘用人员。

于是,监控的手机数大概要膨胀到8000-9000万,直接向亿靠拢。

使用道具 举报

454
发表于 2016-3-17 09:53 |只看该作者
五、
最后,米国特工还面面临一件最最头疼的事。

这八九千万人,每人只有一个手机号吗?事实上,他们有的手机号连上级都不掌握,连老婆都不掌握。

但米国特工必须掌握。他们必须分辨出某个号的主人是公务员、是事业单位人员或国企干部,不然怎么达到教授的要求?

然而,这些人还偷偷用着QQ、微信、米聊、陌陌、阿里旺旺……有的人大概还有好几个陌陌号。不要问我为什么有些人要搞好几个号,我怎么知道。

于是,苦逼的美国特工每天必须辛勤地监控着俺们一亿多个手机和终端。

他们花着一笔恐怖的经费,供养着一群无比庞大的人手,分析着每天产生的宇宙级的数据……但从这上亿个手机、微信、陌陌里,他们每天监听到的都会是些什么内容呢?

当然,主流的内容肯定是关于思想建设、加强三观改造、或对于最近县里乡里某大会精神的热烈讨论。不过,也不排除偶尔有一些杂乱的数据流、乱码之类,比如“美霞美红你到底为谁说话看表房间开好了吗咱儿子又被逮了12秒……”每破译一条这样的乱码,都让特工朋友又苍老了几分。

如果不是这位教授,我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我几乎是噙着感激的泪水走出课堂的,任由悲伤的阳光洒在脸上。

不难想象,纷乱的五道口路旁,也许一位从福建或浙江来出差的公务员正拿出手机,用浓烈的方言和朋友讨论哪里的鱼好吃。而此刻,在对面那个半球的夜色中,一间幽暗的屋子里,一个苦逼狗美国特工正紧锁眉头,从监听器里努力分辨着他的吴语或闽南潮州话,骂着shit,不时咳嗽几声,再把沾满血渍的帕子揣回怀中。

我真的想对他说,特工大哥,知道你们要称霸世界,但也别太拼了好吗?

使用道具 举报

455
发表于 2016-3-17 09:57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
科普两个小词儿,什么是炸读者和洗读者?

比如朋友圈里,你是一名身材火爆的美女,分享了一张自拍照,必定有一群男子蜂拥上来留言“哇塞,D吧”“事业线好深呀”,这时你便可以淡淡地回一句“就知道会把你们这些色男炸出来。”

这就叫炸读者,由于一颗炸弹,引起某一类有共同癖好的读者蜂拥现身。

我每发一篇文章,基本能预料到会炸出一群什么人。比如《“大人物”战斗过的地方》,果然炸出来一群愤怒的人,认为我在给贪官开脱;比如《他们在麦当劳里做好事》,果然又炸出来一群愤怒的人,以为我在帮凶手说话。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搞什么飞机》,仍然如我所料地炸出来一群人,他们觉得我在侮辱遇难者。

然后问题就来了……昨天发了一篇《美国特工苦逼狗》,会炸出什么人来呢?按我最初的设想,会炸出一群通信男。我的后台会被诸如传输、编解码、MSC、蜂窝之类的词儿占据。

然而我猜错了。炸出来的通信男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少到没有必要专门写文章回应。而更多的,仍然是前面那一群愤怒的人。

我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涉及什么行业的话题,最容易被炸出来的总是同样的一群人——那些看不懂文章的易怒的人。就好比不管你朝餐厅里、垃圾里、还是厕所里扔石头,飞起来的总是苍蝇,没有别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56
发表于 2016-3-17 10:00 |只看该作者
二、
下面,我正面回应一下为什么说“监控中国所有公务员的手机”,是一句傻话?因为有三个傻点:

第一它傻在可爱的监控范围——所有公务员。

这个范围不像是米国人想出来的,而极像是我国屌丝想出来的。它认为“公务员”是如此重要,其它人群都不妨先不管,包括比普通公务员更为重要的关键要害企业事业单位的重点人员都先不管,务必先把公务猿监控起来再说,以防猩球崛起。

第二是傻在没有充分估计我们复杂的体制。“所有公务员的手机”,那得要做到多么完美精确的匹配啊。

米国人可以分析海量的关联信息,可以识别身份特殊的服务器,让你的通信在裸奔,让政府的内网不可靠,但是这能足以精确地搞清楚我们无比复杂的人事关系,搞清楚中国每一间办公室里两个做着几乎完全相同工作的人谁是公务员编制、谁是事业编制、谁是正式工、谁是临时工、谁是人事代理么?

学通信的朋友,你大概不懂,这件事好难的,最好的途径是有我们各级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你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他们的服务态度怎样,米国人有戏么?

第三是傻在米国人给自己挖了坑。既然要“监控所有公务员的手机”,他们必然面临一个焦头烂额的任务,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甄别出谁是改非退二线的,谁是双开的,谁是离退休的,谁是吃空饷的,然后再开会研究分别实施何种程度的监控……

怎么,三点你都没听懂?那么我换一种表达方式:“监控中国所有公务员的手机”比“监控所有中国人的手机”要可笑得多。说这句话的教授和《笑傲江湖》中衡山茶馆里说“刘三爷一剑能刺五头雁”的茶客是一个水平。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发表于 2016-3-17 10:02 |只看该作者
三、
然后,我必须得出结论,保证少数有阅读障碍的朋友明白我的中心思想:

诸如“监控中国所有公务员的手机”这样的话,是极其不严谨和幼稚的。它的范围极不科学,极难精确匹配,堪称事倍功半。

国家安全是严肃。对于监控这种事,如果搞不清楚人家监控的范围、监控的手段、监控的后果,不能胡诌一个“全部公务员的手机”。

一名教授,而且有着敏感特殊身份,站在三尺讲坛上,随口向学员喷这样的话,说明三点:

一、他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

二、他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

三、他看不起学员,觉得这些人反正啥也不懂,随口喷一喷也没关系。

“炸读者”的最后往往是“洗读者”,比如《搞什么飞机》,就洗掉了很多人。

灭绝师太怎么说的来着,“千棺从门出,其家好兴旺”。我希望“六神磊磊读金庸”的读者是尊重常识、喜欢思考、有幽默感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登山,假如我偶尔有幸看到一些不一样风景,我愿意回头稍稍拉一把手,让大家一起看。(完)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发表于 2016-3-18 09:09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
在一个浮躁的武林里,除了逝世,还有什么能让一个老武术家上头条?答案是下架。

金庸江湖里有不少武功秘笈,它们并不总是被万人哄抢、卖到脱销的,照样可能面临下架的命运。

比如《天龙八部》里有一个著名的武学图书馆“琅環玉洞”,里面就有不少书缺货下架——“书架上贴满了签条……但在‘少林派’的签条下注‘缺易筋经’,在‘丐帮’的签条下注‘缺降龙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签条下注‘缺一阳指法、六脉神剑剑法、憾甚’的字样。”

艾玛,这幅画面,好像当当网。

在金庸小说里,就曾有三本著名的武功秘笈被宣布下架过。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发表于 2016-3-18 09:10 |只看该作者
二、
第一本下架的,是巨知名无比的《九阴真经》。

大约在公元1200年,在陕西终南山上,一个心事重重的老道士坐在炉火旁边,变魔术般从屁股底下的大石板里翻出一本书来,准备郑重宣布它下架。

这本书就是著名的《九阴真经》,这个老道就是南宋武林大V总管理员王重阳。书籍下架的理由是要免得“大家你抢我夺,一塌里胡涂,抢来抢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一句话,为了武林的和谐。

此刻,如果王重阳老师果断出手烧了丫书,南宋武林以后将和谐得多,也不会有九阴白骨爪流毒天下,以至于一百年后周芷若都用来插小三、插老公了。然而关键时刻,王老师瞻前顾后,犹豫了。

他“生了炉火,要待将经书焚毁,但抚摸良久,长叹一声,说道:‘前辈毕生心血,岂能毁于我手?”然后“闭目而逝”——嗝了!

他把书摸来摸去,最后没烧。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光靠摸是不行的。只摸不打,坏思想不会自己跑掉。

由于王重阳奉行了一条妥协退让的中间路线,错过了下架《九阴真经》的最好机会,以后想禁都禁不了了。坏书如野草,生命力是无限的,人们总能想方设法搞到这本书,有偷的,有抢的,有死记硬背的(黄药师老婆),有不惜刻在肚皮上的(陈玄风、梅超风),境外的白头山欧阳家等敌对势力还企图利用这本书颠覆我大宋武林。祸害呀!

这就是王重阳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条教训:下架要果断,坏思想是摸不死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发表于 2016-3-18 09:12 |只看该作者
三、
第二本书的影响就更恶劣了,是《葵花宝典》。

就在王重阳先生准备下架《九阴真经》的几百年后,福建莆田少林寺召开新闻发布会,生起了焚书的火炉子,主持人红叶禅师郑重宣布:《葵花宝典》下架。

下架的理由是:“这部武学秘笈……第一关难过,不但难过,简直是不能过、不可过,流传后世,实非武林之福。”

红叶禅师大概是吸取了王重阳右倾错误路线的教训,说烧就烧,麻溜利索,把《葵花宝典》孤本“便即投入炉中火化”。

且慢鼓掌……孤本虽然烧了,但红叶禅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他只烧掉了这本书,却忘了世上还有三个看过这本书的人没有收拾。

在处置这三个人时,红叶禅师又回到了右倾妥协退让的错误路线上。当时华山派有两个贼人偷看过这本书,老糊涂的红叶禅师得知后,居然派徒弟前往华山,“劝谕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请注意,不是去暗杀,不是去敲打,而是去“劝谕”。

红叶禅师的斗争意识比当年的何太冲都不如。何太冲发现有人偷看他教武术,还立即派女徒弟千里追砍呢。

红叶禅师的“劝”,和王重阳的“摸”,是同一个路子。结果劝着劝着,学会宝典的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到了《笑傲江湖》的后期,表面上图书市场里葵花宝典缺货,事实上各种版本的宝典几乎人手一本,左冷禅练了,岳不群练了,东方不败练了,林平之练了,江湖上割过的、没割过的、出柜的、没出柜的混战一团,搞乱了队伍,搞乱了思想,让敌人看了笑话。

烧书不坑儒,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第二条教训。

使用道具 举报

461
发表于 2016-3-18 09:14 |只看该作者
四、
第三本书的下架方式,堪称是最搞笑的,那就是《辟邪剑法》。

这本书是福州林远图大(gong)侠(gong)的私家藏书。林先生觉得这本书有害,是大毒草,临终前他郑重地宣布此书下架。

然而他下架的办法不是烧,也不是撕,而是选择在书上盖了个大大的章——“十八禁”。

具体地说,他其实是发了个禁令告示,全文是:“福州向阳巷老宅地窖中的,是林家祖传之物,但凡我子孙,不得翻看,否则有无穷祸患。”

这不是坑爹么?远图公您这是开什么玩笑,先把藏书地点、经纬度写得清清楚楚,生怕别人找不到,然后再贴个“少儿不宜”,禁止大家观看?您是故意吊大家胃口的么?

可以想象,如果当当网上挂出来一本书,注明“十八禁”“重口味”“不得翻看”,您是会去翻看呢还是翻看呢还是翻看呢?

于是问题就来了:原本风平浪静的武林,活活地被这句坑爹的“少儿不宜”给挑逗起来了。林远图遗言说“不得翻看”,结果大家一窝蜂都跑去翻看,林平之翻看了,岳不群翻看了,“白头仙翁”卜沉翻看了,“秃鹰”沙天江翻看了……左冷禅先生还命令徒弟,不但要去看,还要给老子用硬盘拷回来。

这就是惨痛的第三条教训,千万不要把禁令变成广告。

要知道,屌丝们是经不起挑逗的,不是十八禁的货,谁往硬盘里面存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发表于 2016-3-18 09:16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
“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获诺贝尔化学奖

近日,中国安徽一所学校打出了这条热情洋溢的标语。

这所慈祥的母校,让我不禁想起三国演义里可爱的吴国太,在甘露寺初见刘备的场景:“艾玛,真吾婿也!”


网络上,人们疯狂揶揄学校“攀亲”“套近乎”……都有点小题大做。我把这条标语反复读了十几遍,只读出一条信息:丈人和女婿,原来真真是很亲密的关系啊。

然而,立刻有各路朋友苦着脸提醒我:拉倒吧,最近刚回母校参加校庆,别说女婿了,咱这样的亲生儿子都不受待见。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发表于 2016-3-18 09:17 |只看该作者
二、
最近一段时间,搞校庆的大学、中学不少,规模也越来越隆重。但各路兴冲冲奔回母校的孩子们发现,规矩还是那个规矩——知名校友领到话筒,非知名校友领到荧光棒和塑料小巴掌,台上balabala,台下啪啪啪,从来如此。

前不久,一位前辈听说母校搞校庆了,还有饭吃,于是兴奋跑回,没想到被划分为“非知名校友”,塞给一个盒饭,而某级别以上当领导干部的校友则可以到包房里吃饭。

前辈望着包房羞愤不已,终于弄清了“校友聚会”的真相——知名校友才能叫“校友”,非知名校友那只能叫毕业生。

还有的大学搞校庆,隆重的文艺晚会恨不得从戌时一直搞到丑时,真真是“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台上一个接一个的知名校友按级别高低轮流讲话,台下则是膀胱涨满的非知名校友——为了保证现场秩序,他们甚至一经入场后就被圈起来不准上厕所,拿着票根出去都不行。

——看春晚不带纸尿裤,憋死活该么不是。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发表于 2016-3-18 09:19 |只看该作者
三、
一幕幕的校庆惨剧提醒我们:在我们学校的逻辑里,女婿亲不亲,要分丫是副科还是副厅。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在人情的江湖上,学校有时也会扮演金庸书中的任我行、白自在这样的好岳丈——“冲儿,这个位子,迟早都是你坐的”,或是“这是我的孙女婿,你瞧他人品还过得去罢?”多么温馨。

然而,如果哪个非知名女婿真拿自己不当外人,跑到母校去,一定会发现自己不是“贤婿”,而是“嫌婿”——被嫌弃的女婿。

老丈人的嘴脸会从任我行一下变成黄药师,如原著中般怒骂:“我黄药师聪明绝顶,却以你如此的笨蛋作女婿,岂不让武林中人笑歪了嘴巴!”

使用道具 举报

465
发表于 2016-3-18 09:20 |只看该作者
四、
那么问题就来了:万一傻女婿居然发迹,出人头地了,怎么套瓷才能不显得太露骨?

立刻“热烈庆祝”是绝对要被打脸的。过去国人“认侄子”的教训历历在目——几年前,美国的钱永健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有国内媒体热情洋溢地报道“钱学森堂侄等3人获诺奖”,结果人家大侄子不领情,拼命撇清:“我不是中国科学家”,和钱学森“其实连面也不曾见过”,这脸打得啪啪的。

就像《西游记》里沙和尚劝告孙猴子的话:“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使用道具 举报

466
发表于 2016-3-18 09:21 |只看该作者
五、
在此,我对渴望跟好女婿套瓷的学校提供两种选择:

一是效仿古人,用逼格高一点的祝语,尽量避免“热烈庆祝”之类的粗鄙官话。

比如清朝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陆陇其,号称当世“理学儒臣第一”。他写过一个给女婿的《与李枚吉婿书》:“吾婿英年有志,前程远大,苟发愤力学,将来凤翥鹏翔,何可限量……”瞧瞧人家这水准,咱们怎么就不学学呢。

二是彻底放下架子,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使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比如《儒林外史》里的私营企业家胡屠户先生: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胡老爹如此情真意切,还怕埃里克·白兹格这密歇根大女婿不买账?记住,千万不要自居功劳,这是大忌,不然没了你胡屠夫,人家还就吃混毛猪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发表于 2016-3-18 09:23 |只看该作者
六、
聊到这里,仍有最后一个问题没解决。

万一有学校来问:六神磊磊先生,假如碰上那些土头土脑、实在没前途的女婿,怎么对待呢?

这确实是个难题,但万能的六神岂可无解。我给这些学校一个建议吧:

请无比慈爱地摸摸非知名校友们的头,再学一学《西游记》里猴子安慰二师兄的话:

“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各路女婿们,眼看又校庆了,青春后会无期,让我们相约回去放屁添风吧。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发表于 2016-3-18 09:25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
王重阳和林朝英,是一对神仙眷属。

和这一对相比,江湖上其它的几对所谓“神仙眷属”都统统差了点意思。

袁士霄和关明梅显得比较“逊”;无崖子和李秋水显得比较“淫”;杨过和小龙女离经叛道,显得不如林王两人“正”;郭靖和黄蓉则显得比较世俗,仙气儿不够。

黄药师和冯衡这一对本来挺讨人喜欢,但是金庸改了书,安排黄老邪去意淫梅超风,真是让人无语。

至于欧阳锋和他嫂子,咱们可以不提那一出么……

综上,王重阳和林朝英,简直是天造地设、组织赞成、群众拥护、形势需要的一对革命夫妻。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俩人没有在一块。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469
发表于 2016-3-18 09:26 |只看该作者
二、
对这个问题,金庸自己给出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最深入人心,说这两个人“竞争之心”太重,互相不服气,死掐了一辈子:

二人武功既高,自负益甚,每当情苗渐茁,谈论武学时的争竞便随伴而生,始终互不相下

意思是说,这俩人都是顶尖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只知道“更高、更快、更强”,不懂我国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所以关系处不好。

这个解释,似是而非。

江湖上互相竞争的夫妻有的是。比如胡青牛和王难姑,一个“毒仙”一个“医仙”,惨烈互掐几十年,他们的“竞争之心”比林、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影响他们结婚做夫妻。

此外,王重阳真的是对林朝英一点都不相让么?翻翻原著,其实未必。他和林朝英打架,从头到尾都在让。“知她原是一番美意,自是一路忍让”“先师不出重手,始终难分胜败”“决意不论比甚么都输给她便是”。

第二种解释,是说两个人“碍于礼教”,不能在一起——原著中杨过说:“当年重阳先师和我古墓派祖师婆婆原该好好结为夫妻,不知为了甚么劳什子古怪礼教,弄得各自遗恨而终

杨过这种说法,没有证据,多半出于私心——明明是他自己要搞师徒恋,却去附会古人,到重阳祖师的身上去找合法性。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发表于 2016-3-18 09:29 |只看该作者
三、
再进一步研究,我逐渐发现,王重阳和林朝英的关系不像朋友,倒像是网友——平时话挺多,互相也写了好多信,“英妹”“英妹”的乱叫,但一见面就尴尬,找不到共同话题,只好讲武功。

这两人的互动方式,也很类似于网友——今天我发帖、你顶贴,明天你发帖、我顶帖,看似朋友圈里热火朝天,关系却没有实质进展。

比如原著上,王重阳絮絮叨叨地给林朝英讲自己抗金的战况,等于是在朋友圈发帖:“坑爹啊,今天金兵好猛”,林则回帖“喆哥赞”;

下一次林朝英跑到古墓叫阵,也等于是发了个贴“哈哈我武功天下第一”,王于是积极回贴:“嘿嘿我不信”。

他们无休止的“争胜负”“拼输赢”,只是表面现象。我不认为俩人真的这么在乎胜负。谁高谁下,双方心里不都明镜一样么——书上说,王重阳“自料武功稍高她一筹”,林朝英也知道他“并非存心和我相斗”。

可是不斗又怎么办呢?毕竟除了恋爱关系,“缠斗”好歹也算是种亲密关系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71
发表于 2016-3-18 09:30 |只看该作者
四、
王重阳和林朝英的真正问题,在于不会谈恋爱。

恋爱和轻功、暗器一样,也是门技术活。张翠山不会谈恋爱,但是幸亏殷素素会,所以做成了夫妻;而王重阳、林朝英两人都不会,作为一派宗师,又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桥板,于是问题就大了。

他们都是文武全才,王重阳甚至连工程建筑都懂,古墓的图纸都是他画的;林朝英也一样,你看玉女剑法里,她会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小园艺菊”“抚琴按萧”“松下对弈”“锦笔生花”……这样的两个人,怎么肯暴露自己不会谈恋爱呢?

一个人越优秀、越全能,万一碰到某个领域自己不会的,就越宁死也不肯碰。

他们互相写了那么多封亲热的信,“没一句涉及儿女私情”。他们都努力装作“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谈私情”,就像两只强壮的旱鸭子在泳池边上淡定地比划、热身,聊天气,聊美食,却谁不肯下水。

他们上演了一幕幕类似“给女神修电脑”的拙劣对手戏。林朝英说:我觉得你的房子真好,王重阳马上说:好呀,我搬出来给你住;王重阳说:我发现一种床对你身体很好,林朝英说:好呀,结果王重阳辛辛苦苦地打了张寒玉牌单人床。

他们不咸不淡地互相顶着贴,挥霍着岁月年华,还以为这就算是在谈恋爱。

使用道具 举报

472
发表于 2016-3-18 09:32 |只看该作者
五、
最后,林朝英孤独地老了,死了。

王重阳跑到古墓,熟视故人遗容,“痛哭了一场”。

然后呢?给她作上一篇女儿诔?或者像段正淳一样殉情?那是你们想多了。

他的做法是——吭哧吭哧地把一篇武功刻在人家墙上,还留了一行字:

玉女心经,技压全真,重阳一生,不弱于人

有人说:瞧,你还说他俩不是争胜!都人鬼殊途了,他还想着比武呢!

然而你再仔细想想,那是争胜吗?

那只不过是王重阳又重复了一遍自己唯一会做的事:他又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妹子,还是我武功高嘛”,然后得意洋洋地圈给了林朝英。

他都这么老了,但恋爱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小男孩阶段:不知道怎么接近心仪的小姑娘,于是挑衅她,拉她辫子,换来她的愤怒回应,然后沾沾自喜。

不同的是,这一次,林朝英再也不会回帖,也不会点赞了。他们朋友圈里的更新,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年的这一天。

你也很体面,我也很体面,但是我们的爱情,只收获了一个永远寂静的朋友圈。

使用道具 举报

473
发表于 2016-3-18 09:37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一、
公元735年,一个很平静的历史年头。

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用河南话骂着娘——他刚刚查了高考成绩,400分。

这个落第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考功郎”眼中的学渣,叫做杜甫。

那时候的高考是很残酷的,没有调剂。你本科没录取之后想调剂到蓝翔?那是做梦,乖乖买火车票回河南老家补习吧。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在诗坛翻江捣海,散发着猛气。

当时,大名鼎鼎的猛人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公号每次更新,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么么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包括阿九公主在内……不要吃惊,真的是阿九公主,不是袁承志勾搭的那个独臂神尼,是唐朝的玉真九公主。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他的公众号也十分活跃,经常和各路大V搞搞互推。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被广泛转发,名声大噪。别看李大V还没有公职,微信公号也没认证,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他们的地位、名气,全部秒杀屌丝青年杜甫。虽然杜甫也开了一个微信公号“子美的诗”,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杜甫默默地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号。唉,要是能和这些土豪们一起玩耍就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发表于 2016-3-18 09:40 |只看该作者
二、
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号。”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小号,每当有大V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走路带风的大V潇洒地推门进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取消了关注,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小号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后来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v: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
在江东,那傍晚的云也已是层层叠叠。

李兄啊,什么时候能够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着酒撸着串,讨论着文章啊!”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贴,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杜甫对此大概并不意外。他到死都没有敢指望过自己能够和李大V并列。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发表于 2016-3-18 09:42 |只看该作者
三、
又一个大V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

走进俱乐部,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温暖、诚恳的声音:“高老师您好,我是小号杜甫。”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号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对大V高适的才华,杜甫无比仰慕:“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他甚至赞扬说:“高适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样波澜壮阔;高适的德业啊,就像刘安一样可以正道成仙。”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已经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小号。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发表于 2016-3-18 09:44 |只看该作者
四、
时间一年年过去,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一个又一个大V们穿梭往来,其中有王维、岑参、储光羲、孟浩然、李邕……

他们互相握着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作为小号,杜甫常常插不上话。他只能站在一边,带着拘束而恳切的笑,聆听大V们高谈阔论。

对这里的每个人,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对于王维,他夸奖说是“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

对于岑参,杜甫夸他是“海内知名士”,说岑参的本事连当年的大文学家沈约、鲍照也不过望其项背。(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还有一些大V,明明原创作品很不咋地,都是一些垃圾号、经营号,比如贾至、薛据之类,杜甫也对他们由衷赞美,说贾至“诗成珠玉”,说薛据“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

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先辈,他也满怀敬意。比如对过去初唐文坛的第一集团——“四杰”,杜甫充满敬重,觉得他们的伟大难以超越:“王杨卢骆当时体”“才力应难跨数公”——当今之世,应该没有人的才华能超过这几位前辈了吧!

有意思的是,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大V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渐渐地,杜甫老了。生活蹭蹬和贫病交加,都让他加速走向人生的终点。

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经偏枯,只能艰难地撑着右手,最后一次点亮了手机,看着自己的公号“子美的诗”。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丝也就三五十个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什么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

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

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

我做了一个小号该做的事。

他闭上了眼睛,“子美的诗”也永远停止了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发表于 2016-3-18 09:46 |只看该作者
五、
当时,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

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根本就没有杜甫的名字。连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国秀集》《丹阳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比如三卷《河岳英灵集》,连什么李嶷、阎防都选上了,就是没有杜甫。

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

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

这1500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也有麻木无奈的叹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默默无名、穷困潦倒的小诗人。

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

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大的大v韩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做天才,所以,老子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做知音。(完)

使用道具 举报

478
发表于 2016-3-18 09:51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丁启阵先森:

久不和人掐了。我得先向昆仑山打稽首:“弟子今日开杀戒了。”

丁先森最近发了回应文章《杜甫当然是唐朝的大V》。这是好事,您终于不研究曹操墓的事,来研究杜甫了,这和您自己设定的研究方向很契合。

唯一的遗憾,是您不该充满偏见和搞人身攻击。之前凤凰网的王路同学一样写文章探讨,人家那是正儿八经的交流。您搞人攻,那太好了,我的主业是读金庸,格斗是我的长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发表于 2016-3-18 09:53 |只看该作者
一、
首先请原谅我指出您一些很可怕的错误,比如您居然把樊晃说成是“晚唐诗人”,然后却又说他的生卒年是700到773年。这对我们的常识乃至整个文学史都是个很大的冲击。

唐朝众所周知是907年被朱温灭掉的。按您的意思700年开始就算晚唐了,这“晚唐”居然长达两个世纪之久,长度都快赶上整个清王朝了,也未免太长了一点。照您的意思,杜甫比樊晃还小十来岁,更应该是晚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则是晚晚唐诗人,再往后的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则是晚晚晚唐诗人。

还有所谓“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李白的诗名,后人多半是从杜甫诗中了解到的。”这真是武断得叫人发疯。别的就不说了,丁先森自己都知道的任华“我闻当今有李白……”算是白写了。

不多举例了。我对“教授”一词原本是充满敬意的,我很惊讶一位“中文系教授”是这样的水平和学力。我真的建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不要轻易选您的课。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发表于 2016-3-18 09:55 |只看该作者
二、
对您的一些充满偏见的话,我也很不赞同。比如您说:

这类网络写手炮制的文章,充斥着知识乃至常识错误,但对唐代文学没有下过功夫的普通读者,还是有很大的蛊惑欺骗作用的。因为它说得热闹、生动,天花乱坠。

首先,您觉得看我文章的读者都是“没有下过功夫的普通读者”,请您解释下什么叫“普通读者”,什么又是特殊读者。我的读者其实挺有水平的,他们至少分得清中唐和晚唐。

其次,我认为对文学艺术的爱和分享乃是人人都有的权力,“网络写手”为什么就不能“炮制”关于杜甫的文章?对您这种狭隘的小圈子意识,我很遗憾。就如同您自己搞文学,也去“炮制”关于曹操墓的历史文章一样。当时有人说搞文史的人没资格讨论曹操墓,您不是就急眼了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