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7-2-9 15:39 编辑
【原文】
三十八、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
范宣:范宣又名范宜,字宣子,河南陈留人,东晋名儒。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十岁即能诵《诗》《书》。范宣坚持汉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对魏晋崇老庄、尚名教不满,故拒绝朝廷征召,终身不仕,亦不接受官府馈赠,安贫乐道,以教授儒学为业。后范宁出任豫章太守,兴办乡校,聘范宣授《礼》《易》,学生“恒数百人”,时称“二范教化”。
韩豫章:即韩伯,因曾任豫章太守而名。韩伯字康伯,河南颍川人,东晋名臣,玄学家。少时家贫好学,重老庄,成年后举为秀才,征召不入。曾为司马昱的门客,韩伯清静平和,善于思辨,跟司马昱比较谈得来。后出仕,累官至读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改任丹杨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入朝为侍中时病重,占卜说不宜任此官,遂改任太常,未及上任而亡。:
【简译】
范宣八岁那年,在后院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范宣大哭,有人问他哭啥?是因为疼吗?范宣回答不是因为疼痛。《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是因为怕父母伤心难过才哭的。
范宣生活俭朴简约,洁身自好,时任豫章太守的韩伯赠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收。减一半再送来,还是不收,韩伯就这么次第的减半,最后减到只送一匹绢,依然不收。
一次,韩伯跟范宣同坐一辆车里,韩伯从车上拿出一匹绢,撕下两丈塞给范宣,范宣坚辞不受,韩伯急眼了:你丫至于吗?作为一个男人难道让老婆没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辩字:裈:【“kūn】有裆的裤子。
原字是“巾军”,即,这个字也读“kūn ”,意思跟裈是一样的,汉子简化后,这个字废除了。
远古时代中原各族的衣服称“衣裳”【裳“cháng”读若“常”,其实裳就是常的异体字】,衣指上衣,裳指下衣,裳就是裙子。
战国中期以前,中原各民族男女下衣都是裙子,不带裤裆的。带裤裆的下衣——裤子是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便于骑马。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裤子才传入中原。
裤原写作“绔”、“袴”。如纨绔子弟。纨是一种细绢,高档丝织品。裤字在汉初才出现,逐渐取代了“绔”字。现在“绔”字已经成了生僻字,只用在“纨绔”组词上了。
其实,中原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绔”,但不是后来的裤子,而是只有两条裤管,套在膝盖以下以御寒,称“胫绔”。据说也有裆。
细思极恐。裤裆在“伯了盖儿”下面,也迈不开步啊。为什么就没人想到把“胫绔”提上去呢?提上去不就是裤衩了么。
2,绢: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品,又统称丝织物。
韩伯最初赠范宣百匹绢,干吗使的?做衣服?几辈子也用不完。那时候,丝织品一般不是拿来做衣服的,是当做货币用的。绢在古代一直是最重要的实物货币,是当钱用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已经不敢相信铜钱了绢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商品交换手段,曰“谷帛为市”。所以绢就是钱,范宣是不肯受的。当韩伯撕下两丈,意思就不再是送钱了,拿回家给老婆做裤子的,所以范宣才笑而受之。
一匹绢有多长?《说文》:匹,四丈也。
丈是中国的长度单位,一丈十尺,一尺十寸,一米等于三尺。这是现在的标准。
小时候看《三国》,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很是疑惑。九尺就是三米啊!
其实古时候的一丈,随时代变化长短不一。
有据可查的是:商朝时期,一丈约合1.70米,大致是一个男性的身高,故有“丈夫”一词。
自周至魏晋,一丈约合2.30——2.40米左右。这样说来,《三国演义》说张飞身高八尺,约等于1.85米左右,关羽身高九尺, 相当于2米多一点,还算靠谱。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点身高优势,也成不了名将。
隋唐以降,一丈约合3米左右,渐渐靠近现在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