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湘女妃儿 于 2025-9-15 08:40 编辑
我时常就是写了个题目不立刻就说,俗话叫“挖坑”。其实我不是挖坑,我是真的没有像大家那样老是待在网上,家里的事实在是多我也不便说了。
其实预制菜去年就热闹过一阵说,那个做核酸生意的张核子(不知道这名字写对了没有)在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准备进军预制菜。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想到了张核子,所以对预制菜有了反感。
那么,随着最近一个叫罗永浩(这个人大家网上去查我就不啰嗦了)对一家叫“西贝”的餐厅提出质疑说,他的菜都是预制菜引发数量热议,不但是热议恐怕是个极大的打击。网上看了一些评论和照片,那个过去吃饭都要等座的西贝已经门可罗雀。
那么,什么叫预制菜呢?定义大家也可以去查我就不多说了。预制菜不但是现在有,过去也有。不但是中国有,外国也有。
我简单给你举个例子,你吃的酱牛肉,酱猪蹄就是预制菜。也就是说预制已经说明了他的定义,就是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吃的时候简单的加工一下,目的是节省时间。另外,就是饭馆里也没有每个菜品都是现做的。比如干烧鱼,鱼就是事先炸好了的,做的时候用 把炸好的鱼用油加热一下,俗话叫用热油“串”一下,然后调好酱汁浇到上面。越是点单多的菜越是要有预制的过程,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这个预制的半成品,由于预制菜的产业化改成了由工厂制作而已。你吃的溜肥肠,爆三样,只要是大饭馆,这东西都是提前做好的。
但是,过去只是单一食品的做法,现在形成了产业化,那么就又给预制菜带来了一个优势那就是降低了利润,因为成本降低了。
这么一说预制菜有什么错误吗?当然没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预制食品就出现了。
那么大家为什么对预制菜那么谈虎色变呢?原因就是谁做这个预制菜,如果形成产业规模怎么把控他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慢说是预制菜,就是你自己买的菜和肉鱼都不能保证没有化肥污染和饲料,保鲜剂的使用。
归根到底是食品安全问题,这和预制菜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如果不影响菜肴的口味和营养成分,你又能尽快的吃到美味佳肴这有什么不好?
其实这场风波不是预制菜的问题,是借题发挥的内卷。
我们拿曾经发生在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如果不是内部曝光,有人说是新西兰的牛奶供应商举报(我是不信),这件事就不会曝光。另外喝了这种奶粉造成的大头婴儿事件,至今没有有力的医学鉴定。
我敢说,如果不是“曝光”,哪个普通喝牛奶的知道,牛奶还要加入三氯氰胺?
我以前在这里说过关于三氯氰胺为啥要加到牛奶里的事。
我要是告诉你,直到今天,到了那个三氯氰胺的责任人那个娘们(我记得好像姓田)都快出狱了,所有做牛奶的仍然还在使用三氯氰胺。
为什么呢?因为喝牛奶的人比牛都多,牛奶必须要稀释才够用。稀释的牛奶要想达到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指标,三氯氰胺就用上了。加了它指标就会达到。但是你别以为是牛奶的蛋白质增多了。这是一种逃避检测的办法,而且这种办法还不易检测出来。
有要问了,老百姓跟着起什么哄呢?因为吃东西也好,喝牛奶也好,老百姓还是大多数。
如果上述的原因我们认真的思考,老百姓就是被利用了,成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商业内卷的人的帮手。
那么 ,如果预制菜成了产业会出问题呢?想都不用想是一定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就对了。这是历史的经验,凡是能赚钱的事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现在即使你干倒了西贝,预制菜就保证没问题了?餐馆不用预制菜食品就安全了?这完全是两码事。
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校的餐厅也是预制菜,可吃的都是孩子。
根源在哪?解决的了吗?
一片药成本两毛钱,在医院里他的价格是成本的几十倍。一个心脏支架成本几十块钱,医院给你装的时候就是几万块。为什么没有罗永浩或者张永浩去质疑呢?因为你干不动它。
你也就只能拿西贝这个蒙古老帽开刀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因为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就立刻划开,因为是扯淡!
如果我说的有错误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