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战斗鸡 于 2025-9-13 21:31 编辑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最理想的人性是自觉的奴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是群体主义(民本)、道德主义(仁爱)。象鲁迅说的那种坐稳了奴隶地位便容光焕发,坐不稳奴隶地位便形容枯槁、痛苦反抗的人还不是最理想的人性,因为这种人不是最好的奴隶。最好的奴隶应该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心甘情愿地、乐在其中地当奴隶。这种奴隶在封建社会中遍地皆是,而且大量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之中。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中最无人性的则是个性主义者、感性主义者、情欲主义者,因为他们非但不愿意做奴隶,而且反对做奴隶。也许,才华横溢的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总是逊于杜甫,就是由于这种传统的人性标准的缘故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赖峰境界不是那些理论,而是现实中的人格一自觉的奴性人格,也就是李泽厚高度肯定并赞美的“孔憊人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