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春晚,不知是从哪年开始的,反正我现在没资格吐槽春晚了,因为我没认真看,不知道究竟都演了些什么。
我是从1983年开始看春晚的,那是第一届。那年的春晚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穿着深色中山装介绍春晚的四位主持人,有话剧演员王景愚、电影演员刘晓庆、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
王景愚此前并不为人知,其貌不扬、老气横秋,他在该届春晚演了无道具的哑剧《吃鸡》,这在如今的春晚是不可想象的,那年是猪年,吃鸡跟猪毫无瓜葛,最关键的是吃鸡体现了什么主题,弘扬了什么,鞭挞了什么,什么也没什么,可见那时的春晚比较单纯,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就可以了,要知道,那时候演员们之间还互称“同志”呢。其实,纯娱乐的节目在当时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是一种对禁锢东西的突破。那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丰富,精神生活也嗷嗷待哺。
那时的春晚规模小,舞台、灯光和布景非常简单,演员虽然少,但以一当十,而且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马季、赵炎一口气表演了《山村小景》《小小雷锋》《说一不二》三段相声,马季不愧是继往开来的相声大师,无论是歌颂型相声还是讽刺型相声,他都能把观众逗乐,而且毫无说教感,他是真正抓住了相声的真谛,转年的1984年,他的化装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看似妙手偶得,其实是炉火纯青之必然。
1983年春晚,姜昆、李文华也一口气表演了《错走了这一步》《对口词》《战士之歌》三段相声,那时正是姜昆的当红之年、当打之年,姜昆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那年的郭德纲只有10岁,姜昆应该是他顶礼膜拜的偶像。
刘晓庆当时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演过《南海长城》《小花》《瞧这一家子》《原野》《火烧圆明园》,先后获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女主角,那时的刘晓庆像村姑一样质朴,热情似火。1983年春晚播放了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花絮和《垂帘听政》片段,让大家先睹为快。那时看电影是大众最重要的娱乐方式,电影明星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女明星更是傻老爷们的梦中情人。刘晓庆在第一届春晚上演唱了《绒花》和《盼红军》两首歌曲,那时她没有偷税风波,没有绯闻,更没有不堪入目的微信截屏。那时的电影演员,好歹演演就是大明星,比如陈佩斯演《法庭内外》火了,朱时茂演《牧马人》火了,他俩在1984年春晚上表演了小品《吃面条》,火上加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春晚上红了好多年。而赵本山1990年才以小品《相亲》登上春晚,赵本山在小品上的造诣应该与马季在相声上的造诣差不多,赵本山的本事在于无论演什么小品都能达到一个高度。我认为,郭德纲的相声跟赵本山的小品比,还差着一大截的距离,赵本山通俗而不低俗,亲民还能产生共鸣。郭德纲上春晚,小剧场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如鱼得水不再,基本黔驴技穷。
1983年的春晚,是歌唱家李谷一老师最高光的一届春晚,她先后演唱了九首:歌曲《拜年歌》《春之歌》《乡恋》《知音》《年轻的朋友》《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还有与京剧大师袁世海对唱的《刘三姐》《牛皋招亲》。一个演员这么大的演出量,这在当今春晚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春晚有的演员能见缝插针地唱上两句就不错了。
1984年是震撼我心的春晚,香港歌星张明敏留着长头发、戴着金丝眼镜横空出世,一口气唱了《我的中国心》《垄上行》《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四首歌,唱得简直太好听了,唱得我心里都酥了,如果我当时站起来,腿肯定是软的。
央视春晚不知不觉已经办了42届了,我从高中生变成了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的人,上地铁年轻人都管我喊老大爷,我还不能反驳。
回首春晚,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我喜欢的春晚早就不在了,那是单位联欢会式的春晚,那是可以用手风琴伴奏的春晚,那是一个包袱儿可以让我快乐一整年的春晚,那是一首歌曲可以影响我一辈子的春晚。而现在的春晚,是繁华奢靡的春晚,是人海战术的春晚,是高科技的春晚,是零差错的春晚,我喜欢的春晚跟我渐行渐远,就像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不得不从陪伴变成了怀念。
现在的春晚,确实太好了,方方面面的好,万无一失的好,眼花缭乱的好,相信现在的孩子们仍会像我喜欢1983年、1984年春晚一样喜欢现在的春晚,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也会吐槽:现在的春晚,机器人的皮肤细腻得很、红润得很,名不副实了,我们当年看的春晚,那才叫机器人,一身黑金属骨架,穿着东北小花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