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家里烧菜用酱油,无非是机轮酱油冬菇酱油,后来用张裕宴会酱油,主要是没啥可挑的,如今可不同了,超市里的酱油品种多达几十种,玲琅满目,绝对让人挑花眼。然而直到最近,我才懂得酱油里很多都有添加剂,购买前要看配料表,什么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是防腐剂,谷氨酸钠、肌苷酸二钠等是增味剂,还有什么增稠剂、焦糖色等等,都是食品添加剂,食用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一点,商家是从来不会告诉你的,超市售货员肯定也不会叫你注意查看配料表,告诉你那一大堆化学名词都是些啥。
写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的很多,名家也算是不少,书中无一例外都是将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一一陈列,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些名家很像商店卖酱油的老板,柜台里酱油种类很多,但老板从不会告诉你哪种添加剂较多,哪种是零添加的,他这些都不会告诉你,无论是游国恩、任继愈、郭预衡之流。
八十年代的文坛,终于有一个文青刘再复站出来提出一个标准,大谈文学的主体性,指出文学要表现作者的自我主体意识。这一下子列出一个标准,以此衡量,49年后的文学作品大半都在60分以下,一批又一批追随延安文艺座谈精神的革命文学作品直接可以搓搓扔进字纸篓了。就像卖酱油的忽然一天出现食品添加剂的概念,谷氨酸钠、肌酐酸二钠等等让人谈虎色变,于是,满目各色各样的酱油呼啦啦大半都成了“毒品”。假如我们拿刘再复文学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做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又该有多少作品掉入及格线六十分以下,或者说能有多少作品当得起真正的文学作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