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关于修行
查看: 2294|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修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11-13 12: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4 11:49 编辑

  俗世人生追求什么?亦舒在《喜宝》中曾写到:喜宝想得到什么?喜宝的答案是:“爱。如果没有爱,钱也是好的。如果没有钱,至少要有健康。”爱、金钱、健康。。。这些也是大多数人都喜爱的。

  但这世上总有脱离所谓“正常”轨道的人,释迦佛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

  他觉察到了众生存在着的一种深层次的苦痛,便舍弃世间种种名闻利养,这是真正的觉者作出的抉择。

  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过人为什么不能在云中漫步,每当看到屏幕中各种诸如在瀑布下打坐的画面便心生向往。思考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死后又去向哪里。学生时代订阅《科幻世界》和《飞碟探索》,就想追寻关于人生和宇宙的真相。

  大学毕业的暑假母亲病逝,亲人病逝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加重了这种念头。后得遇有缘人指点,教我每天读经书,因生性散淡并未坚持,直到一天看弘一法师的书突然萌生强烈的出世之念,于是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由于习气很重,太贪玩,我算不上精进学人,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佛学爱好者,但内心对自己也是有期许的。

  现在东南亚一带基本是修习小乘,而中国从古以来基本走的是大乘的路子。包括律宗(南山宗),俱舍宗(有宗),成实宗,三论宗(性空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华严宗),慈恩宗(法相宗),禅宗(心宗),密宗(真言宗),净土宗(莲宗)的十大宗者,其中俱舍宗和成实宗是小乘,在中国没有流行开来。时至今日从实修的角度来说基本就是禅净密三宗了。

  禅宗很特殊,所谓宗教中的宗特指禅宗,即宗门,余者皆为教下。这种以心传心实是上根利智者的好去处,末法时期如我这般钝根则难以承接。密宗更是高级班,染缸里出白布的那种,还要有择师眼,因为是四皈依。所以在解门上我选择中观与唯识,帮助明理,行门上则走莲宗一门。杨仁山先生在十宗略说中说,以前九宗分摄群机,后一宗普摄群机。极为简而易晓。

  这个帖子中涉及我自己所说部分不敢保证对,仅供有缘人参考。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11-13 12: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的排序是健康,爱,金钱。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11-13 12:16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修行和印度佛教的修行有点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11-13 12:26 |只看该作者
大玲小芳 发表于 2021-11-13 12:16
我的排序是健康,爱,金钱。

蛮好呀。芳芳中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11-13 12:28 |只看该作者
我的排序是健康,,金钱,,爱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11-13 12: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20:12 编辑
方明镜 发表于 2021-11-13 12:16
中国的修行和印度佛教的修行有点不一样。

这个怎么说呢,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会有流变的,但总的来说还在于众生的因缘。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11-13 12:50 |只看该作者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1-11-13 12:28
我的排序是健康,,金钱,,爱

也好的。 (#^.^#)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11-13 13:06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也当自己是佛学爱好者,读点经书,纯为修身养性。开始完全不信佛经所言,犹记当年在成慧寺,我问一个出家师,你相信佛法所言吗?信!为什么?因为是佛陀所言。
信为道源功德母,我在信与不信这个路口徘徊多年,现在有点懂了。
我也跟一个缅甸来的大师父学过打坐,当年很糊涂,现在回想真是字字珠玑。我身边的大善知识实在很多,有台湾来的高僧大德,有成慧寺的师父仁德上人以及众师兄,还有金阿姨,我妹妹以及君爱师兄等大善知识,有时候我真觉愧对他们的督促和叮嘱。
我现在就想快点把自己的义务尽完,然后一心修行,争取有生之年能彻底证悟,了脱生死。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11-13 13: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3:21 编辑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1-11-13 13:06
我一直也当自己是佛学爱好者,读点经书,纯为修身养性。开始完全不信佛经所言,犹记当年在成慧寺,我问一个 ...

嗯,以前我也经常这样想,但看有的退休人员甚至比上班还忙。所以也不必非得等到退休,可以从现在做起,每天尽量抽时间熏习,诵经没有成段时间的话,念佛随时随地。每天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所遇人事都是考试,我们的得失心和控制欲放下的比例在具体事项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玲珑善根深厚。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11-13 13: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3:45 编辑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生命是短暂而伤感的,艺术点亮了它。生命是痛苦而迷茫的,信仰拯救了它。”

  很少人不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踏遍万水千山的心灵跋涉,就轻易接受某种理念或系统的。大多伴随着仰望星空时的感念唏嘘和暗夜难眠的辗转反侧,如果正跌宕起伏之际遭遇了你命定豁然开朗的那一天,会有一种山重水复之时与之狭路相逢的惊喜。

  你会发现你千辛万苦踏遍岭头追寻的,早已有人等在那里给你指明了行进的方向。你只需循着他们的脚步做一次自己的深度体悟,而不用再在周遭无路遍地黑暗中上下求索了。

  一切都是因缘,一切随缘。每一个众生的缘起背后都有千折百回纷纭复杂千丝万缕的藤蔓。只有当这些枝叶花朵成熟之际,才能结出自然而然的果实,来不得半丝勉强。而那些智慧的觉者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同时而永远保持着湛然清寂的。

  草木春生夏长秋凋冬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灭转变,人及动物生老病死 ,无时无刻不在启示众生。在人这一时空维次里,生灭、无常、有相、有为、不能产生完美之存在。人类有限的互助、慈善、生命的维护、物质供应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不能解决诸如疾病、生死、战争、制度的几乎永远的不完美等问题。万法是生灭相,是无明识浪波动而生成的相似相续的幻相。我们的人生就象一场大梦,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在人这一层面来说,一般逃不脱自我生灭的宿命。但人来到世上,虽是“人生酬业”,却又有着另一种使命,那就是最终的必然觉悟、解脱。人既能毁灭自己,又可以拯救自己。从佛家角度讲,这个拯救经由接受佛陀的教诲而达成,并靠众生自己依之去实践而完成。这就是从梦幻中觉醒,回归圆满自性。

  丰子恺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创新。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第二层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了。他们做事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满足探究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都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

  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澈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我们有些人会游走在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边际,时而深度耽溺在第二层里不能自拔以致沉醉。时而又忽生厌烦来看看第三层的风光,但终又带着倦怠,回到第二层。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11-13 13: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9:41 编辑

  关于五时
  
       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当时说教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对象是别教大菩萨众。从佛陀教化意义:乃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众生根机能否适应,故又称拟宜时;从教学顺序说:即于初从牛挤出之乳味。‘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别,前分是三七日之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是“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说法,虽有声闻皆如聋若哑,未能收化益效果! 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如日照幽谷。佛陀最初说法场所在鹿野苑,故又称鹿苑时;更取所说经名,故亦称阿含时。此期所说对象,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故又称诱引时;在教学顺序上,此期譬喻为酪味。

  第三方等时: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时,如日照平地(食时)。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为破第二时得小乘浅证,认为与佛深证同之我执偏见。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若从佛陀教化意义,此期称为弹诃时(诃责小乘);在教学顺序上,则喻为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巳时)。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义,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在教学顺序上,喻为熟酥味。此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尊者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至大乘中之妙空,故称般若转教;以此能消除法上区别,故亦称法开会。其中,除阐示通教消极之体空(共般若,为三乘共学)外,亦明别圆二教积极之不空中道理(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

  第五法华、涅槃时: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此时所说教法,纯系妙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浅劣方便教,并彰显真实开显圆教为旨趣!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此不止于理论上之法开会,乃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之人开会;在教学顺序上,称为醍醐味。‘法华经’与‘涅槃经’关系在显扬毕竟一(佛)乘!

  ‘法华经’属前五味中之后教后味,系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俾令成就“入佛知见”为目的(大收教)!‘涅槃经’则对法华所遗漏之有能力者,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教化使令成佛,故为后五味中之后教后味,亦称后教‘涅槃经’(捃拾教)。(1)
      

      (1)《天台教学词典》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11-13 13:36 |只看该作者
了却,神助也。


简池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11-13 13:42 |只看该作者
前日清晨梦见死亡,我被惊醒了,那一刻
下意识是恐惧的,原始的
我摸了一下我枕边的圣经,定了一下神!
这就是神学的作用.
在我将死时,我愿意信.不信也假装信!
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或.


简池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11-13 13: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9:41 编辑

       关于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语译

  佛及历代祖师们传给我们的佛法要领,唯有教义及观法而已。无教之观,不是正观;无观之教,教便不传。有教无观,教即无用;有观无教,观便危险。然而,全盘地讨论释迦世尊的一代时教,可以得出一个大纲,总共摄为八教;依教义所设的观法,数目也大略相同。

  注释

  1.「教观」:已如前释。

  2.「时教」:代表释迦世尊自成道之后,迄于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间,在不同的时地,为不同程度的对象,说了让大家觉得有深浅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绪论中,也已介绍。正如谛观的《四教仪》所说:「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原文

  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语译

  什么是八教呢?共分两大类:1.化仪四教:(1)顿教、(2)渐教、(3)秘密教、(4)不定教;此类如世间医师所开的药方。2.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别教、(8)圆教;此类如世间药剂师根据处方笺所给病人的药品。

  注释

  1.「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化仪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器而设的教化轨道,化法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程度而设的教化范围。日本德义的《教观纲宗赘言》卷上则云:「顿等四教,是如来化物仪式,藏等四教,是如来化物方法。」《教观纲宗释义》云:「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化法四教,乃教之纲。

  2.「药方」与「药味」:《四教仪》已有「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药味」的譬喻。是形容两类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仅有药方的化仪四教而无药味的化法四教,犹如虽有四种根器的众生可度,却无四种程度的教材能度;若与之相反,仅有四种程度的教材,竟无四种根器的众生为对象,也等于没有一样。

  3.「顿教」:对于顿大根器的众生,直说别教及圆教的大乘法,例如《华严经》及《梵网经》等。

  4.「渐教」:对于需要次第修证的众生,便说渐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经等。

  5.「秘密教」:同听佛陀于一时一地说同一部经,听众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为此人说顿,为彼人说渐,而彼此之间互不相知,故称秘密。

  6.「不定教」:于如来同一说法会中,众生同闻异解,或于渐中得顿益,或于顿中得渐益。得益不同,故称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为大小乘圣典的通称,那是指的经、律、论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为三藏教,是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论》卷一百云:「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经)比丘,持毗尼(律)比丘,持摩多罗迦(论)比丘。」然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有云:「圣者仁是三藏,持经律论耶。」可知在释尊住世时代,不论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经律论三种性质的圣典,确实已经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阶,前通小乘三藏教,后通大乘别教及圆教,含摄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圣教,而以菩萨为正机,声闻及缘觉为傍机。

  9.「别教」:此是不与二乘相共的大乘圣教,唯对菩萨说大乘无量法,独明三界外的菩萨法。此教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既别于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别于此后的圆教,故名别教。

  10.「圆教」:此是佛对最上利根的菩萨,所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法。此教与别教不同之处,仅在于一者隔历,一者圆融。所谓圆融,依《四教仪》所说,是指「圆妙、圆满、圆足、圆顿」,也即是「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原文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语译

  应当知道,顿等化仪四教所用者,皆不出乎三藏等化法四教的功能。三藏教教人修析色入空观;通教教人修体色入空观;别教教人次第修观,先修体假入空观,再修从空入假观,然后修第一义谛观(此三观原出于《菩萨璎珞本业经》);圆教教人以一心为观。

  以上的四教四观,各各皆用十法成其所乘,能将化法四教各类根性的修行者,运送到涅槃的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人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人至中谛大般涅槃。(2)

      (2)圣严法师著《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11-13 13: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9:53 编辑

[一觉繁华梦,惟留淡泊身。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冷入孤禅境,清如遗世人。却从烟水际,独自养其真。]——八指头陀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11-13 13:46 |只看该作者
简池 发表于 2021-11-13 13:36
了却,神助也。

^_^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11-13 13:48 |只看该作者
简池 发表于 2021-11-13 13:42
前日清晨梦见死亡,我被惊醒了,那一刻
下意识是恐惧的,原始的
我摸了一下我枕边的圣经,定了一下神!

能信蛮好。 最好常读《圣经》,依之行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11-13 13:52 |只看该作者
嗯,我看的学的接触的是小乘

修己而已,度人力不足

信的今生今世,因也好果也好今生了,不麻烦三生三世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11-13 13: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4:04 编辑
拍岸浪 发表于 2021-11-13 13:52
嗯,我看的学的接触的是小乘

修己而已,度人力不足

嗯,这也是你的缘分,看你和泰国的因缘甚深。红袖六星和佛法有缘的人蛮多,我本来不太想说的,怕说错误了人慧命。又觉有缘人这么多,大家交流下也是可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11-13 14: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4 12:57 编辑

  关于阶位

  佛法的修习是信解行证的旅程。首先“信为道源功德母”,做到这个非常不易,我们往往带着怀疑和傲慢去学。解即研教,没有解就没有行进的方向,也不能很好的验证自己行门证量所达的阶段。行在信解的基础上去践行,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并把理论落实在生活的点滴中。证是在信解行的基础上认真努力用功,积小悟成大悟再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即为明心见性,所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尽显如来果地风光。

  佛家的修学成果是有一定阶位的,一般来说,阿罗汉—菩萨—佛。如世间的学士—硕士—博士—样。细分则有很多位次。

  初果是小乘须陀洹所达到的阶段,[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 (1)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依《金刚经》须陀洹亦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断证的功夫)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智慧)则不相等。

  四果即阿罗汉,通常指小乘最高的果位,断尽了见思烦恼,出三界,脱离了六道轮回,进入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2)

  小乘阿罗汉虽证得正觉,但还有尘沙和无明两大烦恼未断,为相似佛位。佛在楞严经上指出,其尤为法尘分别影事,还要继续努力破尘沙,断无明。尘沙烦恼即分别断尽,再破一品无明,方出十法界,进入一真法界,入四十一位法身菩萨行列,为分证佛位。无明断尽,方证真正的大乘圆教佛果,得见真正的如来果地风光。

  天台宗有六即佛的说法:六即,是说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所以称“即”。也就是所谓“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1.理即佛:又称理佛,指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与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称理即佛。

  2.名字即佛:又称名字佛。指或从善知识闻知,或从经典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此人于名字中,通达了解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称名字即佛。

  3.观行即佛:了知一切法皆佛法,进而依教修行,达至心观明了、理慧相应(境智相照)观行相即,此人言行一致以证此位,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即: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佛:指前述“观行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此虽未能证真理,但于理仿佛,有如真证,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5.分证即佛:又称分真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位;无明惑中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一分中道。

  6.究竟即佛:断除共四十二品元始无明,发究竟圆满觉智,即证入极果妙觉佛位。

  此六佛虽因智(悟)情(迷)深浅,而有六种分别,但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称“即”为旨趣。]

  [ 六即虽有六种之别,而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六即之位,即显法门深浅,又明修行次第。以“六”表示位次高下有序,可使修行之人不生上慢心。](3)

  从这看出,见性有圆满不圆满之分。破了一分无明,证了一分法身,即是分证佛了,但就象是月初的月牙,未为圆满。所谓圆教初住和别教初地,从这向上提升,从圆教初住共有四十一个位次,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就象月亮从月牙状态到月圆状态,到了妙觉,十五的月亮圆满了,即是如来果地。其实在境界上区别已不大,只是依无明习气的分破程度而立的。

  对于心性的描述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讲尽了自性的清净圆明和无方大用。

  印光大师在《论心性》中说得也很透彻,贴一部分:[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校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光洁,湛寂常恒。无生无灭,离相离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真性也。]

  (1)《佛学大辞典释义》
  (2)《佛学大辞典》
        (3)《天台教学词典》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1-11-13 14: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9:49 编辑

[松嫩堪餐,竹密须删。息风尘、何事相关。心超物外,身处人间。有十分清,十分澹,十分闲。

学道非艰,守道多难。结跏趺、坐断尘寰。萧条僧舍,寂寞禅关。看几层云,几层水,几层山。]

                                                                                             ——(元)中峰明本禅师《行香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11-13 14:28 |只看该作者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3 13:58
嗯,这也是你的缘分,看你和泰国的因缘甚深。红袖六星和佛法有缘的人蛮多,我本来不太想说的,怕说错误了 ...

所以说,人各有机缘

交流的前提是愉快,而不是把自己理解的东西强塞别人脑袋,把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定成是或对的标准

修也好,普也好,随缘

我得起床了,饿啦。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喝水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都有时间点,也是缘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11-13 15:20 |只看该作者
学佛的人,学会慈悲为怀,心怀大爱,就算功德圆满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11-13 16:00 |只看该作者
很少人不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踏遍万水千山的心灵跋涉,就轻易接受某种理念或系统的。大多伴随着仰望星空时的感念唏嘘和暗夜难眠的辗转反侧,如果正跌宕起伏之际遭遇了你命定豁然开朗的那一天,会有一种山重水复之时与之狭路相逢的惊喜。


楼主此言,极好。极好。


然而,纵观你学佛的过程及现在。
我觉得,你还是过于执着了。
佛家虽然关照内心,然而和儒家道家比,还是过于空无。
出世到是出得极好,入世就难了。

这就是我看到年轻人学佛之后总要劝一句,人间到底还是入世更重要。
除非你真的想成为弘一那样的大师。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11-13 17:14 |只看该作者
我的排序是爱健康金钱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11-13 17:26 |只看该作者
拍岸浪 发表于 2021-11-13 14:28
所以说,人各有机缘

交流的前提是愉快,而不是把自己理解的东西强塞别人脑袋,把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定 ...

是的,各有因缘。各安天命。随缘而不攀缘。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11-13 17:28 |只看该作者
笔子 发表于 2021-11-13 15:20
学佛的人,学会慈悲为怀,心怀大爱,就算功德圆满了。

问好笔子。 功德圆满了必慈悲为怀。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11-13 17:30 |只看该作者
厉害~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11-13 17: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11-13 18:17 编辑
芳源 发表于 2021-11-13 16:00
很少人不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踏遍万水千山的心灵跋涉,就轻易接受某种理念或系统的。大多伴随 ...

我还执着?我够不执着的啦,我都鄙视我自己,整天玩。

看来你对佛家还是有误解呀,怪我怪我,早没说清楚,其实学佛真的并不妨碍入世,相反大乘是积极入世的。六祖在《坛经》里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觉得吧,这事你可以不信,但最好的态度就像对待康德的物自体一样,悬置,反正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是。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11-13 17:37 |只看该作者
满天辰星 发表于 2021-11-13 17:14
我的排序是爱健康金钱

很好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