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1-6-20 18:28 编辑
明明同学读书笔记,很好,值得学习。只是,或许古文功底欠缺一点,瑕也掩瑜了:
2、“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十多次。例如,第二章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圣人排除人为的努力而从事无为的事业,超越一切语言而行不言的教化)。老子这里所说的“圣人”,不是《论语》中的“圣人”,而是指悟得了“道”与“德”的道家的高人。
这一段文字中至少两处瑕疵。首先,道德经中的圣人专指德位双配者,如明明同学提到的帝尧,相当于后世口中的明君。且看道德经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显然是指圣明君王之行。再看“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正因为圣人指明君,才以百姓为比对。如果圣人“是指悟得了道与德的道家的高人”,那关百姓何事?
古往今来,正因为腐儒不知“圣人”所真指,也就完全误读了老子真意。比如圣人“行不言之教”,明明同学望文生义成了“超越一切语言而行不言的教化”。众所周知,古来就要求君王慎言。为什么?因为君王出言,即是政令。随便补充一下,关于针对先秦君王之“言”的误解,郭沫若就惹了一个大笑话。《尚书》“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说商王高宗继位之后,三年之内没有发布任何政令。郭沫若老先生望文生义,在批驳胡适时说,“健康的人要‘三年不言’,那实在是办不到的事,但在某种病态上是有这个现象的。这种病态,在近代的医学上称之谓‘不言症’。”大佬郭沫若都如此望文生义当成了正解,遑论咱们明明同学?现在我们明白了圣人指圣明君王,也就明白了圣人不行不言之教的真意——圣明君王不以政令形式来施行教化。由此也可知,道德经其实是教人如何做圣明君王之书。
延伸来说,为什么当下很多人反感上头将道德要求政令化?就是因为:处有为之事,行有言之教。违背了无为之治的原则。
6,文子,是老子的学生,他在《通玄真经》中,有过这样的叙述,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老子说:“所谓无为,并不是引之不来,推之不去,强迫而没有反应,感化而无动于衷,停滞而不流动,持握而不疏散,是说他不把自己的私志参杂在公道之中,不把自己的嗜好、欲望挂在正术之上,遵事物的自然规律做事,根据天生的资质建立功勋,推行自然之趋势,容不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总之,无为,就是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不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明明同学针对文子的解读,又至少错解了两处。首先,望文生义”资“为资质,将“因资而立功”解成“根据天生的资质建立功勋”。2016年4月19日,习大大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引用韩非子之语,“‘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如果按照明明解读,习大大的引用就有问题了:网信起源于西方,我们只是后学者,怎么可能具有天生的资质?其实,因资之因指依靠,因资之资指条件(如《战国策·秦策》“三资者备”)。合起来,因资是指依靠条件,而不是根据资质。习大大引用韩非子之语,是说,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简化起来就是一句话:依靠我国已有条件,因势利导,争取网信事业大发展。
其次,关于”曲故“一词,辞典已经明白告诉我们,高诱注“巧诈也”,也就是我们现代常说的投机取巧。曲故不得容,按照现代语序是“容不得曲故”,表达的真意是无为容不得投机取巧。明明同学解成“容不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不是望文生义,而是不知所云。这个不知所云,源于明明同学脑子里的知识混乱,完全以儒家的强势思想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了。
当然,明明解读的自相矛盾以及南辕北辙,是他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一以贯之。明明在前次解读老子之德如是说:
《通玄真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文子问德,老子曰:“蓄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得,与天地和,此之谓德”(文子向老子问德,老子说:“养育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使万物长成,兼收利益而不加选择,与天地合而为一,这就是德”)
兼利无得,明明解读成“兼收利益而不加选择”。我很奇怪,明明同学真的看懂了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到底是收取利益,还是利他?如果说前面“兼利”一词可能产生异议,那么后面“无得”不是很明显告诉我们,强调的是利他么?有趣的是,明明同学却将“无得”解读成了“不加选择”。真是天晓得。明明同学,请问你这个解读有训诂依据么?
再说“与天地和”,和是和谐,明明居然解读成“与天地合而为一”。难道,就因为“和”与“合”同音,就可以“合而为一”了?
结束语:明明同学,上面不是挑你刺,只是提出问题。希望接下来能看到你更多的读书笔记。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