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意天涯 于 2013-9-2 12:12 编辑
撒撒说,一对男女相处一段时间后以下对话: 女人说:你更适合做丈夫不适合做情人。
男人说:你更适合做情人不适合做爱人。 然后问:他们应该在一起么? 他们应该在一起么? 他们应该在一起么? 之所以问两遍,是因为两遍的答案可能截然相反但都没错。 其实许多段感情应不应走到一起,更象是一场赌搏,而并不需经过太多理智选择。感情面前,过多的理智反而可能是越来越深的错——它的变化是那么的非理性和不可控,相比之下,人的理智往往变成最后正确选择的绊脚石。 有点跑题了,但这是我观点的基础:既然过多的思考并不与选择的正确成正比,那就凭所谓“首见效应”的感觉吧。 对话语的判断要结合语境,先让我们好好理解下当前价值环境,然后再深入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吧。 现在中国的谈婚论嫁环境,男方一般因婚俗、家庭条件、尊严面子等各方面约定俗成的压力,普遍处在较“弱势”的一方,不得不为现实低下曾经高傲的头。如果去掉不屑的成份,称作“现实男”也很准确。而女方因为资源优势(男女比例失调)、闺蜜攀比、天生的浪漫幻想等,普遍处在相对“强势”的一方,对婚姻的憧憬往往模糊她们对自身位置的判断,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让她们一度忘记,锅碗瓢盆的叮当作响才是自己可以放心依靠的一辈子。 这种背景下,女人说你更适合做丈夫不适合做情人,我的理解是,她心中更希望那个他是个浪漫的情人或情人与丈夫的结合体,而对对方只能胜任丈夫角色略感失望。而男人说(注意他是后说的),你更适合做情人不适合做爱人,他本来是更希望对方做一位相濡以沫的爱人的,而对她现在花瓶式的不切实际要求表示无耐。 所以你看,他们的“首见效应”因为各自的爱情观原因,根本走入了岔路。幸福婚姻的基础是脚踏实地的相互信任与理解,可我从他们的对话里感觉,他们首先看到的不是对方的闪亮点,而是对方的另一面离自己的要求有多远。这样的出发点,还能指望未来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我不敢断言他们步入婚姻殿堂后一定悲催(用时间来丈量而最后达成和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如果单凭他们登入婚姻殿堂前的这一丝犹豫来做选择,我的观点是:他们不应该在一起! 你们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