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碗里江山 by 二毛
查看: 7302|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碗里江山 by 二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2-7 1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蟾宫折桂 于 2013-2-7 17:11 编辑

碗里江山:诗人大厨的“美食心经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饮食文化随笔,全书共分五辑,配有精美插图数十幅。分别从美食与江山,美食与江湖,美食与文化等角度,讲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历史,以及与传统文化、市井生活的种种关联。由于本身阅历丰富,作者对食物的理解也可谓独树一帜。既谙熟历史掌故,又熟悉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上至庙堂宦海,下至市井闾巷,文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画卷。其中,你会看到一道道令人馋虫大动的菜肴,一幅幅鲜为人知的名人生活图景,更能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带给人的雅趣和智慧……


  第一辑宫廷里吃酒席

  但为美食不顾身:鱼藏剑和酿菜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绝对离不开请客吃饭。最早将请客吃饭作为"革命手段"的,当属春秋战国时代吴国的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为美女西施亡国的吴王夫差的老爹。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死后却没有传位给公子光,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馀祭。馀祭死后再传弟弟夷昧,后又准备传给贤能的三弟季子札。但这位三公子似乎太爱惜自己的"贤名",不肯接受王位而逃走了。于是,王位落到了夷昧的儿子手里--此人就是吴王僚。

  这让公子光大为不满:如果按兄弟次序,应该是三叔即位,三叔不干,按儿子次序就应该是我公子光继承王位,哪能轮得到僚?从此,杀僚自立的想法开始成为公子光的人生目标。

  吴王僚深知公子光对自己的不满,自然处处严加防范,没有给公子光任何机会。然而,防范再严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公子光也非等闲之人,很快就瞧出了一个大破绽--这破绽就出在僚的馋嘴上。

  僚是一个爱吃的人,他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炙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烤鱼。当时,在太湖边上住着一个名厨,此人被尊称为太和公。这个太和公会做很多美味佳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其中,他做的炙鱼尤其著名,深得吴王僚的喜爱。

  抓住吴王僚的馋嘴这个破绽的,是伍子胥和专诸。伍子胥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大大有名,他本名伍员,是楚国贵族,因家人被楚平王杀害才逃到吴国,发誓要倾覆楚国为父兄报仇。

  当伍子胥得知公子光有意刺杀吴王僚,就找到了自己的哥们儿专诸,将其推荐给公子光,并出主意说:让专诸到太湖找太和公学炙鱼,以做美食的名义寻机接近吴王僚。

  专诸这个人看起来十分高大勇猛,似乎有些鲁莽,实际上他却非常细心,手也很巧。到了太湖之后,他对太和公也是异常尊敬,甚至在冬天睡觉的时候,都会把太和公的脚揣在怀里为他取暖。这让太和公十分感动,于是就将炙鱼的绝技传授给了专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2-7 16:51 |只看该作者


  三个月后,专诸学成归来,在公子光家里试做了这道菜,色香味都达到了太和公的水平。

  见时机成熟,公子光就请吴王僚到家中赴宴,并以"我这里的炙鱼比太和公做的还好吃"相诱,贪吃的吴王僚听了难免直咽口水,虽然知道其中可能有诈,为了吃鱼居然还真去赴宴了。

  赴宴时,吴王僚做了充分的防范工作:从王宫到公子光家的途中布满了卫士,宴会上所有人均不能携带兵器等危险物品,连上菜的人也要脱光了外衣,只穿内衣半裸着跪地而行,上菜时也得在两名卫士的监视陪伴下提供服务。即便如此,吴王僚还是不放心,身边还站着两名持长铍的卫士,随时防范有人行刺。

  宴至高潮,眼看炙鱼就要上桌,此时,公子光借口腿疼离开了。就在这个当口,炙鱼的香味儿已经弥漫到厅里,撩拨得吴王僚口水直流,一时也顾不上怀疑公子光的异常行为。

  这时,只见专诸光着膀子,跪地而行,一步一步把炙鱼送到僚面前。就在僚俯下身子闻香味的时候,专诸突然从鱼腹里抽出一把剑直刺向吴王僚的胸口。几乎是与此同时,僚的两个卫士手中的铍也插向了专诸的两肋。僚应声倒下,专诸也一命呜呼,公子光的卫士趁乱全部冲上去消灭了僚的卫兵。公子光成功夺取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当上吴王的公子光没有忘记伍子胥和专诸的帮助,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伍子胥更是平步青云,成为吴楚争霸中的风云人物。

  抛开王位争夺、朝代更迭的政治因素不谈,吴王僚能为一道炙鱼丧命丢位,足见这道菜的魅力之大。

  单就这道菜本身来说,做法也是非常考究。

  吴王僚那个时候吃的炙鱼是白鱼做的,这种鱼生活在太湖边上,肉质肥美,鲜嫩异常。炙鱼的做法是先用盐、姜、葱、酒等调料将鱼腌制一两个小时,然后在鱼身上裹上猪网油,再将鲜猪肉、笋和蘑菇剁细后,做成馅装在鱼腹里,然后用木炭烤。

  这样烤出来的鱼肉中有一种木炭的清香在其中,远比现在常用的电烤鱼味道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2-7 16:52 |只看该作者


  到了清代,御膳房一位姓王的厨子仿效专诸,用鳜鱼做了一道新菜献给慈禧太后,以此来讨老佛爷的欢心。但没想到,之前有人已经在慈禧面前打过"小报告"。于是,慈禧明知故问:"专诸是为了刺杀王僚而烧制此菜,你现在做这菜给我吃,胆子可真不小哪!"

  这要换了一般人早已吓破胆了,还好王姓御厨颇有急智,当即下跪道:"老佛爷洪福齐天,吴王僚之辈无福享受的佳肴,老佛爷自然享得,岂是吴王僚可以相比的呢?"慈禧听了自然满心舒爽,待品尝过后更对这道菜赞不绝口,重赏了王姓御厨。

  鱼藏剑所依托的这一特殊菜式,不仅改变了吴王僚和公子光,伍子胥、专诸等人的命运,其做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美食家们,特别是塞馅这一方法,直接启发了后世酿菜的形成。

  如今,这种塞馅的方式已经是中华美食中常用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豆腐箱子,其实就是酿菜的一种,是把豆腐切成小箱子或者三角形(中间掏空),把肉馅塞在里面然后拿来做菜。

  鱼藏剑从春秋战国传承到现在,更多是使用鳜鱼,因而这道菜又叫做叉烧鳜鱼,在苏州一带仍然很流行。其做法和古时还是很相像,只不过现在还在所塞的馅料里加了火腿。另外,炙烤的方式也更多了,除了炭火,有的会把调料洒在鱼身上直接在锅里煎,但就这道菜而言,还是炭烤的鱼味道最好。

  受鱼藏剑的影响,到了秦汉时期还发展了一道菜,叫做胡炮肉。这胡炮肉的做法是:选用一岁大的羊,将羊肉剁碎,加调料腌制,然后将羊肚的里面翻出来洗干净,把馅塞在羊肚里面,再用针缝好,不用炭火烤,而是找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挖一个坑,在坑里烧一堆柴火,木柴烧尽之后土会发热,这个时候再将羊肚埋进坑里,再在土上面烧一把火,如此上下加热,一堆柴烧完之后,把羊肚取出来切成片上桌,味道也是非常鲜美。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创新过一道酿菜,叫做老蚌怀珠,其具体做法是:用香料将煮熟的雀蛋剥壳后装入鳜鱼腹中,将鳜鱼煎成深黄色,再加调料烧制而成。食用时"轻启鱼腹",则明珠"灿然在目"。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2-7 16:52 |只看该作者


  类似的做法也流传到现在,有道菜叫做肚包鸡,也叫做胎藏凤,做法是将猪肚洗干净,把童子鸡腌制好后酿在猪肚里,缝上,然后用文火慢慢煨成。上桌的时候,需要用剪刀把猪肚剪开,切成肉块和汤一起吃。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贵客,母亲用一斤重的小嫩南瓜,从底部的1/5处剖开(上半部分留作他用),将内瓤掏出,然后将肉末加上葱、姜、醪糟、水豆粉、胡椒面和成馅塞进南瓜肚里,盖上瓜盖,隔水蒸一小时后上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酿菜,犹记得那肉馅滋味腴滑,南瓜清香扑鼻,口味异常甜美。后来,就天天盼着家中来贵客。

  以后,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母亲也陆续做了些肉末加青椒、苦瓜、番茄之类的酿菜。现在再回味,感觉母亲酿藏在菜中的其实是一腔滚热的爱心啊。

  我曾经创造过一道文化菜,也是受到鱼藏剑的启示。

  这道菜名叫哲学鱼,就是在大鱼里面酿一只小鱼,小鱼里面又酿一只虾,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之意,而整道菜上桌后再被人吃掉,也正体现了一种生存的哲学。

  具体做法是:大鱼用鲤鱼,小鱼用鲫鱼,虾用基围虾,把虾剖成两半,但别断开,酿一些五花肉馅在虾里面,再一起塞进鲫鱼肚里;鲫鱼的做法是先拿来煎一下,然后和另外一些调料一起酿在大鲤鱼肚子里,然后用火烤熟。

  说到鱼藏剑,在四川雅安还真有一种鱼的身上藏了一把"剑"。话说雅鱼和雅女、雅雨并称为"雅安三雅",在雅鱼的脊背紧挨头部处,有一块骨头和剑的形状很像。而当地的人喜欢在吃完雅鱼之后将这把小"剑"抽出来,拿回去放在家里作为辟邪的吉祥物。世界之大,当真是无奇不有。

  现在,这种雅鱼已经穿越过雅雨,从雅安游到了北京天下盐的餐桌上。吃完鱼后,服务员会把这小小的"辟邪宝剑"从鱼头中抽出,再装进精美的小礼盒中送给客人。怎么样,我的一番用心是不是够风雅?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2-7 16:52 |只看该作者


  原来曹操也是美食家

  曹操墓终于被确认了,但是很遗憾,墓里没有像马王堆那样出土绚烂的美食文物,甚至在出土的墓碑上也没有记载"魏武王常所用牛肉酱"之类的文字。

  这实在让我非常失望,因为在我眼里,曹操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伟大的诗人(这个我最看重),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美食精神的先驱。

  史书记载的多是曹操的辉煌政绩,比如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等。曹操最有名的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延揽天下英雄,确实是一代开风气的枭雄。

  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喝酒的人,征战沙场之际还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

  话说曹操这"唯才是举"令一下,英雄豪杰们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自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请人喝酒吃饭好好款待是最起码的礼仪吧,可以推想,曹操肯定需要举行或者参加很多宴会。于是,作为美食家的曹操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实际上,曹操还真著述了一本美食专著《四时食制》。我认为,这本书对后代的豫菜(也就是河南菜)四季分明的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后人也非常认可曹操在美食方面的成就,根据曹操"唯才是举",歌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境,创意了一道叫做"天下归心"的菜来纪念他。

  这道菜是用大竹节虾来象征英雄豪杰,把虾挂糊,粘匀面包糠,炸熟,摆盘。摆盘的时候,将其放在由鸡蛋清、干淀粉和面粉做成的心形饼的中间。

  《四时食制》记载了许多佳肴,其中的一道名菜是羹鲶,即用鲶鱼做的肉汤。鲶鱼古时候也被称为鲇鱼,是夏天吃的美味,还有食补的功能。

  还有一道叫驼蹄羹,这道菜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曹操本人所创,源出于他的儿子,著名才子陈思王曹植,原名七宝羹。因为骆驼常在沙漠行走,所以驼蹄肉质肥厚,吃起来非常筋道。而驼蹄羹汤汁鲜美,味道非常特别,魏晋时代十分有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2-7 16:53 |只看该作者


  驼蹄羹日后也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珍馐佳肴之一,多为皇室贵族享用。明代闵文振的《异物汇苑》有记载曰:"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的句子,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玩乐,所吃的珍馐美味中就有驼蹄羹。看来,这道菜至少在唐代依然很流行。

  虽然食材料难得,但现在也还有驼蹄羹卖。这道菜的具体做法是,取驼蹄先洗净去毛,汆水去异味,切成肉丁。关键是要把切细的驼蹄肉丁放到土鸡汤中,用文火慢煨12小时,直到软烂为止。

  其实,很多高级的补品和蹄筋类食物都是要用高汤和鸡汤来煨的,比如猪蹄等。

  曹操的美食家封号并不是浪得虚名,我统计过,在《三国演义》中,在饭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曹操,这虽然经不起具体的历史考证,但至少说明了曹操是个很爱吃也很会吃的人。

  当今许昌的烹饪高手,如桃园大酒店的大厨,就根据三国历史创意了60多道三国名菜,其中40多道都是与曹操有关的。因此,将其称为"曹操名菜"也不为过。比如:华佗圆子、许田围猎、魏都莲房、貂蝉拜月等。

  《四时食制》记载,曹操很爱吃鸡肉,对鸡身上各个部位的味道如何非常了解。这一爱好甚至深入到其行军酒令中,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鸡肋"故事。

  当年曹操进攻汉中,久攻不下,准备撤兵,但又心有不甘,犹豫不决。一晚厨师送鸡汤来给曹操,汤中有鸡肋,这时恰巧夏侯惇来问当晚的军令口号,曹操有所感触,随口说道:"鸡肋"。众将不解其意,只有主簿杨修理解,让手下人收拾行囊,并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魏王不久要班师矣"。曹操被杨修猜中心思,恼羞成怒,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杨修。过了不久,他还是班师回中原了。

  曹操爱吃的鸡不是一般的土鸡,而是华佗给他进献的乌骨鸡。这种鸡的特点是毛脚五爪,乌皮乌骨,白肉,绿耳等,被称为"白凤"。中医认为,食用乌骨鸡可滋阴壮阳,对人体非常有益,历代为皇家贡品。现代民间也多用乌骨鸡给产妇补身体。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2-7 16:53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道菜是曹操亲自命名的,叫做官渡泥鳅。据说,曹操率军在官渡和袁术对峙的时候,由于军粮匮乏,一个饿得不行的士卒在水泽中抓泥鳅烧着吃,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抓来交给曹操处罚,曹操却让这个士卒再依样烧了两条吃,觉得味道非常鲜美,所以没有处罚这个士卒,反而让他将这道菜推广到全军,并因此解除了这次饥荒。官渡之战大胜后,曹操再次奖赏这名士卒,而且把这道菜命名为官渡泥鳅。

  我小时候也自己烧过泥鳅吃,把河沟里抓来的泥鳅用荷叶和泥巴裹上,放在柴堆中烧来吃,真是非常美味,那滋味至今还很怀念。

  现在有一道菜知道的人很多,叫做泥鳅豆腐,这大概是最著名的泥鳅菜了。泥鳅因为土腥味重,吃之前必须加菜油让泥鳅在水中催吐,吃的时候再剪去鱼头。更讲究的是要把泥鳅开膛,取出内脏,择洗干净再烹制的。

  北京望京黄门宴上有一道水煮酸辣泥鳅,是主人黄珂先生当知青时用泥鳅解馋创制出的。他的做法是,锅内菜油烧至五成热时,下花椒、豆瓣炒至油呈红色,再下泡椒、泡姜炒香,加入适量水后,放入泥鳅,接着加入料酒、白糖、醋、姜片、蒜、盐等烧开,转小火焖。然后,加入现从自家园圃里摘的香葱、蒜苗一起下锅。

  这道菜吃起来鲜香细嫩,柔滑绵烂,一桌食客无不赞叹。再配上一杯美酒,当真是人间美味!

  后来,曹操八方延揽人才,并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其中有道名菜后来收入了曹操官府菜。这就是当时曹操府中厨师所做的铜雀展翅,这道菜寓意着曹操的霸业不断扩张。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北方匈奴进献了一道点心,曹操很高兴,挥笔题字"一合酥",杨修解为"一人一口酥",让大家分吃了。这一合酥后来也进入了曹操官府名菜。

  据我考证,曹操命名的这个点心应该是面做的。在唐代以前,点心又叫"比珞",一般是把面粉先做成片,然后再卷或者按压成形,经过蒸或者烤制而成的。南朝梁顾野王在《玉篇》中就说"比珞,饼熟"。遗憾的是,这种点心的做法已经失传了。

  我估计,一合酥很像现在的香酥牛肉糕,或者马蹄烧饼。在北京,我在华堂商场里吃过一种现做的香酥牛肉糕,算是味道最好的。

  限于历史资料,只能拼出曹操作为美食家的破碎背影,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一起研究,开掘出更多的曹操美食。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2-7 16:53 |只看该作者


  美食江山一把抓

  我一直认为,一个专心致志搞政治的人不会是一个美食家,刘邦不是,朱元璋不是,武则天也不是,他们有爱吃的菜,但是却没有什么专门的美食嗜好。但是也有兼顾美食和政治的帝王贵族,比如南宋考宗皇帝,清代康熙皇帝和唐代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

  皇帝吃饭叫用膳,我们不妨把各个朝代帝王的饮膳放在一起做个比较。

  出身卑微的刘邦年轻的时候穷困不堪,自然没有什么家传的"刘家菜"。据后人考证,刘邦最爱吃的菜有下边几道。

  第一道菜是烤鹿肚。这个喜好来自于他当亭长的时候,但是这个烤还不像胡炮肉或者鱼藏剑里面酿有东西的那种形式,就是单纯地烤鹿肚,和现在烧烤摊上的烤板筋类似,算是很简朴的吃食。

  刘邦整个人风格比较粗犷,当了皇帝之后才吃上了一些好东西。当时,人们都知道刘邦喜欢吃狗肉,所以汉朝宫廷里也以吃狗肉为时尚。这是因为刘邦是徐州沛县人,那里的狗肉铺到处都是,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另外,当时人们相信,吃狗肉有益气轻身、安五脏、益脾胃的好处。

  在狗肉宴里,有一道刘邦非常喜欢吃的菜,最后成了汉朝的一道宫廷菜,叫做肥狗之和。就是用狗肉和石耳(类似于木耳,长在石头上的一种菌类)烹制成的一个羹汤。

  第三道菜是红烧熊掌。熊掌谁都喜欢,但是刘邦吃的熊掌做法却非常独特,是用芍药酱来焖制的。

  第四道菜是炖豹胎。豹胎就是母豹腹中的胎盘,用文火慢炖而成,这个食材非常难得,现在已经是不可复制了。

  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由于其父隋文帝在位时生活过于节俭,这位隋炀帝在当上皇帝之前,和刘邦一样,也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当上皇帝后,地方的臣子知道了他的爱好,于是纷纷向他进献美食。据记载,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鲈鱼烩。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2-7 16:53 |只看该作者


  这个菜是以鲈鱼肉为主料,辅料是金橙,再和香柔花叶一起烹制而成。当今的烹饪做法中,用橙子和香柔花叶做鱼的手法很少见,而淮阳菜中的一道蟹酿橙应该就是受了鲈鱼烩的启发。做法是把螃蟹肉、蟹黄一起酿在一个大橙子里,然后放在锅里面蒸熟。

  但是,隋炀帝还不能算是一个美食家。到了唐朝,帝王饮宴又上了一层楼,代表人物就是女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

  张易之创造了一道菜,叫做鹅鸭炙,堪称古代饮食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具体做法是,把一只活的白鹅装进铁笼里,再烧起炭火,铁笼里同时放七、八个铜盆,每个铜盆里都装一种带汁的调料:醋、酱油、白酒以及一些混合香料。随着炭火的燃烧,铁笼里的温度越来越高,被火炙烤着的白鹅开始掉毛,出于本能,这只鹅就去喝铜盆里面的水汁调料来解渴,直到把调料喝干,鹅也被烤得焦干了,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上桌供人食用了。

  抛开这道菜做法的残忍程度不说,鹅鸭炙在烹饪手段上很有独创的想象力。由于鹅是自己把调料吃到肚子里去的,这同杀死鹅之后再腌制的做法就有了本质的区别,调料的味道可以直接进入鹅的血液循环中,被烤熟之后,鹅肉自然是鲜美异常。

  川菜中有一道豆腐煮泥鳅,做法和鹅鸭炙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具体做法是,把鲜活的泥鳅放在清水盆里,滴一些菜籽油让它吐净泥沙,再用清水冲一下。把一块块白豆腐放在装着清水的锅里,然后把泥鳅放进去,盖好锅盖给锅加热,泥鳅自然热得受不了,争先恐后地往豆腐里钻,等豆腐熟了自然泥鳅也熟了。

  吃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蘸碟食用,也可以再用调料把泥鳅豆腐烧制一下,味道也是异常鲜美。

  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也算得上帝王中的一个美食家。他特别爱吃的一道菜是坑羊,还经常请别人一起同享。

  这道菜其实就是烤全羊,但做法很特别。首先,每次做坑羊都要选择一片肥沃的土地,挖地三尺做一个坑,再用砖垒成一个灶,上面架一口锅,锅的上方放一个铁架,把宰杀好的、经过盐、花椒、香料、葱等腌制三五个小时之后的整羊倒挂在架子上。然后开始加柴火烧,把空锅烧得通红。这样,泥土的气味、铁锅的气味加上水汽,与调料味混合在一起,热烤七八个小时,羊就完全熟透可以食用了,味道自然是鲜美异常。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2-7 16:54 |只看该作者


  坑羊的做法直接启发了后世烤鸭的做法,但是讲究的烤鸭是用炉子和果木烧烤,可炉子毕竟是多次重复使用的,于是也就没有了像坑羊那样的鲜土味道,而且烤的时间也短了很多,味道同样也就无法与之相比了。

  还有道菜叫云林鹅(由元代画家倪瓒所创,倪瓒字云林),做法也很类似于坑羊:把鹅先用作料码好,然后横挂在铁杆上,架在一口大锅里,锅里面放上一杯酒。也是把锅烧红,这样酒的香气就会渗透到鹅肉里面--这比坑羊要进步一点。除了放酒外,锅里还可以放其他调料来调节鹅肉的味道。

  此菜被清人袁枚收入了《随园食单》中,并有专门的制作介绍。1998年,我在成都开"川东老家"餐厅的时候,曾和厨师一起翻制过这道菜,还专门用砖砌了一个火灶。不过,我烤的是鸭子。当揭开炉盖,金黄油亮的鸭子露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朱元璋是一个贫苦出身的皇帝,比刘邦年轻时还穷。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充满了草根味道,是烧香菇,居然也进入了明朝的宫廷名菜中。

  具体做法就是把干香菇用水发泡之后拿来烧。现在的香菇大多是人工种植的,烧烤的话已经不复朱元璋生活的时代那般鲜香自然了,但配上鸡汤和蒜片来慢慢熬,直到香菇吸干了高汤再加一点盐,还是非常鲜美的。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美食家。他经常在木兰围场里打野鹿,自己烤着吃,最喜欢吃的是烤鹿肝和鹿肉。另外,康熙还喜欢吃一道叫清蒸细鳞鱼的菜。这种鱼产在辽河里,康熙就命人把鱼苗运到承德的避暑山庄,慢慢养大,再自己钓上来烹成佳肴享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2-7 16:54 |只看该作者

  闲话明朝宫廷菜

  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立国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明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宫廷菜自然以明朝皇帝们的饮食为主要代表,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江湖菜的代表则是小说《金瓶梅》中记载的那些菜品,也可以说《金瓶梅》中所记菜肴是当时流行的商务菜的代表。

  先说宫廷菜。因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在明代宫廷菜的发展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楼,具体经营权全部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陈设装修极尽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舞台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还设有水上流动餐位。

  这些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富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五座酒楼,共十五座,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农历)建成。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给文武百官巨额官钞(相当于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

  而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流行着另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船宴",特别是在江苏扬州一带,并在清代进一步盛行。

  所谓船宴,就是以船舶作为宴饮场所,将美食、美景、美趣结合,别有一番情致。当时,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野芳浜以及南北大运河等水上风景区,都有专门供应船宴的"沙飞船"(又名"镫船"),其船舱中有炉灶,尾随在游船后供应酒食。清代沈朝初有一首《忆江南》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船宴之乐:"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水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2-7 16:54 |只看该作者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文化的繁荣,到了明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梁山好汉"上酒楼"的目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人去酒楼则更多成了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出现在寻常百姓家,这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原本的菜式谱系。

  一些我们现在常见的食物,如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等,原来都是"舶来品",都是随着"地理大发现"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有意思的是,现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也已经出现了。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菜谱中,由当时人创制的就有22道,它们分别是:

  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烧鹿肉、镶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烩、油煎鸡、炙鸭、一捻珍、水煠肉。
  其中,蟠龙菜现在还是湖北钟祥县的名菜,这道菜与明朝的一位皇帝有关--明代以数十年不临朝闻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本是明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封地就在钟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即位,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嫡亲堂弟,按"兄终弟及"的规矩,朱厚熜就进京做了皇帝。
  由一个地方诸侯王成为皇帝,自然是蟠龙升天了。在赴京登基前,朱厚熜的蒙师给他送行,其中就有一道蟠龙菜。这道菜以瘦猪肉、肥肉膘、鲜鱼片、鸡蛋清、绿豆干粉、葱白、胡椒、食盐等为原料,将鱼肉剁成肉馅,纱布过滤,作料拌和,蛋皮包裹,然后摆成蟠龙造型,入笼蒸制而成。由于这道菜是由厨师詹多创制的,因而,在当地又被称为"多菜",谐音为"剁菜",或称"詹剁"、"粘剁",因为做法是由蛋皮包裹而切成片,又名"卷切"。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2-7 16:54 |只看该作者


  三事这道菜,也有必要特别说一下。它是由海味(海参、鲍鱼或鱼翅)加上肥母鸡、猪蹄筋三种食材混合,加入调料小火慢煨而成的。或者也可以说,这道菜是现在的福建名菜佛跳墙和湖南名菜祖庵鱼翅的鼻祖。

  烹虎肉中的虎肉是一种特殊的食材,现在已经不可得。据《本草纲目》记载,"(虎肉)味酸无毒,主恶心、呕吐,益气力,止多痰,伤人齿"。虎肉的做法也非常特殊,明代宋诩的《宋氏养生部》记载的做法是,先将虎肉用新鲜的泥土溺一晚,再用盐腌一天,洗净烧熟,再加水、花椒煮熟。据说,这样可以去掉虎肉本身的酸味。

  油煎鸡的做法和现在南方流行的樟茶鸭的做法很类似,应可算作樟茶鸭的起源,做法是先腌制,再用热油不停地浇在鸡上,最后蒸熟。

  水母烩有点像现在的凉拌海蜇,是一道凉菜。生爨牛的吃法就很像后来的涮火锅了。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多种做法。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烩通印子鱼、煎鸡、熬鸡、酥鸡、卤烤鸭、摊鸡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虾、肉鲊炖雏鸡、腊鹅、羊灌肠、馄饨鸡、油炸烧骨、鸡煎汤、蒸羊肉、榛松糖粥、鸾羹。

  糟制菜,也是明代饮食的一大贡献,"糟"既指原料酒糟,又是一种烹饪手法。糟制菜是热制冷吃菜的典型,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糟菜的具体做法是,先用作料来腌,然后卤制,文火慢炖至酥烂,再放入糟缸中焖一天。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糟肉肉质软烂,味道鲜美。

  相比于宫廷菜,明朝民间的美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并且深刻影响了另一部小说巨著《红楼梦》。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2-7 16:55 |只看该作者


  乾隆的宫廷菜生活

  乾隆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执政时间长且活动范围广,一生热衷于各种文化活动,在大江南北到处题字留诗,晚年更自称"十全老人",在正史野史上留下了不少浓墨重彩的段子。

  虽说其"六下江南"的举动实在有些劳民伤财,却也无意中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留下了的一笔巨大遗产--乾隆皇帝的巡游直接促进了中国南北菜系的大融合,也为满汉全席的形成作了最后的铺垫和准备。

  甚至可以说,清代宫廷菜系,往远了说也是中国古代宫廷菜系,最后正是在乾隆时期定型的。

  回溯历史,专供帝王御用的所谓宫廷菜,从周代就开始成体系了。据史书记载:当时宫廷菜的主要菜式包括龙肝、凤髓、豹胎等所谓的"八珍"。而周文王特别喜欢吃的一道菜叫做"菖蒲翥",其做法现在已然无从考据了。

  但根据现在可查的一些零星的史料,我们还是能够知道历代帝王的一些特殊饮食爱好的。比如,晋武帝喜欢吃乳羹,宋明帝喜欢吃鱼胰,也就是鱼的内脏。此外南朝的宋明帝还喜欢吃肉酱,且非常贪吃,以致身材肥胖如猪。

  而唐代的宫廷菜则以"烧尾宴"为代表,典型的菜点有:小天酥、凤凰胎、鸭饼、生进馄饨等。此外,唐代宫廷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其诗意,其菜式的名字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层次和境界。烧尾宴中的菜品如缠花云梦肉、遍地锦装鳖、五生盘等,莫不典雅华丽,吃起来想必也会油然生出一种"锦心绣口"之感,这大概与唐代绚烂的诗歌成就直接相关吧。

  宋代宫廷最流行的是莲花肉,这名字听起来就像宋词一样优美写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与宋朝对峙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流行的菜肴也很具地方特色。

  辽代的帝王出身草原,饮食上也有非常浓重的草原风味,当时朝野上下最受欢迎的菜有:草原黄鼠、獾蛇羹等。而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帝王们大多爱食野骆驼蹄、天鹅蛋、鹈鹕肉等,显然更崇尚野味和肉食。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2-7 16:55 |只看该作者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中国的宫廷菜系达到了顶峰。到了乾隆时期,其制作手法、菜式丰富程度都开始大融合,并最终基本定型。

  可以说,此后的民国乃至现当代中国菜的大体面貌,包括烹饪的方式方法,到现在都没有能跳出清代确定下来的菜系范畴。其中的大部分菜肴,都能在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看到。

  清代宫廷菜的特色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山东菜。原来,北京本地菜是没有太多特色的,自从明代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后,本地菜才开始大规模融合山东菜的特点,并成为北京菜的主要底色。

  第二就是满洲原有的饮食特点。清朝建立后,满族的游牧生活习性被带入关内,起先,宫廷饮食还是以满族喜好的牛羊肉、鸟类等为主。后来,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宫廷御厨又对这些特色食材进行改良,将满蒙回汉各族饮食融合并形成新的特色,创造出了很多佳肴美味,如今天被公认为为北京美食代表的涮羊肉。

  第三个特色是苏杭菜为主的南方菜式。这主要得益于乾隆多次下江南。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员都会举行盛大的接待宴会,每遇到好的菜式,乾隆也会吩咐人记录下来,甚至直接把厨师带走,纳入御膳房任用。

  比如,非常受乾隆重用的御厨张东光,原来就是苏州织造府的官厨。话说一次巡幸苏州时,张东光做了一道冬笋炒鸡,乾隆吃后感觉异常鲜香,不由连连赞叹,立即下令擢升张东光,作为御厨随身听用。以后,乾隆每次出巡都会将张东光带在身边,不但让他学习各地美食的做法,并要求其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随时编制新菜谱。

  实际上,在乾隆下江南之前,清代宫廷菜是比较单调的,还是以北方民族特色为主,尤其是东北特产的山鸡、野兔、獐子、麂子、鹿、狍子等。

  你可能想象不到,清代初期,在冬至或者新年等隆重的节日,皇族吃的一道最丰盛的菜竟然是白水猪肉!吃法很简单,将猪肉煮熟了再切成肉片,没有任何配菜也不加蘸料,的确够豪放。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2-7 17:14 |只看该作者


  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清代宫廷菜在乾隆下江南之前,还没有融合南北菜式,宫廷菜的菜式仍以满族风味为主,十分单调,烹饪方法也比较原始。

  其实,只要用心,看似简单的白水猪肉也可以做成一道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作为一个猪肉爱好者,我也会时不时地煮些白肉吃。我的"秘法"就是:用香菜末、糖、适量花椒末、姜蒜末,外加白开水做成蘸碟,将肥瘦均匀的肉片煮熟边蘸边吃,滋味天然清香,口感非常好。

  我的这种吃法与现今一道非常流行的家常菜--蒜泥白肉很相似,只不过蒜泥白肉还是要求以瘦肉为主,以蒜泥作为主要调料。

  自乾隆朝以后,清代的宫廷菜开始变得越发考究起来,在鱼类中出现了鲥鱼、比目鱼、鲞(干鱼)等,蔬菜中开始出现荠菜、莼菜、台菜、蕹菜(空心菜)等,均被列入宫廷"十珍"。

  老实说,这些食材现在看是太普通了点,但在当时,由于北方并不出产,再加上从南到北运输困难,所以显得非常珍贵。

  受近些年铺天盖地的清宫戏影响,很多人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乾隆皇所吃的御膳肯定奢侈非常。然而,查查史书,实际情况却叫人大跌眼镜:这位乾隆爷的日常饮食根本算不上奢侈,甚至也不那么讲究,要论起来,在清朝历代统治者中,饮食、起居规矩真正奢侈繁复的当属乾隆皇帝的曾孙媳--慈禧太后。

  乾隆亲自拟定的饮食标准是:平时正餐在10道菜以内。只有逢着元旦、除夕,或者万寿节(即皇帝的生日)这样大的庆典活动时,御膳才会加到99道菜。

  一般而言,皇帝的早餐都是比较简单的。根据清代档案资料记载,皇帝每天早上寅时(早4点~6点)起床读书,大约快到卯时(早6点~8点)的时候,开始进早点。早点通常是糖炮燕窝,即冰糖燕窝用大火炮制一下。

  然后,皇帝稍微休息下,随即乘坐銮舆到太和殿上早朝。早朝后,大约在申时(早8点~10点)开始用早餐。

  为了研究清代宫廷菜,我着实翻阅了不少史料。下边来看看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十四日的一份早餐记录,内容颇堪玩味: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2-7 17:15 |只看该作者


  主菜:

  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个(这种做法基本上是乱炖);

  燕窝火腿鸭丝一品;

  清汤希尔古一品;

  拈丝锅烧鸡一品;

  肥鸡火熏白菜一品;

  三鲜丸子一品;

  鹿筋狍肉一品;

  清蒸鸡子糊格尔心拈肉一个;

  膳传炊鸡一个(这是皇帝特别点的)。

  一些小吃包括:

  竹节卷小馒头一品;

  孙梨额芬白糕一品;

  蜂糖一品;

  珐琅葵花盒小吃一品;

  南小菜一品;

  炭腌菜一品;

  酱黄瓜一品;

  酥油茄子一品;

  随送粳米膳一品;

  野鸡汤一品。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菜肴的命名上基本上都是罗列食材,而且满语、汉语混用,食材相对单调,以鸡鸭为主反复做成各种菜式。不过,这些菜品后来也被列入了满汉全席。

  乾隆下江南后,带回了很多厨师到宫廷供奉,这些南方大厨不遗余力地创新各种风格的菜肴,不断丰富着宫廷菜的谱系。

  例如:张东光开发的燕窝红白鸭子热锅;厨师郑二开发的炒鸡大炒肉炖酸菜,以及烟火红白鸭丝;厨师双林创新的燕窝鸡糕久炖鸭子热锅;厨师庆宝创新的锅烧鸭子赛勒卷;厨师树木勤创新的全猪肉丝等。我们从中也能看出,乾隆是一个鸭肉爱好者。

  此外,这几位善于推陈出新的大厨双林、张东光、郑二,也是乾隆巡幸各地时经常带在身边的厨师。

  经过一番查找,我又找到了两张乾隆南巡期间的膳食单,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六至四月二十南巡期间的用餐底单。

  在此,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皇帝的饮食细节。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八日卯正(午前6点),"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卯正二刻(午前6点2刻),"涿州行宫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皇太后赐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燕窝锅烧鸭子一品、猪肉馅挎包子一品、燕窝肥鸡挂卤鸭子野意热锅一品、橡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乌叉烧羊肚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另外还有"上传叫冯鼎做鸭丝肉丝粳米面膳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2-7 17:15 |只看该作者


  未正(午后2点),"上至宫门升座,进晚膳用折叠膳桌摆:莲子八宝鸭子热锅一品、肥鸡火熏炖白菜一品、羊肉他他士一品、莲子猪肚一品、青笋香蕈炖肉一品、水晶丸子一品、奶酥油野鸭子一品";后送"青笋爆炒鸡一品、摊鸡蛋一品、蒸肥鸡煠羊羔攒盘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荤素馅包子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咸肉一品";随送"粳米膳一品、树鸡汤一品,额食六桌:饽饽奶子十二品一桌、内管领炉食八品一桌、盘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四方二桌、上药饽饽二品、二号黄碗菜二品一盒"。

  酉初(午后5点),"上至看灯楼,看花炮盒子,放盒子时随送上用:丰登宝盒一副、元宵一品、三号黄碗膳房筋、茶房叉子";"看花炮毕,还行宫伺候:煠八件鸡一品、醋溜脊髓一品、火熏猪肚一品、小葱拌小虾米一品、涿州饼子一品"。

  闰二月十一日,卯初,"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辰初二刻(午前7点2刻),"虎跑泉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燕窝火熏鸭丝一品、鸡冠肉炖鸡软觔一品(宋元做)、羊肉丝一品、糊猪肉家鸡卷攒盘一品、孙梨额芬白糕一品、蜂糕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上传摊鸡蛋一品,随送清蒸鸭子烫膳、粳米膳一品、金银豆腐片汤,额食二桌";

  未正(午后2点),"西湖行宫进晚膳,用叠膳桌摆:燕窝烩糟鸭子一品、燕肥鸡烧狍肉攒盘一品";后送"青笋爆炒鸡一品、枣尔糕老米面糕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火熏豆腐馅包子一品、高恒进酥油野鸡爪一品、糟鹿筋糟猪腰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随送"肉丁炒粳米老米膳一品、燕窝芙蓉汤、鸭子豆腐汤一品,额食四桌"。

  晚晌伺候"爆肚子一品、燕窝拌鸡一品、青韭鲜虾一品(宋元做)、拌老虎菜一品"。

  按照清宫规矩,皇帝每日只吃两次正餐,一般所谓"早膳",用餐时间约在早6点,"晚膳"约在每日下午2点。清晨或晚上有时增加一顿点心,不作为正餐。从以上膳单上可知,乾隆帝在南巡期间,仍循此例进食。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2-7 17:15 |只看该作者


  话说乾隆的午餐时间相对比较晚,一般是在未时(下午2点~4点),相当于下午茶的时间。这在宫廷内部也叫做"熬茶",一般是供奉点心为主。如猪油到口酥、猪油酥烧饼、猪油酥火烧、猪油澄沙馅儿酥饺子、奶酥油光头、香油蹄酱薄饼,以及香油发面麻花一类的炉食。看来,乾隆也是一个猪油茶点的爱好者,

  这么多茶点中,乾隆最喜欢的一味点心是八珍糕。其具体做法是:人参二钱、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扁豆二两、薏米二两、炒芡实十二两、建莲二两、糯米面四两,八种材料合在一起磨制成极细的面,然后再加白糖八两,和匀后上笼蒸制而成。

  按照规制,乾隆进餐的时候不能与皇后和嫔妃进餐,只能与皇太后一起进餐,但也只是食案摆在一起,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桌--这也直接反映了皇帝唯我独尊的地位。

  谈到皇帝和嫔妃的进食规则,我还发现了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规矩。现代流行的清宫戏中,皇帝晚间召幸妃子侍寝时,一般都被演绎成"翻牌子"的模式。但据我的考证,实际上,至少在乾隆时期,皇帝准备临幸哪个妃子,是采用"赐食"这种更隐晦也更文雅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皇帝准备到哪个妃子的宫里过夜,就会在用晚餐的时候,派人送一份到那个妃子的宫里,也就是暗示晚上皇帝会来,让其作好接驾准备。比如,史载:"乾隆三十八年年七月六日,顺妃接皇帝赐膳"。也就是说当天乾隆去了顺妃的寝宫歇宿。

  当然,这也是皇帝生活中的一个"小花絮"。

  话接上文,由于南北方厨师不遗余力地"融合性"创新,所以,乾隆时期的宫廷菜体系日渐完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到了下一代嘉庆皇帝登基时,很多有名的大厨也都被保留下来。于是,往后到了慈禧、光绪时代,宫廷菜中专门分出了一个品类,也是很大的门类--"乾隆菜"。

  另一方面,乾隆数次下江南无意中也促进了江南菜,特别是淮扬菜的发展。如今的很多江南名菜一说起制作背景,大抵都会有一个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虽然具体情节很多已无法考证,但大的背景却是没有错的。比如松鼠鳜鱼、铺雪黄鱼、大煮干丝、油泼豆听、鱼头豆腐、虾仁锅巴、叫花鸡等名菜,都属于与乾隆有关的"典故菜"。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2-7 17:16 |只看该作者


  说起叫花鸡,大多数人就算没吃过也会听说过。传说,这道菜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大才子钱谦益让家厨发掘的,而之后变得天下皆知,其实也与乾隆有特别的联系。传说,有一次乾隆到承德避暑山庄巡狩,一天,他微服出外游玩,临近中午时分经过一个叫做"求翠楼"的酒楼。看到里头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于是乾隆就迈步来到楼上的雅间。一看菜单,乾隆发现其中一个名为叫花子鸡的菜居然要十两银子。他顿时来了兴致,说道:"叫花子吃的鸡也值十两银子,上来一个看看。"

  很快菜上来了,只见店伙计先端上来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盘和一个大铜盘,然后又送上来一个大泥蛋子。眼见此景,乾隆惊诧万分,但见跑堂的把泥蛋子在铜盘上用力一摔,泥块碎裂,霎时香味四溢,里头露出一只白里透黄的肥鸡。吃时鸡肉肥而不腻,五味俱全,入口软烂,令人称奇。乾隆登时食欲大开,几乎把整只鸡吃完。

  待到酒足饭饱要付账时,乾隆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带银子出来。身为皇帝的他从来没遇到这等尴尬之事,又不好与小民纠缠,于是抬腿就走,跑堂的自然拦住不让走。争执之下,乾隆答应写一幅字送给店里,算作餐费,还说这幅字至少值一千两银子。

  乾隆所题的对子气派十足,更将店里的菜品大大夸赞了一番,叫做:"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这副楹联据说现在还在被使用着。

  现在,叫花鸡成为了杭州名菜。其起源传说各异、版本不一,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最初的叫花鸡根本没什么讲究,不过是叫花子捡到冻死的野山鸡,用树叶和泥巴把鸡糊上,烧到泥巴开裂,再摔开食用。只不过日后经过饭店和文人雅士的开发后,才成为传统名菜之一。

  乾隆时期的宫廷菜很有些特色,首先就是菜名风雅。乾隆酷爱汉文化,一生以风雅自诩,身边的司膳太监和御用文人为了迎合乾隆的喜好,就给菜式创造了许多吉祥华丽的名字,比如凤凰卧雪、龙凤呈祥、宫门献余、雪度寒秋、龙凤赏月、玉狮青松、雪月桃花等,非常有诗意。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2-7 17:16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特点是原料珍贵,多数食材都是贡品,包括各种山珍海味,可能有些一般人根本就没听说过。比如清汤虎丹这道菜,就是用小兴安岭东北虎的睾丸为主料做成的。具体做法是,先将虎丹用鸡汤炖煨三小时以上,再经过复杂处理,然后切成薄如纸一般的片,摆成牡丹花状装盘。

  而明月照金凤也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菜,其原料是梅花鹿的眼睛(清代美其名曰"明月",又叫"鸳鸯月")。具体做法是;去掉鹿眼周围的睫毛和杂物,用手帕包起来,再以六根细竹签顶起,放到上好的鸡汤中煨炖--要求是眼珠不能破,同时又要熟透。待鹿眼蒸熟后取出并改刀,再放入凉鸡汤和鸡蛋羹中蒸制,成形后装盘,用鹅蛋围绕着摆放。这道菜的特点是补血壮阳,味道清透,同时也是清宫著名的养生菜之一。

  第三个特点是讲究图案造型,菜品中的食材一般都讲究多种搭配,或者附上各种酿菜。按照清宫的规矩,皇帝是不能吃由单一食材烹制的"寡妇菜"的。所以,御膳所需食材一定要拼合起来制作。

  另外,清代宫廷菜十分强调菜品的配色和造型,荤菜都是用素菜做围边配饰,这样不仅看上去色彩斑斓,营养上也能够保证均衡。例如,有道菜叫乌龙追月,其实就是海参围绕着中间的一枚鸡蛋,这"乌龙"就是海参,"明月"则指鸡蛋,看起来爽心悦目,听起来也确实够雅致。

  第四个特点是刀工精细,量菜下刀。在刀工上,乾隆时期的宫廷菜十分讲究"量口下刀",即食材改刀的标准以每一口能吞下为宜。比如,做红烧鱼就用让指刀法,干烧鱼用兰草刀法,酱汁鱼就用菱形花刀,清蒸鱼就用箭头刀法……种种刀法适用于不同的食材,可说是非常讲究。

  第五个特点是调味细致,多味复合而层次分明。比如干烧鱼的口味,在清宫档案记载中,其味道要求是"梯子口"--先甜、中咸、后辣,把味道分得非常细。

  总体来说,自乾隆以后,宫廷菜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正规的体系,也为后人的再创新作了很多尝试和积累。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2-7 17:16 |只看该作者


  西膳房里花样多

  古往今来,宫廷菜可以说是历史最久、规格最高、风味特色最独特的菜系,而在宫廷菜中,尤以清朝的御膳著称,但是在我看来,慈禧太后的西膳房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以秀女身份被选入宫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生下了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话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之时,任命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朝政,年号"祺祥"。

  但是,同年慈禧就与小叔子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实行垂帘听政,控制了国家大权。同治病死之后,慈禧立养子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但仍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

  在慈禧太后掌权的48年期间,生活可说是非常奢华。当时给皇帝做饭的地方叫做御膳房,御膳房分为五局,分别是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和点心局,每一局都有一个局长,规模非常庞大。

  慈禧以太后身份临朝,还不能称为皇帝,于是,热爱美食讲究排场的她另辟了一个私厨,叫西膳房,规格远远超过了御膳房,不仅能制作4000余种菜肴,还能做400余种点心。

  仅从一道菜就能看出慈禧是多么精于美食,这菜上文已有一些介绍。慈禧是中原人,她很喜欢的一道菜叫做清汤虎丹,原料就是小兴安岭东北虎的睾丸,大约有小茶碗那么大,做时把虎丹放在煨开的鸡汤里炖煮三个小时,然后捞出来剥皮,放在调料里浸二小时,用刀切成非常薄的片。东北虎的睾丸上有天然的花纹,这样就能在盘中摆出一个牡丹花的形状,然后蘸碟吃。由于虎丹有很大的膻气,就需要用葱、姜、蒜、醋等调汁来去除这种味道。

  现在这个菜已经失传了,主要就是原材料的独特性很值得一说。

  任何菜的创意都是传承,我从这道菜中受到了启发,创制了一道清汤牛丹,使用材料为牛的睾丸,做法也完全一样,用鸡汤煮后剥皮切片蘸碟吃,但是我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牛本身有膻味,所以,我在调汁的时候就加入了蒜、花椒、辣椒、香菜、酱油、醋等调料,这样就完全变成了一道川式菜肴,但吃起来还是非常美味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2-7 17:17 |只看该作者


  这里面放的辣椒也很不一般,是将干辣椒在一个炭火盆里炮制、烤焦后搓成的,带一点炭火的糊辣香。因为我觉得相比虎而言,牛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动物,蘸着调料汁大嚼一番也更加粗犷。

  话说慈禧这个美食家喜欢吃的菜有很多道,清炖肥鸭、烧猪肉皮、樱桃肉和西瓜盅都是她的最爱,这些菜中除了烧猪肉皮以外,都成为了清朝的宫廷名菜。

  清炖肥鸭的烹调手段和我们现在炖鸭子的方法差别不大,做法就是把野生的鸭子洗干净,装在一个放满调料的瓦罐里,然后密封,封好之后再将瓦罐放在一个盛有一半水的铁锅里,再将铁锅密封,文火慢煨三天--因为野鸭的肉质非常紧凑,必须炖煮很长时间。三天之后,鸭肉被煨得酥软,入口即化,这时才盛出来供慈禧享用。而盛装肥鸭的器皿也是层层密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鸭肉的甘美--这种美味确实是太难得了。

  我也曾经做过一道菜,叫做酸萝卜老鸭汤,这个菜在四川那边非常有名,做法简化了清炖肥鸭的步骤。首先,选择农村吃鱼吃草的土鸭子,除去内脏,将整鸭直接放在砂锅里。还有,砂锅中要放几样比较有特色的辅料:老姜、海带丝和炒过的酸萝卜片。放好后用文火慢煨三个小时,由于有海带丝,这道菜的味道很清香,非常适合在夏天食用。不仅开胃,还能够活血,经常喝此汤对消除肿块有很好的疗效。直到现在,用老鸭汤来清热解毒在农村还很常见。

  还有一道菜是烧猪肉皮,这是慈禧年轻时最爱吃的一道菜。它的做法是先把带皮的猪肉切成一方一方的小块,然后再放猪油煎炸,直到煎得那肉上的皮酥脆无比,吃起来那脆声如同"响铃"--写到这里我不禁也馋得流口水!

  因为猪肉皮里的胶质有美容的作用,现在的很多女士也都喜欢吃。现代做得比较好的是湘菜里一道叫做小炒猪脚皮的菜,因为猪脚上的皮是活动的,而且要比身上的皮厚,吃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嚼头。具体的做法是将猪皮去毛,然后在明火上烧糊,用刀在清水里面将表面糊的地方刮掉,直到猪皮呈现出金黄色时,用料酒和姜、花椒在水里煮至九成熟,再拿来炒或者红烧。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2-7 17:17 |只看该作者


  说到"活动的肉皮",慈禧所吃的肉皮也非同一般。首先,选出一头七八十斤重的上好猪崽,宰杀前的三四天开始喂它吃精饲料,宰杀前的三四个小时,派一名小太监拿竹板不停追打这只小猪。这打法也十分讲究,如想吃后臀尖的肉,那竹板就必须落在后臀尖上。一阵紧追猛打后,直到小猪累得跑不动了才开始屠宰。此时,由于全身的精血都集中在竹板落下的地方,因而,这些部位就成为了一块块鲜红的"活肉"。屠夫宰猪的时候,就会把这种猪肉剜出来,作为慈禧御膳的原料。

  樱桃肉是慈禧晚年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和我们今天说的红烧肉差不多。具体的做法是,将肉切成棋子大小装在瓦罐里,加清水和调味料慢慢煨,这里面加的调味料一般就是香料。然后放上新鲜的樱桃,煮十个小时,这个时候樱桃已经化在水里了,纤维也已经融进了肉里,吃起来就不会腻。

  樱桃含有丰富的磷和铁,营养十分丰富,中医上具有祛风湿、疏通血脉、预防喉症的作用。由此可知,慈禧是一个既会吃更懂养生的行家。单看她一直活到73岁,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樱桃肉在江苏和成都还有,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现在我们说的红烧肉。之所以还叫做樱桃肉,全在于肉的颜色为金黄色,样子看上去也很像樱桃。但是,现代人已经很少会在做的时候加入樱桃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习惯樱桃的那股果酸味。

  我也创造过一道菜,叫做二毛樱桃肉,可以说是樱桃肉的变种。不同的是,我做的是私家菜,出菜快和好吃就是第一原则,所以,在时间上我会节省一些。

  这原料要选择猪的后臀肉,因为这个部位的肉有弹性,可以说是肥瘦兼备。具体做法是:把肉切成棋子大小,把胡萝卜也切成棋子的形状,比肉略大。在锅中加一些菜油,将肉下锅爆炒出油,把肉赶在一边,放入冰糖在油里翻炒,然后把肉和糖及香料一起炒,再加入一点老抽上色,最后加胡萝卜和清水,焖上15到20分钟,中途只需翻一下锅。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2-7 17: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2-7 17:17 |只看该作者


  这道菜最后盛出来的时候肉是脆的,不管肥瘦都是脆的,因为猪后臀肉的弹性很大,再加上糖的作用,可以说是入口即化。很奇怪的是,这道菜中最抢眼的不是肉,很多时候都是胡萝卜先被人吃光。而且,这道菜非常适合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仅需20分钟,红烧肉的味道就出来了。

  慈禧还常吃一道菜叫做蟹肉酿金针,是把绿豆芽掏空灌馅进去,馅料有海鲜也有五花肉,然后拿来蒸。做这个菜难度非常大,但是这种吃法异常讲究,不由得再一次慨叹:慈禧真的是一个美食大行家!

  慈禧爱吃的西瓜盅也是一道宫廷名菜,也是酿菜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一道大酿菜。做法是把西瓜切成一半,然后把瓤抠出来,把鸡丁、火腿丁、鲜莲子、龙眼、松子、杏仁、核桃等酿在其中,然后将酿好的西瓜放在器皿里用水炖,待文火慢炖四个小时之后,清纯鲜美的味道自然就溢出来了。

  慈禧那个时候是使用西瓜,发展到现在,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都会使用南瓜或冬瓜,也是把瓤挖出来,里面酿上虾、羊肉、牛肉、猪肉、鲜菇、火腿这些食材,蒸上两个小时。

  我也尝试过用木瓜和甜瓜,不同的瓜做出来的味道都会不一样。此外,我还使用过番茄,在里面酿上猪肉,做的时候番茄不要扒皮,上桌的时候再扒掉,那味道也是非常奇特,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动手一试。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2-7 17:17 |只看该作者


  当国家开宴会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这话说得大气,却也十分在理。

  治大国,就像烹饪,无论火候的拿捏,还是材料的选择,都要小心翼翼,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谨慎周到,才能最终达到色、香、味、意、形等诸般要求,而国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所谓国宴,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的礼宴,就是"国家的宴会"。国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新年贺喜等招待各国使节或各界知名人士的宴会,另一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或世界名人举行的正式欢迎宴会。

  在古书《周礼》、《仪礼》、《礼记》中就有关于国宴的记载。比如,唐朝的"闻喜宴"就是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国宴;宋朝则有"春秋大宴"、"饮福大宴"等;元朝时的国宴"诈马宴"通常要举行三天以上;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午、重阳、腊八日,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这也是不同时间举行的国宴。

  据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的《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就是说,在立春前一日,顺天府的官员要在京城东直门外举行迎春礼。而这时,达官、武士都要赴春场跑马比胜负。

  到了立春之日,还要设宴吃春饼和菜品,无论高低贵贱,人人都要嚼食萝卜,名为"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此时朝廷也会设宴,先观灯后开宴,所食珍馐有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塞外黄鼠、半翅鸡、江南蜜橘、冰下活虾等40余种,以及京城本地所产风味食品,如烤鸭、烤猪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等。此外,还有滇南的鸡、五台的天花羊肚、东海的石花海菜、龙须、鹿角等80余种食品。

  而明朝的万历皇帝举行元宵宴会时,最爱吃的一道菜是由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笋鸡脯、海参、鳆鱼(鲍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等共烩一处做成的,其用料之奢华考究可见一斑。

  国宴往往以奢华著称,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就曾有过一场豪华宴会。据史料记载:在这场规模盛况空前的宴会上,游吟诗人的数量,参与者的数量,以及宴会中用菜的数量都多得令人惊讶--这场活动所提供的菜肴总计有3000盘,宴后从餐桌上撤下来的剩肉足够喂饱1万人--这便是1465年9月,在英格兰约克郡的卡伍德为庆祝约克大主教乔治尼·维尔继位而举办的盛大宴会。为了筹办这场宴会,工作人员足足花了好几个月时间。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2-7 17:18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这次卡伍德宴会所用食品的清单:

  牛104头,野牛6头,羊1000只,小牛304头,猪304只,天鹅400只,鹅5000只,公鸡7000只,乳猪3000只,鹌鹑100打,其余家禽200打,孔雀400只,野鸭和水鸭4000只,鹤204只,小山羊204只,小鸡3000只,鸽子4000只,兔子4000只,麻鸦200只,鹭400只,雉鸡200只,乌橘400只,麻橘100只,白鹭1000只,牡鹿、雄鹿、雌鹿504头,冷鹿肉馅饼103个,热鹿肉馅饼1500个。

  如此奢侈的材料,共计制作了41833盘肉,需要62个大厨指挥515个帮工和小厨。不仅如此,在烹饪工具上,还动用了物理学中的滑轮原理:将大锅吊在灶上轮流烹制--可想而知,这场宴会的厨房里面是何等热闹、何等壮观--完全是一场魔幻现实主义场景的绝佳展现。

  在清朝,国宴的名目比前朝更多,如"定鼎宴"、"元日宴"、"冬至宴"、"凯旋宴"、"千秋宴"、"千叟宴"等,主要分为两大席类--满席和汉席,分别由光禄寺和内务府筹办。

  满席分为六等:一等席用于帝后死后的随筵,二等席是皇贵妃死后的随筵,三等席用于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筵,四等席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的宴席……

  此外,还有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宴会,五、六等席主要用于宴请从邻邦来进贡的使臣。

  汉席分三等和上中席共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宫出闱宴、实录、会典等书开馆编纂日及告成日赐宴等。据《钦定大清会典》记录:

  一等汉席:肉馔鹅、鱼、鸡鸭、猪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二碗,蔬食四碗;

  二等汉席:肉馔二十豌,不用鹅,果食以下与一等席同;

  三等汉席:肉十五碗,不用鹅鸭,果食以下与二等席同。

  而内务府则主办皇太后的圣寿、皇后的千秋、嫔妃的生辰宴会、皇子皇孙的订婚礼宴,以及其他宴会等。如果有更大规模的宴会,就由内务府和光禄寺合办。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2-9 06:45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2-16 13:56 |只看该作者
无论中国的满汉全席、千叟宴还是上述英格兰的的卡伍德宴会,不论选材、烹饪方式还是菜式,都是奢华至极。看来,古时人们已将国宴看做重要的治国方式之一了。

而现今中国的国宴,在文化传统、民族风情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既有规范的礼仪和格局,又有多彩多姿的席谱和饮宴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国美食家布里耶莎瓦朗曾说过: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

饭局其实是“人”的局,如果要疏远一个人,会突然不邀他来参加饭局,一次两次后,这个人要不然就惊慌失措,要不然就会奋起反抗。什么人入局,什么人出局,今儿是个什么局,明儿有什么局……实在是一门大学问,比鸿门宴还要深不可测。

自然,国宴上的美食也是一种屡屡被使用的政治手段。

相较来说,外国的国宴首先特别注重礼节和菜品创意。在国外,国宴通常是晚宴,从晚上8~9点开始,无论主人或宾客,服饰均需典雅得体,然后,9~10点入席进餐,有些像我们现在参加的一些西式商务宴会。

比如,在瑞士,联邦政府主席为招待各国使节举行的国宴,标准都是三菜一汤和一份甜食。在菜式设计方面,在甜点上会装饰有瑞士国旗的图案,蘑菇牛排上会以熊掌做装饰,因为瑞士的首都伯尔尼古称“熊城”。我想,这道菜下肚后,宾客一定会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刻的印象。

法国菜在西方世界最富盛名,一道名为巴黎牛排油炸土豆丝的菜更被誉为法国的国菜。让我们看看这道菜到底有什么特异之处:这道巴黎牛排油炸土豆丝中所用的牛排讲究半生半熟,肉呈红色,鲜美可口,土豆丝焦熟适度,嚼起来满口生香,风味独特。

法国国宴的另一道名菜烤蜗牛,则是将蜗牛的肉从壳里取出,与葱、蒜、洋葱一起捣碎,佐以黄油调味,再把肉塞回壳内,放入特制的瓷盘在烤箱中烘烤。出炉后肉上还冒着泡,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在墨西哥国宴中,当然少不了墨西哥人爱吃的主食玉米。其中有一种菜品叫托尔地亚,是将玉米面放在平底锅上烤制成薄饼,类似于中国的春卷。还有一种菜叫达科,就是包着鸡丝、沙拉、洋葱、辣椒,用油炸过的玉米卷,有些像肯德基里卖的墨西哥鸡卷。我感觉这道菜可为川菜所用,玉米的香醇与沙拉、辣椒的味道进行进一步融合,味道应该不错。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道高档的达科菜品,是用蝗虫做馅。还有一道菜叫蓬索,是用玉米泥、鱼、肉熬成的鲜汤。这种汤其实不难做,我们自己家里也可以尝试着熬制。

一些非洲国家的国宴也很有特色,马里外交部招待外国使节的大餐是烤全骆驼。这道菜的口感香酥至极,特点是把骆驼的内脏掏空,然后将一只烤全羊置于骆驼中,后将烤鸡置于全羊之中,再在烤鸡腹中放一只烤鹌鹑,最后,在鹌鹑腹中放一个鸡蛋。这样,客人在品尝时,充满了解谜一般的乐趣,吃菜时就像穿越一层一层的迷宫,然后一点一点找到答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